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2010-2020)专题09: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十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2010-2020)专题09: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2010-2020)专题09: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5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020202020)生物)生物 专题专题 09 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1.(2020 课标)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 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 DNA 的碱基序列不同 【答案】C 【解析】二倍体植物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即配子只含一个染 色体组,A 正确;由染色体组的定义可知,一个染色体组中所有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
2、色体,不含同源染色 体,B 正确;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别之分,有性别之分的生物的性别不一定由性染色体决定,因此不是所有 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C 错误;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因 此染色体 DNA 的碱基序列不同,D 正确。故选 C。 2.(2020 山东卷)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 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 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 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
3、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答案】D 【解析】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 正确;提高出 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 正确;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 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 于就地保护,D 错误。故选 D。 3.(2020 山东卷)野生型大肠杆菌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氨基酸依赖型菌株需要 在基本培养基上补充相应氨基酸才能生长。将甲硫氨酸依赖型菌株 M 和苏氨酸依赖型菌株 N 单独接种在基 本培养基上时,均不会产生菌落。某同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将 M、N 菌株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充分稀释后 再
4、涂布到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后出现许多由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将这些菌落分别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上, 培养后均有菌落出现。该同学对这些菌落出现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操作过程中出现杂菌污染 B. M、N 菌株互为对方提供所缺失的氨基酸 C. 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获得了对方的遗传物质 D. 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中已突变的基因再次发生突变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大肠杆菌营养缺陷型为材料进行相关实验探究为情境,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 验结果的能力。操作过程当中出现杂菌污染,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为杂菌,A 合理;若 M、N 菌株互为对 方提供所缺失的氨基酸形成的菌落, 需要 MN 混合在一
5、起才能生存, 而该菌落来自于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 单个细菌不可能混合培养的细菌。B 项不合理。M、N 菌株混合培养后在基本培养基上可以生存。推测可能 是混合培养过程当中,菌株间发生了基因交流,获得了对方的遗传物质,C 合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在 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当中已突变的基因也可能再次发生突变得到可在基本培养基上生存的野生型大肠杆 菌,D 合理。故选 B。 4.(2020 浙江卷)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 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答
6、案】D 【解析】遗传漂变一般在发生在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 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A 错误;遗传漂 变没有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故没有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B 错误;遗传漂变是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 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 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使生物得到进化,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都是进化的因素,C 错误;遗 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均可打破遗传平衡,D 正确。故选 D。 5.(2020 江苏卷)下列叙述中
7、与染色体变异无关 的是( ) A. 通过孕妇产前筛查,可降低 21 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 B. 通过连续自交,可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 C. 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可获得白菜-甘蓝 D. 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黑麦 【答案】B 【解析】21 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非整倍性变异,A 错误;连续自交可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 米,原理为基因重组,子代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均未改变,与染色体变异无关,B 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 程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C 错误;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后,需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才能培育出稳定遗传的小黑麦,利用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原理,D 错误;故选
8、 B。 1 (2019天津卷T6)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 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 P 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 Q 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 DD、Dd D与浅色岩 Q 区相比,浅色岩 P 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答案】B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 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 而在浅色岩 P 区和浅色岩 Q 区频率较低, 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
9、 正确;浅色岩 P 区,囊鼠的杂合体 频率(Dd)=2 0.1 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 0.7 0.3=0.42,与浅色岩 P 相比, 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 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 Q 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 DD、Dd,C 正确;浅色岩 Q 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7 0.7=0.49,而浅色 岩 P 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 0.9=0.81,因此,与浅色岩 Q 区相比,浅色岩 P 区囊鼠的隐性 纯合体频率高,D 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 B。 2 (2019江苏卷T4)下列关于生
10、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 DNA 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答案】C 【解析】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的过程,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会导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A 错误;基因突变会导致 DNA 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 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B 错误;二倍体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高度不孕,但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使得其 染色体数目加倍,为可育的二倍体,且肯定
11、是纯种,C 正确;多倍体的染色体组数如果奇倍数的增加(如三 倍体) , 其后代遗传会严重的不平衡,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因此不利于育种,D 错误。 3 (2019江苏卷T18)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 链第 6 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 GAG 变为 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改变了 DNA 碱基对内的氢键数 B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 链结构的改变 C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 D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答案】A 【解析】人的镰刀型贫血症的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血红蛋白基因
