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民版必修一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人民版必修一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2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1.11.1 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时间:约 BC2070约 BC1600 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禅让制” 夏朝 政治制度的特点: “家天下”“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公天下” ,宗族关系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夏商的政治形式 时间:BC1600BC1046 商朝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殷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神权与王权的相结合。 (占卜决事) 1、概念:、概念: “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 2、分封制的目的:、分封制的目的:稳定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周公子伯禽鲁 王族 召公燕燕 成王弟晋 3、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功臣
2、:姜尚_齐 商后代宋 先代贵族 舜后代陈 尧后代蓟 分封制 4、诸侯的权利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此外还可以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朝觐述职 缴纳贡赋 5、诸侯的义务、诸侯的义务 随从作战 提功力役 积极: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6、影响、影响 (1)诸侯独立性强,削弱了周天子权威 消极: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1、目的:、目的: 通过宗法关系来防止内部纷争 ,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2、实质:、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政治联系。 3、内容:形成了由
3、血缘关系亲疏形成了“周天子“周天子诸侯诸侯卿大夫卿大夫士士” ”司机宗法等级 4、核心内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 宗法制 5、影响、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贵族的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6、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政治体现,宗法制 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核心和纽带 注:凡材料涉及祭祀祖先、扫墓、寻根问祖、建祠堂、修家谱、重视亲情都跟宗法制宗法制有关 小结: 1、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夏朝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决事)商朝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最高权利集团
4、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4、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时间:BC230 年BC221 年 兼并六国 2、过程:韩赵魏楚燕齐 3、手段:远交近攻 秦朝的统一 北方: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巩固统治 南方: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在岭南置郡 西南:征服“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 ,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1、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人们有了比较安定的生产和 秦朝统一的意义: 生活环境 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主融合,推动 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秦朝的疆域: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5、,西到陇西,东到大海 郡守(行政) 郡 郡尉(军事) 郡、县之下,设乡、里、亭 监御史(监察) 1、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郡县制 郡县制的特点 直接统治,区别于分封制的 (地方) 2、郡县长官不得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命 间接统治 郡县制的影响: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 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 西汉 产生问题:王国问题(七国之乱)注:削弱了中央集权 解决:推恩令、刺史制度 郡县制 分封制 基础 地域划分 血缘划分 官位 皇帝任命 世袭 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 容易出现地方割据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三公 御史大夫:监察 三公九卿制 太尉
6、:军事 (中央) 朝议制度的作用: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三公九卿制的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物,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创立:创立:秦始皇 注:皇帝自称“朕” ,命令称为“制”或者“诏” ,印称“玺” 2、特点:特点:皇帝独尊、皇权之上、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 3、弊端: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 4、发展:发展:以维护皇权、服务皇权为基本原则 秦朝:中央在地方设立丞相 汉初:汉承秦制,丞相握有行政大权 1、频繁更换丞相 汉朝 侍中 2、提拔身份低微的人才 汉武帝时 中朝 常
7、侍 决策机构 3、实行“中外朝制度” 尚书令 丞相 外朝 太尉 执行机构 御史大夫 君权与相权 中书省(起草诏令) (相权的演变) 吏部:官吏的任命和考核 唐朝:三省六部制 门下省(审议诏令) 户部:土地、赋税、户籍 礼部:礼仪、考试 兵部:军事 尚书省(执行诏令) 刑部:邢狱 工部:工程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加 作用(影响) 强了君权。 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同平章事(正宰相) 行政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副宰相) 北宋: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军事 三司财政 影响:进一步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 政效率低下,出现“冗官”局面 明朝:废除丞相
8、 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中央:御史大夫 秦朝 地方:监御史 中央:御史大夫 西汉 地方:刺史、司隶校尉 东汉到元:御史台 (北宋: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提点刑狱司)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明朝:督察院、厂卫制度(东厂、西厂和锦衣卫) 清朝:督察院、密折制度 进步性:进步性:一度程度上防止官员腐败、贪赃枉法、滥用职权,适应了君主专 影响: 制加强的需要。 局限性:局限性: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况司空 见惯;未能对皇权做出制约。 特点:特点:官职世袭 先秦:世官制 局限性:局限性: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a、征辟:征招才能之人 内容内容 西汉:察举制 b、察举
9、:郡国每年各举孝廉一人 特点:特点:以官举士 局限性:局限性:权操于上,民意无法体现 依据:依据:门第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特点:特点:中正评定 局限性:局限性: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特点: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隋唐清末:科举制 积极积极: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保证了行政 评价 人员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 现了公平公正 消极:消极:考试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特别是明清八股取 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1、全国分为十个行省 2、中书省直辖“腹里”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及河南北部 3、
10、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青海的部分地区 4、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 元朝的行省制度 民政上报中书省 军事枢密院 5、行省受中央节制 向皇上朝觐述职 监察制 互迁制 6、省下设路府州县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7、影响: 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我国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历代帝王都重视监察,但监察的效能 十分有限; (3)历代帝王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选官制度; (4)中央对地方的 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目的
11、:避免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 ,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导火线:胡惟庸案 废丞相 结果:分相权于六部,六部直属于皇帝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积极) ,但又导致皇帝政务繁忙(消极) 创立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设丞相 (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形成与发展 (2)明成祖(朱棣)内阁制度形成,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部权尽归内阁 票拟权 内阁制度形成 设置殿阁大学士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侍从顾问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内阁制度的评价: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 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
