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
《2021年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地球、月球与太阳 5 5 地球地球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 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 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
2、、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 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 13 页的小诗: 太阳 用灿烂的阳光, 描绘白天的画卷。 月亮 用柔和的月光, 讲述夜晚的故事。 . 仰望苍穹的人啊, 从未停止过 对它们的 探寻与思索。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 3.教师引导: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 学生答:地球。 教师问: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吗? 学生答:是太阳。 教师问:那同学们知道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吗? 学生答:是月亮。 4.教师引导:大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
3、以及与地球密切相关的月球和太阳了解吗?又了解多少 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5.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板书课题:5 地球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同学们现在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 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你做的吗? 2.出示课本第 14 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我们人类的祖先 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3.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观察图片, 研读相关的文字, 进一步体会古人认识地
4、球形状的漫长历史。 预设:预设: 这四种观点具有典型性,涵盖中外不同认识: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 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 浑天说是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 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变化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 课本这样编写实际上暗含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 4.交流讨论: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了古人是怎么认识地球和宇宙的?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古 人的这些宇宙观,哪些地方和现在人们的日常观察相一致,哪些地方与日常观察不一致? 预设:预设: 盖天说是中国早期的宇宙模型,其合理部分为符合观察,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是大
5、地的方和天 空的圆之间如何结合; 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超越了人眼所见; 张衡的浑天说和现代宇宙观最接近,但是难以解释日月星辰的周期运动现象; 亚里士多德的推测是有依据的,解释也是合理的。 5.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海边看到帆船回港,人们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而船离开岸 边时,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学生思考,尝试解释原因。 预设:预设: 因为地球是圆的,因此当帆船回港时,总是比较高的船帆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而比较低的船身 后进入人们的视线,船离开岸边,正好相反。 6.出示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这一推断以及旁边的图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6、这幅图片,阅读旁边的文字,想一想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为什 么能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 预设:预设: 发生月食时,阴影边缘总是圆弧形,而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月食是因为地球挡住了阳光,因而猜 测地球是一个球体。 7.教师相机补充古人猜测地球是球体的另外一些证据资料:古代牧羊人向南方行进,会看到南 部天空总是会出现一些新的星座, 而北部天空则有些星座落到地平线以下; 向北方行进则相反, 南部天空的星座会落到地平线之下,北方天空的地平线上会看到一些新的 星座。 8.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古人的一些宇宙观,知道古人因为科学条件的 限制,对地球以及宇宙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随着人们观
7、察的深入,古人逐渐认识到了地球 是一个球体。 活动二: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现象 1.教师引导:古人在岸边看到帆船离港时,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帆船返港时,总是 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这种现象是生活在海边的古希腊人最先观察,并且记录下来的,据 说古希腊人根据这个推测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究一下。 2.出示课本第 15 页上面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本次探究活动的材料、方法及 要求。 3.全班交流 活动材料:海面演示仪、小船、观察记录表等。 方法: 第 1 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平直状态,在桅杆顶部、桅杆中部和船身分别做上记 号。 负责操作的学生由
8、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移动模型小船,负责观察的学生记录三个记号出现的 先后顺序。第 2 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弯曲状态,重复第一步。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 用模型小船在平面上模拟帆船进港、出港时,观察者要平视海面,开船者的速度要控制好,不 要太快。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同学们在做这次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比较模型小船在平面上与曲面上航行 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进行模拟实验,并且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 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预设:预设: 实验现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无论是进港还是
9、离港,都是同时看见帆船的全身,而模型 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时,离港时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返港时,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 身。 实验结论:由此可以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 6.教师小结:刚刚大家通过模拟帆船进港出港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古希腊人的推测,说明地 球是球形的。 活动三: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的经过 1.出示航海家麦哲伦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 学生答:麦哲伦。 教师问:大家知道麦哲伦的有关资料吗?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麦哲伦的资料。 教师小结:麦哲伦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进行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第 5 页上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学生
10、自由读一读,进一步了解麦哲伦 的环球航行故事。 2.引导: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究竟经过了哪些地方?又是怎样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们就通 过一个模拟实验在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3.出示课本 15 页下面的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要求。 4.全班交流 学生说一说本次模拟实验的要求: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行路线的主要停靠点。 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 5.学生分小组活动,仔细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海 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然后用红色的线按航行的路线将
11、小旗连接起 来。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拟实验的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小红旗连线情况,观看麦哲伦的航海路线,想一想,麦哲 伦的航海路线,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预设:预设: 在地球仪上标注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后,你会发现:当取下连接小旗的棉线时,棉线呈环状。 这 是因为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西边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7.教师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再一次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明了浑天说、盖天说等等都 是错误的。 活动四:阅读地球的相关资料 1.教师引导:大家现在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那么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个怎样的位置 呢? 2.出示课本
12、16 页上面的地球和太阳的关系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球和太阳之间的 关系,再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想一想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颗行星? 预设:预设: 地球围绕着太阳做有规律的转动;自身不发光,并且质量足够大,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地球是 一颗行星。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呢? 预设:预设: 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生物, 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自转。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4.出示课本 16 页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引导:这是一幅地球的图片
