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知识梳理背诵提纲总结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知识梳理背诵提纲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知识梳理背诵提纲总结(4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1 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理必修第一册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 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内容要求】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运用地质年代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
2、的主要特点。 1.5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6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2 第一
3、章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 一、运用资料,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一、运用资料,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2)分类: 天然天体星云、恒星(星云和恒星是最基本的天体)、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方法】天体的判断:宇宙中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外;在 一定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天体系统 (1)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级别: (3)太阳系成员:太阳、行
4、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 位置:八颗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知识】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为 76 周年。 八颗行星按距日远近、体积、质量等结构特征: 3、运用有关资料,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运动 特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圆形 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2)结构特征: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距日远近、质量、体积)之处。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A 水
5、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 E 木星、F 土星 G 天王星、H 海王星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3 4、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生命存在条件 原因 宇宙 环境 安全的宇宙环境 安全安全的运行轨道:各行其道, 互不干扰 稳定稳定的光照条件 自身 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当 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液态水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产生了液态水 5、月相的观测 观测 农历 名称 月亮形状及位置 (仰视图-需面向正南仰视) 日 落 后 初一、二 新月 上半
6、月: 西 半 边 亮; 初三、四 蛾眉月 初七、八 上弦月 十一、二 凸月 十五、六 满月 日 出 前 十五、六 满月 下半月: 东 半 边 亮。 十八、九 凸月 二十二、三 下弦月 二十五、六 蛾眉月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4 二、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二、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2)能量来源: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4H1He能量 【提示】不是来自太阳辐射: 潮汐能: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热能:地球内能的释放;核能:原子核反应释放能量。 (3)意义:是地球
7、及整个太阳系光和热的主要源泉。 (4)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使 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如煤、石油等。 (5)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拓展】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 (1)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2)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3)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4)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量多。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与太阳活动 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 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各太阳大气层所对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层:太阳黑子; 色
8、球层:太阳耀斑、日珥; 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 【提示】太阳风:太阳大气不断释放高速带电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流被称为太阳风。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太阳活动的周期:11 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磁暴”现象; 产生极光现象; 影响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 纬度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得的太 阳辐射多 地势 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 质、水汽少,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天气 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到达 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季节 夏季,日照时数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冬季相反 高温 高压 太阳活动强烈太阳风强劲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和
9、极光等现象。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5 三、运用地质年代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三、运用地质年代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导引】想了解地球的历史,就要了解地层和化石。地层相当于地史书的书页,化石相当于书页 上的文字符号。 (1)地层 概念: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规律: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2)化石 概念: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生物演化: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 (3)地层与化石的关系: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
10、或相似的化石。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 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意义:研究地层和含有的化石发现不同时期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变化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 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划分依据: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具体划分: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的编年。 【方法】记忆地质年代表 有机质 蓝藻大爆发 真核生物 多细胞生物 出现 蓝藻 低等生物 海生无脊 椎动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 人类 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 成煤期 成煤期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地球的大气层、海洋、陆地形成 地壳运动剧烈, 海陆
11、格局 变迁, 后期汇聚联合古陆 联合古陆 开始解体 现代海陆 格局形成 寒武、 奥陶、 志留 泥盆、 石炭、 二叠 三叠、 侏罗、 白垩 古近、 新近、 第四 前寒武纪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6 2、地球的演化历程 宙 代 纪 距今年代 (亿年) 生命演化 海陆变迁 矿产 形成 动物界 植物界 显 生 宙 新 生 代 第四纪 人类出现 冰河时期,大量大 型哺乳动物灭绝 被子植物繁盛 草原面积扩大 第四纪大冰期 新近纪 人类的祖先,类 人猿出现 大部分哺乳动物 目崛起 联合古陆最终解 体,形成现代海 陆分布格局 古近纪 中 生 代 白垩纪 末期,白垩纪物 种大灭绝 中后期,
