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
《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疾病 胎怯胎怯 发病特点 胎怯,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短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证。又称“胎弱”。 临床以出生低体重为特点,以出生体重低于 2500g 为客观指标,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病因病机 胎怯的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病变脏腑主要在肾与脾。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一般体重低于 2500g,身长少于 46cm。 鉴别诊断 胎怯多数为低出生体重儿,常见于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早产儿胎龄未满 37 周,大多数体重低于 2500g,身长不足 46cm。 小于胎龄儿又称足月小样儿,胎龄满
2、3742 周,体重低于 2500g,身长、头围大多在正常范围内。两 者区别主要在于胎龄,还可以从皮肤、头发、耳壳等外型去区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胎怯以脏腑辨证为纲,重在辨五脏禀受不足之轻重。 治疗以补肾培元为基本原则。 分证论治 肾精薄弱证 证候:体短形瘦,头大囟张,头发稀黄,耳壳软,哭声低微,肌肤不温,指甲软短,骨弱肢柔,或有 先天性缺损畸形,指纹淡。 治法: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代表方剂: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证 证候:啼哭无力,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腹胀腹泻,甚 而水肿,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代表方剂:保元汤。 预防与调护 预防:
3、略 调护 保暖 计算热量 防止患儿继发感染 发现并发症并加以处理 硬肿症硬肿症 发病特点 硬肿症是由于寒冷或/和多种疾病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 损伤的综合征,亦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 硬肿症多发生在生后 710 天的新生儿,以胎怯儿多见。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新生儿硬肿症重症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休克及多脏器 功能衰竭等而引起死亡。 病因病机 硬肿症的内因是肾阳虚衰,外因是感受寒邪。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低体温,全身或手足冰凉,体温3
4、5,严重者30,腋-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硬肿为对称性, 依次为双下肢、臀、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可有凹陷性水肿。患儿不吃、不哭、少动,严重者 可伴有休克、肺出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实验室检查:略 病情分度表 分度 体温 硬肿范围 器官功能改变 肛温() 腋-肛温差 轻度 35 正值 20% 无或轻度功能低下 中度 35 0 或正值 20%-50% 功能损害明显 重度 30 负值 50% 功能衰竭,DIC,肺出血 注:硬肿范围估算:头颈部 20%,双上肢 18%,前胸及腹部 14%,背部及腰骶部 14%,臀部 8%,双下肢 26%。 鉴别诊断 新生儿水肿:可由先天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5、、新生儿溶血、低蛋白血症、肾功能障碍、维生素 B1 或 维生素 E 缺乏等引起。生后任何时候均可发生,表现为凹陷性浮肿,但不硬,常见于眼睑、足背、外阴等 处,皮肤不红,无体温下降。 新生儿皮下坏疽: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引起,多见于背、臀、骶等受压部位,局部皮肤 变硬、发红、边缘不清,病变中央初期较硬以后软化,先呈暗红色,以后变为黑色,重者可有出血和溃疡 形成。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临床主要从虚、实、寒、瘀辨证。 实证以外感寒邪为主,虚证以阳气虚衰为主。 血瘀证在本病普遍存在,轻症多属寒凝血涩证,重症多属阳气虚衰证。 治疗原则: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分证论治 寒凝血涩证 证候:全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儿科学 讲义 第三 单元 新生儿 疾病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73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