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中医执业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第 1 页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预防预防 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2.未病先防 (1)养生以增强正气。其措施主要有: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形体锻炼,调理 饮食,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其措施主要有:避其邪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3.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 (1)早期诊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 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
2、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则治则 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通过辨析其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因此,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如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属于基本治则,从属于治病 求本的指导思想。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其中治疗大法 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
3、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法等八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 是治法中的较高层次。治疗方法则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某一具体的证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 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它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 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是治法中的较低层次。 2 2. .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 (1)正治 含义 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 适用范围 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等,故正治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原 则。
4、 寒者热之 即以热药治寒证,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来治疗。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 里寒证用辛热散寒方药。 热者寒之 即以寒药治热证,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来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用苦 寒清热法。 虚则补之 即以补益药治虚证,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如:阳虚用温阳的药物。 阴虚用滋阴的方药。气虚用益气的方药。血虚用补血的药物。 实则泻之 中医执业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第 2 页 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法来治疗。如:痰热壅滞证用清热化痰 法,瘀血内阻证用活血化瘀法,食
5、滞用消食导滞的方药。 (2)反治 含义: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其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 称为“从治”。 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相符的病证。这类情况较少见。 热因热用 含义:以热治热,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病证。 适用范围: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治法:用温热方药以治其本。 寒因寒用 含义:以寒治寒,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病证。 适用范围: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治法:用寒凉药清其内热。 塞因塞用 含义:以补开塞,用补益药物来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 适用范围:因体质虚弱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治法:以补开塞,主要是针对病证虚损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防治 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7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