13、,是从太空 拍摄的, 大家想一想,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蓝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色和绿色部分 又可能是什么?请大家比较一下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进一步思考,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预设:预设: 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 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5.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初步知道,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它围绕太阳转动。 并且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最大,因此蓝色是地球的主要颜色。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 读地球的相关资料,进
14、一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活动五:在气球上粘贴陆地板块贴纸 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这是一个地球仪,模拟了地球上海洋、陆地的分布情况。 学生分别说一说地球仪上海洋和陆地的位置。 2.再出示一个蓝色的气球,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蓝色气球,再看一看地球仪,想一 想蓝色气球和地球仪的相同之处,然后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这个蓝色气球上。 3.教师提供地球陆地板块贴纸,提醒学生注意分清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 大陆、大洋洲大陆、南极洲大陆等板块,一定要找到相应的位置。 4.学生分小组活动,对照地球仪在气球上贴上个陆地板块贴纸。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15、 5.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贴好的蓝色气球,再将它与地球仪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组贴的 最好,最与地球仪吻合。 6.讨论交流:刚刚我们对照地球仪,在气球上粘贴了各个陆地板块的贴纸,通过这个活动。请 大家比较一下各个大陆的分布情况,并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预设:预设: 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面积要大得多,所有陆地面积加起来,也没有海洋的面积大。 在陆地面积当中,亚欧板块的面积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块的大陆面积。 三、课堂总结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相关知识, 知道古代对于地球的认识有盖天说、 浑天说等等, 人们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6、接着通过模拟帆船进港活动和 麦哲伦环球航行活动,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最后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了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 一颗行星,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绝大部分,陆地仅仅是一小部分。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 以继续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一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6 6 月球月球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2.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3.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有关月球的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
17、、手电筒、排球、月相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指生说一说上一课学习的有关地球的知识。 在我们地球附近,有一颗始终围绕地球旋转的卫星,同学们知道他的名字吗? 是月球。 2.是的,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大家知道月球的有关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月球的知 识。 板书课题:6 月球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有关环形山的资料,做环形山形成和阴影变化的模拟实验 1.教师引导:月球的历史由来已久,我们古人是怎样认识月球的呢?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说一说古人对月球的认识。 3.400 多年前,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了地球,让我们跟
18、随伽利略一起 去看一看,月球上究竟有什么? 4.出示课本 17 页伽利略观察月球的图片和月球表面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旁边的文 字,初步了解伽利略观察到了月球表面有什么?。 预设:预设: 伽利略通过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5.学生看旁边的月球表面图片,分别在这幅图上找一找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6.对于这些环形山,人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预设:预设: 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直到大约 50 年前,科学家又得出 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 7.教师出示火山喷发及火山喷发后的图片, 引导学生看一看
19、, 并且与月球上的环形山比较一下, 想象两者的相同之处。 8.教师引导:到了大约 50 年前,科学家对于环形山又有了新的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 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 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为什么会形成环形山呢?下面我们通 过模拟实验来体验一下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9.出示课本第 17 页下面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图片,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初 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所需材料、方法及要求。 10.全班交流 实验器材:托盘、细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等等。 实验方法: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 3 厘米厚的细沙。 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 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
20、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注意点: 本次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分别要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 再从 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然后比较沙盘里沙坑的情况。 11.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相应的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情况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预设: 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低,沙 坑越小。 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 手电筒代表太阳,当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月球上的环形山时,形成的阴影不同,太阳光斜射月 面,
21、环形山最为明显,而直射时环形山不太明显。 实验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陨石撞击形成。 12.教师小结:刚刚我们模拟了环形山的形成,观察了环形山投影的变化,从这个模拟活动中, 我们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是由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活动二:模拟月球公转,观察月相变化 1.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我们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地球 始终围绕太阳转,而月球始终围绕地球转。那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会有什么变化呢? 这种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方面的问题。 2.出示课本 18 页上面的模拟月球公转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
22、字, 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台灯、排球等。 实验步骤: 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 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 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 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点: 实验时,教室里面要保持黑暗状态,这样效果更好。 在这个实验中, 落地台灯相当于太阳, 排球相当于月球, 人的头部相当于地球。 地球转动一周, 相当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台灯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角 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变化。 4.教师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 其他同学认真看一看,
23、进一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以及注意点。 学生分小组活动,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进一步体会月球公转时月相的变化。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预设: 我们可以看到 8 个方向的排球受光部分的情形。 可以知道月球按逆时针方向绕着地球公转。 活动三:阅读月球的相关资料 1.出示课本 18 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进一步了解 有关月球的知识。 在宇宙中在宇宙中, ,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 ,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的卫星, ,也是距地也是距地 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它
24、还是至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它还是至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 ,没有水分没有水分, ,缺缺 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 ,但能够反射太阳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 2.出示 18 页中间有关月球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再看一看,结合有关月球 的介绍,进一步体会月球的知识。 3.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月球的表面和地球的表面,想一想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有什么 不同? 预设:预设: 地球表面有大气、土壤、岩石,还有液态水形成的海洋、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月球表面 没有大气(因而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2021年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 2021 年新苏教版 四年级 科学 下册 第二 单元 地球 月球 太阳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70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