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杨浦区杨浦区 2020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初三质量调研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初三质量调研 (满分:150 分,完成时间:100 分钟,在答纸上完成) 考生注意: 1.本卷共 26 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040 分)分) (一)默写(一)默写(1616 分)分) 1.纤纤擢素手, 。(迢迢牵牛星) 2. ,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3. ,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 5.天色已晚,班级黑板报还有些收尾工作未能完成,小明此时就用曹刿论战中“_,_, _”来劝导
2、鼓励大家抓紧完成。 【答案】 1.札札弄机杼。 2.折戟沉沙铁未销 3.八百里分麾下炙 4.沉鳞竞跃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 共 16 分,前 4 题每题 3 分,第 5 题每空 2 分,错、漏、改一字扣 1 分,扣完为止。 此部分考察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 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 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 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杼”、“戟”、“麾”“炙”、“鳞”的字形书写。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
3、完成(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 6 69 9 题(题(1212 分)分) 【甲】【甲】 饮酒(其五)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桃花源记(节选)【乙】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4、,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谜,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下列选项错误 的一项是( )。(3 分) A. 甲诗乙文的作者均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B. 陶渊明,一名侃,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C. 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派鼻祖。 D. 甲诗乙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下面选项恰当 的一项是( )。(3 分) A.甲诗中的“心远”“悠然”等词语表现出诗人心境高远、超凡脱俗的恬淡心境。 B.甲诗结句
5、言尽而意无穷,隐约流露出作者归隐后淡淡的怅惘与迷茫,令人回味。 C.乙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谦虚低调,不希望外人打扰的心理。 D.乙文末段刘子骥探寻未果的描述,更显桃花源亦真亦幻,文章主旨也朦胧隐晦。 9.作者借甲诗表达对_生活的热爱:借乙文表达对_的理想社会的憧憬,两诗文都含蓄表 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_。(3 分) 【答案】 6. B 7.(源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8.A 9.宁静淡泊的田园 和平安宁 不满 【解析】 6.B 选项中,陶渊明,一名潜。 7.注意补充主语源中人,重点实词“乃”译为“竟然”。 8.选项 B“怅惘与迷
6、茫”表述错误。陶渊明写作饮酒时的心境应是悠闲自得和宁静安详。选项 C“谦虚 低调”表述有误。选项 D“刘子骥探寻未果”,表述有误,应为“规往”。 9.甲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 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乙文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的态度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 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三)阅读下文,完成(三)阅读下文,完成 10101313 题(题(1212 分)分)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 ,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 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 之
7、。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 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南剑:今属福建者,在我国南方。程颢与弟颐;程颢与他的弟弟程颐,二人并称“二程”, 北宋著名理学家。绝学:失传了的学说。翕然:一致。吾道南矣:我的道学思想能向南传播了。 赴告:报丧,把死讯通知有关系的人。 10.解释加点字:(4 分) 幼颖异 ( ) (2)河、洛之士翕然师 之( ) 11.下列对文中画直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8、 A. (杨时)以老师应有的礼数在颍昌召见程颢,(师生)互相得以深谈,很是快乐。 B. (杨时)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互相得以深谈,很是快乐。 C. (杨时)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互相投合,很是快乐。 D. (杨时)以老师应有的礼数在颖昌召见程顾,(师生)互相投合,很是快乐。 12.请推断文中程颢说“吾道南矣”的原因:_;_;_。(3 分) 13.文中画浪线部分的内容,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_。根据文意,应该是用来比喻 _(2 分) 【译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 (1076),考
9、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 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 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 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 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目休息而坐,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就 发现门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 【答案】 10.(1)奇特,与众不同 (2)以为师 11.B 12.杨时是南方人,“其归也”表明他学成之后返
10、回南方,自然会将程氏学说传回南方;杨时是一个聪 明又潜心治学的人,因此,一定能将程氏学说发扬光大;杨时非常推崇程颢的学说思想,为拜程颢为师, 不惜放弃选调的官职。(3 分) 13.程门立雪 尊敬师长或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的老师的尊敬。(2 分) 【解析】 10.考察学生对文言文诗词的理解,课下需要认真积累文言实词。 11.考察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需要认真阅读分析句子中的实词和虚词,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正确的译文。 12.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需要学生对文言文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然后在具体的分条找出 “吾 道南矣”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13.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涉及到了
