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全册知识梳理复习提纲
《2021年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全册知识梳理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全册知识梳理复习提纲(4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知识梳理复习提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知识梳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字词梳理】【字词梳理】 沁园春长沙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哦,香雪 昂首阔步:仰起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百合花 讷
2、讷:形容说话迟钝。 憨憨:傻气,难为情。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样子。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字词梳理】【字词梳理】 喜看稻菽千重浪 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 鹤立鸡群: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 无可辩驳: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熙熙攘攘:形容
3、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心神不定:指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不安: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心烦意乱,十分担心忧虑的样子。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探界者”钟扬 避嫌:为防止他人怀疑而对某个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 兜底:方言,全部承受。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雷厉风行: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开门见山:指打开门就能看见
4、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五大三粗: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 熟完美的境界。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冰心一片: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内容
5、梳理】【内容梳理】 芣苢 【文化常识积累】【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五百年的诗歌, 共 305 篇。 诗经的作者, 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 相传为尹吉甫采集、 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 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 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 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 五经之一。诗
6、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 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 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理解与鉴赏】【理解与鉴赏】 1.解释下面的词语,并解释整首诗歌的意思。 采采:茂盛的样子。 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有:取得,获得。 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2.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 明确明确 艺术特色:运用赋的手法
7、,铺陈造势,重章叠句;四言句式,节奏感强;动词细 腻且富于变化。情感: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 3.主旨概括: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所唱 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 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 的热情。 插秧歌 【文化常识积累】【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了解诗人 杨万里(1127 年 10 月 29 日1206 年 6 月 15 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 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
8、诗人”。因宋光 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 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 禧二年(1206 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理解与鉴赏】【理解与鉴赏】 1.1.解释词语解释词语,明确明确诗意。诗意。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移植。 匝:遍;满。 照管:照料,照看。 2.2.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
9、现的?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明确 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 两个“儿”,相映成趣。 一韵到底, 富有韵律。 整首诗, 除首句不押韵, 其余 7 句皆押韵, 以平声韵为主, 音律和谐。 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 实畅达。 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 “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 美,流畅轻快。 3.3.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抛”“”“
10、接接”“”“拔拔”“”“插插”,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 明确明确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 全家老少一齐出动, 各尽所能, 配合默契。 农谚说“不 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 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 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4.4.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明确明确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 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
11、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 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从形式上来看,巧用问答,更加真实自然。 5.明晰主旨: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 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 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内容梳理】【内容梳理】 短歌行 【文化常识积累】【文化常识积累】 1.1.了解诗人了解诗人 魏武帝曹操(155220 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12、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政 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 韩遂等割据势力, 对外降服南匈奴、 乌桓、 鲜卑等, 统一中国北方地区, 扩大屯田、 兴修水利、 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 安十八年(213 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册封魏王, 位在诸王之上。 【理解与鉴赏】【理解与鉴赏】 1 1解释词语解释词语: 对酒当歌:当,对着。 几何:指岁月有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
13、日子又已甚多,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苦,患。 慨当以慷: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掇:拾取,摘取。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契阔谈讌: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讌:通“宴”。 三匝:三周。匝,周,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
14、用典,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 2 诵读诗歌,划分层次诵读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明确 第一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3.3.探讨诗歌的感情发展脉络探讨诗歌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明确 忧思迎归 (1)第一节表达了什么感情?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明确 忧人生短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 联系全诗以及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 沉
15、的情感隐藏在酒中,更能看出他对生命的思考。 (2)第二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明确 思求贤若渴。作者运用起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如果 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3)第三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明确 迎仰慕贤才。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 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这四句诗仍是写“忧”, 从情 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为己用时的欢快场面。 (4)第四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明确 盼天下归心。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
16、 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殷勤地接待贤 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4.4.分析用典分析用典 (1)何为用典?有何作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 神话传说、 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事典;言典 :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引发联想,创新意境;简洁精 练,内涵丰富。 (2)找到文章中的用典句,并分析其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确明确 诗人借用 诗经郑风子衿 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 原文是“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17、, 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明确明确 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雄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 才。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 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明确 曹操借用鲁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忱,充满自信地向人 才表明自己是当今明主,表达出立志平定河山的雄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明确 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将人才视若珍宝,钟
18、 鼓乐之,琴瑟友之,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明确明确 诗人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 海一样不满足于深,希望自己拥有的人才越多越好。 (3)有何作用? 明确明确 用典来倾诉自己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自己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留余力的真诚 态度。 5.分析比兴手法 (1)何为比兴? 明确明确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 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 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 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
19、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2)找出文章中的比兴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明确明确 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明确明确 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明确明确 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 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 唯才是举。 6. 明晰主旨:这是一首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 略服务的; 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 的特长,准确
20、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整首诗歌表达了 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以及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雄心。 归园田居(其一) 【文化常识积累】 1.1.了解诗人了解诗人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 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 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 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
21、古 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 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理解与鉴赏】 1.1.解释词语解释词语: 适俗:适应世俗。 韵:气质,情致。 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野:一作“亩”。际:间。 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子四周。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隐约的样子 户庭:门庭庭院。 虚室:静室。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2.2.本诗的诗眼
22、是哪一个字?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明确 归。 3.3.诗人把诗人把“尘网尘网”、“樊笼樊笼”指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指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明确 在这里“尘网”“樊笼”指代的是官场生活,并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4.“4.“羁鸟羁鸟”、“池鱼池鱼”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 明确明确 在这里,诗人用“羁鸟”和“池鱼”自喻,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 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 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5.5.概括诗人形象概括诗
23、人形象 明确明确 (1)诗人爱自然山川的天性。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不慕名利 宁静淡泊。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清高自律,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他用本性的洁白对抗一切黑暗,用自我的纯洁拒绝 所有污浊,用生存的贫寒鉴证高度的不可或缺。 (4)追求自由。如:“既自以心为形役” (5)守拙抱朴,返璞归真,大智若愚。如“守拙归园田”。 (6)安贫乐道。安贫乐道的本质是坚守清贫,精神不为身体的欲望而牵绊、劳累,实现精神 世界的极大自由。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6.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明确明确 比喻手法。如:用樊笼里的一只鸟自喻,用“尘网”、“樊笼
24、”比喻官场的庸俗,用 “故渊”、“旧林”比喻乡土。 对比手法。如: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 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把回归自然、厌恶官 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 诗意合拍。 情景交融。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 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 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 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 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统编 必修 上册 语文 知识 梳理 复习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