《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读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有感 教育学和心理学密不可分。教师不仅应该掌握知识,也 应该知道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更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和学习模式。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汇集了 66 条教育 心理学效应,涉及教育、教学、管理。这本书对于希望将日 常教学提高到理论层次和学术高度的老师来说,是一本非常 实用的参考书。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一节课 40 分钟,如何利用学生 U 型记忆的特点即首尾 效率高进行教学安排呢?脑与学习的作者认为前 20 分 钟是第一个高效期,适合讲授新信息;第 25 至 40 分钟是第 二个高效期,适合总结;从第 20 至 25 分钟是一个低沉期, 可以安排学生做
2、练习。讲练结合,张弛有度。作为辅导教师, 我想,2 小时的课外辅导,也许可以拆分成 3 个 40 分钟。其 中教师不要讲得太多,而是允许学生提问,带着问题学习, 发挥“齐加尼客效应”。 短时记忆的 7+-2 法则,决定了教师在给学生分配学 习任务时,尽量不要超过 7 个。如果确实任务多,则教师应 该进行拆分,再进行组合。这个记忆法则与专家记忆优势类 似。象棋大师常以拆分成组块的方式记住棋局。 首次课往往为后续师生关系打下基础。但这样的基础未 必靠谱,因为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教师既要有意识地 利用这种心理效应,使学生信服;也要在评价学生时避免产 生偏见。 中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背诵不少学习内容
3、,从单词到历 史事实、数理化公式等。如果善用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复 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我常遇到一些抱怨单词记不住的学 生,但事实上他们花在单词上的时间既少也不科学。那些好 的学生,往往愿意接受辅导老师的方法指点,并贯彻执行。 教师在教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时要注意“度” ,过犹不及, 也能避免高原现象。 人往往用先验知识推断未知领域,这有时灵验,有时也 会成为思维定势。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先梳理大局观,了解整 体,不要落入局部。我在教授阅读理解时,也常提醒学生不 要受个人生活阅历影响,要不带偏见地看别人的文章。这与 “沉锚”效应类似。教师可以善用这种方式,例如学生解不 出难题时,教师先演示一些相关、
4、相近题目的解法,以此启 发学生。 学生成绩差,教师和家长必然会思考原因。如果轻易地 归咎于学生不努力,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降低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果轻易地归咎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则 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信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往往 也会形成重大影响,家长不能回避责任。此时,正确归因尤 为重要。 帮助学生提升成绩、改善行为非一日之功。教师和家长 不妨使用“连锁塑造”效应,引导孩子先定一个小目标,完 成后给予奖励,再制定下一个更高一点的目标,形成良性循 环。 有些孩子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小考优秀,大考砸锅。这 被称为“詹森“效应。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孩子树立平常心, 平时多做考试策略训练,
5、降低考试焦虑。也可以巧用情境效 应,多联想自己曾经考好的场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些孩子回家后不愿意先做作业,那么家长可以使用 “普雷马克原理”或祖母原则,即先让孩子做完不太喜欢但 必须做的事情,然后再奖励他喜欢的事物或允许他做喜欢的 事情。这种强化物可以是动态变化的。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注 意到奖励可能有德西效应,即作用下降,因此要逐渐减少奖 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本身。奖励本身也是一门学 问,太频繁的奖励容易让奖励失去吸引力,因此最好保持间 隔。表扬太多会产生“边际递减效应” 。 有些学生因为过去失败的学习经历,产生厌学心理。此 时教师要多用奖励强化积极行为,让学生逐渐摆脱消极情
6、绪,或纠正认知失调(例如自以为聪明,不谦虚踏实) 。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孩子具有依恋心理,因此家长和教师不仅要关心孩子的 学习,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是 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晕轮效应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类似。 学生在课堂提问时如果出错,有时会引得全班哄堂大 笑。智慧的老师则会以自己为案例,老师也会犯错,让学生 们明白“人无完人” ,更不应该嘲笑答错问题的同学。 在帮孩子设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往 “更好”努力,而不是强求“最好” ,这有利于造就高成就 动机的孩子。细小的进步也可能积累成巨大的进步,即“蝴 蝶效应” 。 这也能避免让孩子因多次达不到高目标而感到
7、 “习 得性无助” 。 多正面鼓励孩子,多说“你能行” ,有助于发挥皮格马 利翁效应,对孩子造成积极的自我暗示。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有些老师容易对优生更好、对差生态度更差,但其实差 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这时,教师要意识到“马太效应”的 存在,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而学生自己也要坚定信心,努 力拼搏。 如果学生喜欢老师, 那么他的学习动力会更足, 这是 “互 悦机制”的作用。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 用“自己人”策略,多列举自己与学生的共同点。 人存在于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可以 多用“互惠原则” ,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 如果学生早恋,教师要注意疏
8、导。 此书提到管理学著名的霍桑效应,即“当一个人感受到 正在受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之后,他会表现 出较高的效率。 ”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适度的关心,让学 生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而教育机构则应该多关 注教师的精神状态,促进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时,可以利 用“登门槛效应” ,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让学生先尝到 小成功的甜头,进而有动力争取更大的目标。相应的,对于 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下门槛技术” ,先给 优等生设立较高的目标,帮他们戒除骄傲的情绪,然后再将 难度调到合理水平,并适当给予鼓励。 要激发学生努力前进,教师要
9、适当引入竞争,利用“鲶 鱼效应” 。教师平时可以利用“名人效应” ,用形象健康的名 人给学生树立榜样。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要学的科目越来越多,学习任务繁 重。教师要适当教授学生学会时间管理,避免拖延症,甚至 适当使用“最后通牒效应” 。 在课堂管理中,有一个“80-15-5”现象,即 80%的.学 生会配合教学,而 15%的学生会偶然性地干扰教学,5%的学 生则长期干扰教学。因此教师要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待不同 学生,先满足 80%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预防 15%的偶然事件, 再用爱感化 5%的蓄意捣乱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最好保持前后 一致,以免造成学生或孩子价值观的混乱。同一个对象不能 用两套管理体系,即“两个手表效应” 。 教师可以适当利用“从众心理” ,引导少量意志不坚定 的学生受周边爱学习的同学的积极影响,也投身学习。如果 个体喜欢群体,那么群体会对个体活动起到“社会助长作 用” ,反之则是“社会干扰作用” 。如果个体很容易受群体影 响,尤其是思想观点等领域,那么称为“群体极化效应” 。 如果学生犯了小错误,教师不妨利用“群体去个性化” 原理,给学生一个匿名的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学生也会心 存感激。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9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