11、一个成语“程门立雪”。所以学生在备考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拓 展自己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对成语的理解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二、现代文(二、现代文(3838 分)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一)阅读下文,完成 14141717 题(题(1717 分)分) 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 曹业 风筝在南方被称为“鹞子”,在北方被称为“纸鸢”。“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询刍录风筝 中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争,故名风筝。”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因古人崇拜鸟类而发明了风筝,也有人说是因为自然现象的启示使 得人类发明了风筝。
12、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它都来源于民间生活。由此可见,中国风筝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 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 民间艺术来源于民族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筝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它的发展与 民俗文化紧密相连。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岁时节今民俗,民间信仰民俗和民间神话民俗 等方面。 风筝作为飞行器物被发明之后,它能够飞上天空的实际效果符合早已存在的人神沟通的巫术观念的 需要。风筝自然而然地与民间迷信思想相结合,它作为人们向天倾诉情感,表达愿望的工具,反映着民间 信仰观念。风筝与巫术迷信相结合本身就已经体现出远古的信仰习俗对风筝的影响。王建吾、金铁盒在风 筝谱中得出结论:尽管各地在放风
13、筝的具体仪式上有所差别,但风筝艺术的信仰习俗不外乎就是“敬之 如神”和“嫉之如仇”两个方面。“敬之如神”是指人们认为风筝可以带来福气,风筝顺利放飞而不断线 就是吉兆,“嫉之如仇”是指把风筝看作不祥的东西,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放灾”或者是“放病根”。 人们把自己的苦恼和灾难都写在风筝上,放飞风筝后把风筝线剪断让它自行飘走,代表把不好的东西放走。 风筝有它独特的季节性,适宜春秋两季,因而岁时节令是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清明节和重 阳节就成了与风筝关系最密切的时节,从唐代开始,寒食节和清明节二者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 的节日,它既有祭扫新坟生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唐代诗人罗
14、隐在寒食日早出城东 中描写了他寒食日拂晓出城春游时的所见所感:“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已经 和扫墓、踏青、禁火、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活动一样成为一种风俗。 和清明节相比,重阳节本身就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古时人们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 数,九月九日为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登高远眺、出游赏景、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遍插茱萸等。而关于重阳节放风筝习俗的记载出现得晚些,在清代的广西通志卷十五中有 记载:“登高岭在县西一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岭放风筝为乐。” 风筝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风筝图案的一个重要题材,如鲤鱼跳
15、 龙门、哪吒闹海、牛郎织女、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这些风筝图案有的取材于民间祖灵信仰 中的神灵,有的取材于与祖灵信仰有联系的神话,还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这些图案无一不和信仰民 俗有关。风筝与神话结缘并非偶然。二者有某些共同特质,从某种程度上说,风筝和神话都融合了天与地。 神话故事使风筝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它在增加风筝文化底蕴的同时,还使风筝艺术蒙上了一层奇幻色彩, 一只只风筝也仿佛在用舞动的身躯 Yn y_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有删改) 13.在第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Yn y_(2 分) 14.阅读以下相关链接内容,思考:文章第段画线句说“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而相关
16、链接内容认 为“最早的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4 分) 【相关链接】最早的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以鸟为形,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 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 16.下列诗句放入第段,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C.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随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D.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17.本文第段的顺序需
17、要调整: (1)正确的顺序为( )(2 分) B. C. D. (2)请简述理由:(7 分) _ _ _ 【答案】 13.演绎 14.不矛盾。文中画线句引用了询刍录风筝中的相关内容,说明“风筝”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五代;而 相关链接的内容说明了风筝的雏形-木鸢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前者说的是风筝这一名词出现的时 间,后者说的是风筝雏形出现的时间。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15.D 16.B 这四段主要说明了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其中,第段说明了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体现在 岁时节令;第段说明了风筝反映着民间信仰的观念;第段说明风筝反映着民间神话民俗。先说易于理解 的风筝与岁时节令民俗的关系,
18、再说与民间信仰民俗与民间神话民俗的关系,符合人们由易到难的认知规 律。因此,段应排在前面。的排列顺序是与第段最后一句话形成照应。 【解析】 13.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 3500 汉字,难度较低,平常注意积累,注意“绎”的部首书写。 1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说明对象的理解,学生做这种题目时要注意回到原文中认真查找,两段的内容说明 中心不一样,孩子做题时要把握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段主要内容的理解。 15.主要考察时间内容上对应的问题。本题答案可以通过联系文章内容,分析所给段落的主要内容,再联系 文本内容进行解析即可。第段主要内容是九.九重阳节秋季,A、B 描述的是春季,C 是冬季。只有 D 符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杨浦区 2020 2021 学年 九年级 期末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70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