12、中碱基对替换造成的蛋白质 结构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镰刀型细胞贫血 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 TA 碱基对被替换成 AT, AT 碱基对和 CG 碱基对的数目均不变, 故氢键 数目不变, A 错误; 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 进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 B 正确; 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C 正确;镰刀型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 正确。故选 A。 4(2018全国卷T6) 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其突变体 M 和 N 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但 M 可在添加
13、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 M 和 N 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 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突变体 M 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 M 和 N 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 M 的 RNA 与突变体 N 混合培养能得到 X D突变体 M 和 N 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 DNA 转移 【答案】C 【解析】突变体 M 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 M 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 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
14、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 正确; 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 突变体 M 和 N 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 B 正确; M 和 N 的混合培养, 致使两者间发生了 DNA 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 M 与突变体 N 混合培养能得到 X 是由于 细菌间 DNA 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 M 的 RNA,C 错误,D 正确。 5 (2018天津卷T2)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 XY,雌株为 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 高。以下为两种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愈伤组织可通过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 B幼苗乙和丙的形
15、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C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Y、XX D与雄株甲不同,雄株丁培育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使用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当二者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 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例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因为生 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对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有相应的效果,所以可以通过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 A 正确;幼苗乙与幼苗丙的形成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此过程的原理是植物组织培养, 因此需要经过脱分化与再分化的过程,B 正确;花粉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其配子含有 X
16、 染色体或 Y 染 色体,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植株乙与丙的基因型为 XX 或 YY, 因此雄株丁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XX、YY,C 错误;雄株甲是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不会进 行减数分裂,因此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雄株乙是通过有性生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经过了减数分裂,因 此会发生基因重组,D 正确。 6 (2018江苏卷T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
17、】A 【解析】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 正确;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 错误;某种群 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 错误;虽 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 错误。 7 (2018浙江卷T14)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
18、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答案】C 【解析】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导致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这种差异变得显著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 成新物种,可见,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A、B 正确;自然选择获 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 错误;白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 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 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 正确。 8 (2018海南
19、卷T14)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 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 A基因重组 B染色体重复 C染色体易位 D染色体倒位 【答案】A 【解析】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位于非姐 妹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重组,其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 正确。 9 (2018海南卷T17) 蜜蜂中, 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 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 某对蜜蜂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为:雌蜂是 AADD、AADd、AaDD、AaDd;雄蜂是 AD、Ad、aD、ad。这对 蜜
20、蜂的基因型是 AAADd 和 ad BAaDd 和 aD CAaDd 和 AD DAadd 和 AD 【答案】C 【解析】由雄蜂的基因型可推测亲本雌蜂的基因型为 AaDd,后代的雌峰是由雄性的精子与雌蜂的卵细胞结 合形成的,据此推测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 AD,C 正确。 10 (2018海南卷T18)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答案】B 【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若两
21、个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即两者不能交配,或交配的后代不育, 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物种,B 正确。 11 (2018海南卷T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根据共同进化的观点, 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 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B 错误。 12 (2017江苏卷T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
22、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答案】A 【解析】种群中不同个体含有的基因可能不同,每个个体不会含有该物种的全部基因,A 错误;亚洲人和 澳洲人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二者婚配后可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B 正确;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正确;生物进化的特点为由简单到复杂,即古老地 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D 正确。 13 (2016天津卷T5
23、)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是 S12 蛋白结构改变导致的,突变型能 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中存活,说明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故 A 项正确;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所以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 项错误;野生型和突变型的 S12 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56 位氨基酸)有差异,而碱基对的缺失会导致缺失位置后的
24、氨基酸序列均改变,所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 基对的替换所致,C 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枯草杆菌对链霉素的抗性突变早已存在,不是链霉素诱发的, 链霉素只能作为环境因素起到选择作用,D 项错误。 14(2016北京卷T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 F 区和 T 区。20 世纪 90 年代初,F 区豹种群 仅剩 25 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 T 区引入 8 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 至百余只,在此期间 F 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A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年 高考 生物 分类 汇编 2010 2020 专题 09 变异 育种 进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7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