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整理(5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疏理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疏理 专题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标提示: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前提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前提示)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二. .夏、商政治制度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夏启时期,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 ,王位世袭制取代
2、了禅让制, “家 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法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三三. .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含义: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 国的制度。即“封建” “封邦建国” (2)受封者的义务和权利: 义务:定期朝见和贡献财物 定期朝并提供贡军赋和力役,随从作战 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3)特点:从分封对象上看,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从地域分布看,同姓亲族的封地多 2
3、 在富庶地或战略要地;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评价:积极:扩大了疆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保证周政治文化的稳定和延 续。消极: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 削弱。 2.西周宗法制 (1)含义: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 是家与国的统一。 (4)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后
4、世的影响: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 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自主意识 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 面的外在表现。 【总结】宗法制的要点掌握 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三个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四个观念: “亲亲尊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男尊女卑” “裙带关 系、荫庇心态” 3 第二课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考纲要求
5、:秦中央集权的形成 课标提示;知道“始皇帝” 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影响。 一一. .秦的统一秦的统一 1.统一六国:公元前 221 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疆域; (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 “直道” 。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二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地方行政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 (1)内容: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郡 长官有郡守、郡尉、郡监(或监御史)等。 郡的下级机构
6、:县、 道、乡、里(行政) 、亭(治安、公文传递)等。 (2)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皆由中央调动任免,不得世袭。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称号:始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皇帝独尊) 。 总揽政治、 经济、 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权至上) 。 皇位终身且世袭 (皇位世袭) 3.中央行政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太尉:主管军事。 诸卿:丞相
7、之下,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 4 特点: 分工明确,家国同治,皇帝总揽,公卿朝议,减少失误。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 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2)消极作用: 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 义和秦的速亡。 (3)后世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的基本格局。 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 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
8、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 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 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1、 形成的原因: (1)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的需要。 (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上:法家思想的奠基。 (4)实践上:商鞅变法提
9、供了成功的经验。 2、两大矛盾: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3、三大趋势: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 削弱; (3)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4、影响:见前面 5 第三课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纲要求: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提示:列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1、创立:秦始皇 2、特点: (1)皇权至上; (2)皇权独尊; (3)皇位世袭。 3、评价: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影响国
10、家政治决策的合理 性。 二二. .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 1、演变原因: (1)防范宰相专权(2)加强统治(3)提高行政效率 (4)减轻宰相政务负担,弥补才干不足。 2、措施: (1)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 丞相等外朝权力。 (2)唐朝:三省六部制 (隋朝开创、唐朝完善;运行:中书 门下 尚书) 内容: 中书省(决策) :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核) :下设政事堂(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 尚书省(执行) :下设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注:政事堂: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
11、员, 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分散;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 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作用: a.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 强了君权;b.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c.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重大创造,被此后历朝基本沿袭,影响深远。 (3)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相权。 6 三、汉到元监察制度演变:三、汉到元监察制度演变: 1、概况;(1)秦代: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 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地方:监御史。
12、(2)西汉: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设刺史 以后历朝: 设御史台、 都察院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唐代御史台宋代提点刑狱司等。 2、作用: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察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局限:专制 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四、选官制度的变化:四、选官制度的变化: 从先秦到明清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1、两汉:察举制(汉武帝始创) (1)实施情况:武帝即位,诏令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文优异又有议政 能力的人 (举孝、廉),六年之后,下诏策贤良。 (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举荐给中央予以任用,即由
13、下而上推荐人才) (2)选官的依据:才能(孝廉、贤良) (3)局限: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 (1)简介: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品评官“中正”,对当地人物进行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 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等级称为授官的依据。由于品评官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门第高低成为做官的主要依据。 (2)选官的依据:门第高低 (3)局限: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隋唐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1)原因: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实 行。 (2)过程
14、:隋创立;唐完善;宋发展;明清八股取士衰落;1905结束 7 (3)选官依据:考试成绩 (4)评价: 积极: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保证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 化素质;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 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 五五. .汉到元地方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行政制度的演变: 1、汉朝: (1)汉初(汉高祖刘邦) :郡国并行制 即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 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 郡国并行制。 但带来了“王国问题”: 地方诸侯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 “七国之乱” ) (2)汉武帝:颁
15、布“推恩令” 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 使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封国名存实亡,中央集权得到 加强。 2、元朝:行省制(全称: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1)原因:元朝国土辽阔,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对地域辽阔国 家的管理。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内容: 在地方设十大行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机构,行省以下为路、府、州、县; 中书省直辖”腹里”;(大都附近的地区,即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 宣政院管辖范围: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同时管全国佛教。 (3)职权:民事报中书省,军务报枢密院
16、;无改税调军权 定期觐见述职。 (4)意义(作用) :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四课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纲要求;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内阁制的设置:一、明朝内阁制的设置: 1、背景: 明太祖废除丞相,直辖六部,亲理的政务繁多。 2、形成过程: (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 2 ) 明 成 祖 朱 棣 选 拔 翰 林 院 官 员 为 殿 阁 大 学 士 , 入 值 宫 内 的 文 渊 阁 , 随侍皇帝,开始参与
17、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产生。 (3)后来地位提升:大学士取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位居六部之 上。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3、性质和权限: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概念辨析 】 “宰相制”与“内阁制” (1)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 用。 (2)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帝无制约能力。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帝挑选满汉亲信官员入宫内军机房(处)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18、。 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职能转变:由帮办军务,到总揽军国大事 3、特点: (1)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2)速:办事效率高(3)密: 保密性强, (4)专: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9 4、影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易错点】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近代内阁的不同 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实际的权力,一切听命于皇帝,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英国近代内阁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掌握国家的实际权力。 专题二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考纲要求:1840 年至 1900 年间列强入侵与中
19、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提示:列举 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 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第一课第一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一. 1840. 1840- -1900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 1、军事侵略: 时间 名称 条约 影响 1840-1842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等 开始两半(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 北京条约等 两半加深 1883-1885 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两半进一步加深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两半大大加深 190
2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两半完全形成 军事侵略 政治侵略 国门洞开 瓜分狂潮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近代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列 强 入 侵 10 2、领土侵略: (1)割占土地:英国:1842 年 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等 俄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日本:据 1895 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等 (2)变相侵占: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租地居住权,导致通商口岸城市中出现 租界1895 年甲午战后,列强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3、经济侵略:走私鸦片、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办洋行、银行、工厂、铁路、 矿山等)政治贷款、勒索
21、赔款等,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其他事例: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1899 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势力范围)27 页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教材见 24-25 页 5、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1) 政治上, 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引发中国人民不断地抗争 和探索。 (2)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破坏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 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也刺激中国资本主
22、义 产生。 (3)思想文化上,冲击中国的旧思想旧制度,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二、瓜分狂潮的过程及其危害瓜分狂潮的过程及其危害 1、 过程: (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2)概况:19 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简表(结合教材 26 页“势力范围”示意图学习) 国别 强占的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11 俄国 旅顺口和大连湾 长城经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日本 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3) 危害:中华民族陷于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三三、瓜分狂潮被中断瓜分狂潮被中断
23、美国提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政策 1、“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原因 (1)当列强在华争划势力范围时,已跃居世界一等工业强国的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 无暇顾及中国。 (2)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后,美国也想染指中国的港湾,但它的军事力量还不 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3)出于美国工商界拥有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2、目的:是企图用“机会均等”的手段,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 商品的自由开放,从而为美国利用其经济优势与其他列强争夺创造条件。 3、 主要内容:见教材 27 页“学习思考” 4、 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 管体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 高中历史 必修 一全册 知识点 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9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