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务事业招考公共基础知识点笔记精心整理
《2021年公务事业招考公共基础知识点笔记精心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公务事业招考公共基础知识点笔记精心整理(2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点笔记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点笔记 1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 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 对立。 3 3、马克思主义哲学
2、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
3、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 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
4、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 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 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 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
5、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 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 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 8、意识的起源、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 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 9、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 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1
6、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 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 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 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 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 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
7、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 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 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 展历史。 121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 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
8、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 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 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 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 统一规律是
9、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 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 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 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
10、主义的 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 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 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 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 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
11、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 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 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 17 7、认识的辩证发展、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
12、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 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 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 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
13、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 程和发展规律。 18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 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 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19、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 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
14、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 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 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20、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 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21、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5、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2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 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24、社会意识、社会意
16、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 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 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 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 同阶级服务。 25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
17、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 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 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 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 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 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 想、哲学思想
18、、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 约。 2626、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 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27、国家、国体和政体、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
19、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 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 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1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 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近代,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精神批判,产生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开 端;马恩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唯物史观
20、和剩余价值 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一般规律,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 义的现实力量。 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 代变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 2、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 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
21、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 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 体系。 3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 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
22、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5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23、,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 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 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 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 7、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首先,发展
24、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其次,就我国来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最后,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 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8 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 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 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公务 事业 招考 公共 基础 知识点 笔记 精心 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70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