12、鸟;小 型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盛行, 尤其恐龙,侏罗、 白垩纪达到繁盛 被子植物出现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联合古陆开始解 体,向现在位置 漂移 成煤期 侏罗纪 三叠纪 古 生 代 晚 古 生 代 二叠纪 二叠纪生物灭绝 95% 晚期:爬行动物 开始出现 中期:两栖类 早期:鱼类 脊椎动物发展时期 晚期,裸子植物开 始出现 蕨类植物繁盛 地壳运动剧烈 海陆格局发生多 次大变迁,后期 汇聚成联合古陆 (盘古大陆) 成煤期 石炭纪 泥盆纪 早 古 生 代 志留纪 海洋无脊椎动物时 代(如:三叶虫、 笔石、鹦鹉螺) 陆地上开始出现低 等的植物 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宙 前寒武 纪 蓝藻大爆发,真核生物、多细
13、胞生物 蓝藻通过光合作 用制造氧气 地球大气层、海 洋、陆地慢慢形 成 重 要 成 矿期: 铁、金、 镍、铬 太古宙 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 冥古宙 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 2.52 (0.026) (0.23 ) 0.66 (1.45 ) (2.01 ) (2.99 ) (3.59 ) (4.19 ) (4.43 ) (4.85 ) 5.41 ( 25 ) ( 40 ) 46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7 四、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四、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S、P 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2)两个不连续界面 依据两个不连续面(界
14、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注】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圈: 组成: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 作用:大气圈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 现象。 (2)水圈: 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 代码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波的传播速 度随波所通 过物质的性 质而变化 S 波 横波 慢 固体 P 波 纵波 快 固体、 液体
15、、 气体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不一,海洋地壳薄,510千米; 大陆地壳厚,3041千米。 大陆最厚:70千米 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 石部分熔融,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固体 地核 E:外核 液体。呈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形成 了地球的磁场 F:内核 压力、密度很大的固态金属球 (33 千米) (2900 千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P;S) (P;S 消失)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8 下水等。 作用: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和其
16、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3)生物圈: 组成: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作用: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接触地带,生物从环境中获 取物质和能量;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一、大气的组成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低层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氩气等)、水汽、杂质。 2、大气组成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占大气体积 百分比 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气 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气 21%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17、 二氧化碳 0.038%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臭氧 0.000001%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 可变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影响地面 和大气的温度 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与大气成分 (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排放污染物进入大气,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 不利影响。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导致气候变暖。 广泛使用冰箱、空调,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臭氧受到破坏。 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毁林)。 影响:a.海平
18、面上升(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 b.影响农业生产(利: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单产;弊:干旱加重,作物减产)。 c.影响水循环过程(使蒸发量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导致旱涝灾害频次、强度增加)。 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 设海岸防护堤坝);加强国际合作。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9 (2)大气成分(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大气垂直分
19、层的划分 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 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垂直分层 (1)对流层:大气圈的最低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特点: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空气对流运动。云、 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知识】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为 1718 千米;中纬度地区为 1012 千米;高纬度地区为 8 9 千米。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 5055 千米高空。 特点:平流层的大气上部
20、热、下部冷。以平 流运动为主。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 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3)高层大气:平流层以上大气的统称。 特点:自平流层顶开始,气温会下降;随后, 温度又持续上升。 空气密度很小。 在 80500 千米高空, 有若干电离层, 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能反射无线电波。 三、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三、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主要热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 的热源。 臭氧空洞:南极上空每年春季臭氧含量比之前大幅下降。 危害:紫外线增加带来人类疾病,如皮肤
21、癌、白内障等;导致气候变暖。 措施:减少氟氯烃的使用;加强国际合作。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10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2)受热过程: 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近地面大气增温: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2、大气的两个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反射、吸收,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吸收:平流层 O3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CO2、H2O 吸收红外线。反射:云层和尘埃。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 作用越强。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通过大气逆辐射, 将热量还给地面, 从而补偿了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2021 学年 人教版 2019 必修 一册 地理 知识 梳理 背诵 提纲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76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