12、约作用。 内阁 中央 皇帝 六部 明朝机构 锦衣卫、东厂、西厂 民政承宣布政使司 地方 监督提刑按察使司 军事都指挥史司 设立目的:雍正年间,为了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军机处 简:机构简单 精: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军机大臣一般为兼职) 特点 速:办事效率高 密:封闭性强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 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主管民族边疆事务的机构理藩院 1、原因:土司制度,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设立土司制度 清
13、朝的边疆政策 改土归流 2、过程 明朝: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 雍正: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清朝 乾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 3、影响:加强了清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 纷争割据的局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积极: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 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消极:消极: (1)但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 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2)控制了思想文化,阻 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2.1 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 时间:1840184
14、2 年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根本原因 原因 清政府的禁烟运动直接原因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主权 鸦片战争 赔款:赔偿 2100 万银元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结果: 南京条约 开口: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破坏了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 商品输出 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浦条约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 军舰巡查贸易权破坏领海主权 传教士传教权文化侵略 居住及租地权 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影响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 外交:打破了闭关锁国政
15、策,被迫开放 时间:18561860 年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利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直接原因: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1、签订天津条约 :开放南京等十出通商口岸 结果 2、签订北京条约 :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司给英国 3、火烧圆明园 4、俄国乘机侵占中国东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时间:18831885 年 中法战争 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经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市场狭小,资源有限 背景 政治: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大陆政策 (日本) 内部起义不断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
16、海战、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甲午中日战争 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严重破坏了领土主权 18941895 年 赔款:军费 2 亿两白银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大举外债,列强控制中 结果 国经济命脉 开口: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资本输出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1、原因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参战国:英法德俄日美意大奥 赔:白银 4.5 亿两白银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国中之国 4、结果: 马关条约 禁: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
17、统治中国的工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拆: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 19001901 年 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控制中国内政外交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需要掠夺更多的殖民地作为资本输出场所 1、原因 直接原因: 马关条约签订,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 2、开端:俄德法三国还辽 划分中国的狂潮 3、表现形式:租借地 和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西、广东、云南 英国 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1)美西战争,无暇东顾 1、原因 (2)军事力量不足 (3)工商界
18、需要 (1)美国承认各国特权 2、内容 (2)各国相互开放,利益均沾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3、实质:缓和列强在华矛盾,形成国际共管体系 4、目的:防止列强瓜分中国,维护美国在华利益 对美国: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新的阶段,此后,美国在列强侵略 中国的作用日益重要 5、影响: 对中国: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日趋激烈的矛盾,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共同 妥协方案,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的局面 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时间:1841 年(鸦片战争期间) 1、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掠夺根本原因 2、清政府的卑躬屈膝直接原因 背景 3、广大人民的民族反抗精神 三元里抗英 4、导火线1
19、841.5,占据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 1、两次到三元里抢劫 经过 2、人民群众发出申谕英夷告示 结果:广州知府强行解散队伍 影响:开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序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 来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爱国精神 时间:19 世纪七十年代 1、19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侵略中 中国,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 背景 2、英俄侵略新疆:英俄拉拢和控制阿古柏政权,企图以此作为肢解中国的 工具,沙俄还直接出兵侵占中国伊犁 左宗棠收复新疆 “先南后北,缓进急战” 方针: 武力+外交 过程:1、2、3(略) 、4:、曾纪
20、泽与沙俄签订改订条约 设立行省:1884 年 海军提督丁汝昌 “定远舰”刘步蟾 经过: “致远舰”邓世昌 “经远舰”林永升 黄海海战 “经远舰”叶祖珪 结果:李鸿章“避战保船”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日本强大的侵略野心 清政府的腐败(根因) 失败原因: 李鸿章避战保船(直因) 时间: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 背景: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澎湖列岛 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 经过:保卫台湾的两支主力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刘永福的黑旗军 台湾陷落的原因:清政府腐败;力量悬殊 意义:斗争坚持了五个月歼灭日军三万多,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写下了 光辉的篇章 根因19 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
21、的狂潮 1、原因 直因洋教势力危害百姓,反洋教斗争高涨 2、序幕:1898 年、赵三多、冠县 3、性质:农民自发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 4、过程:山东直隶京津 5、清政府的态度:剿扶剿 6、高潮:包围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清政府对各国宣战 义和团运动 7、结果: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积极性:有利于争取官兵反帝 扶清 局限性: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8、口号:扶清灭洋 积极性:反映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灭洋 局限性: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1)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9、失败原因 (2) “扶清”的口号使义和团丧失了警惕 (3)根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9、意义:阻止了列强
22、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抵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捍卫民族尊严,使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2.3 伟大的抗日战争 (1)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1、日本侵华的原因 (2)经济危机的影响,缓解国内矛盾。 (3)国共对峙为其提供有利的时机。 (1)军事侵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侵华日军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等惨案 (2)暴行: 细菌战和毒气战 2、日本侵华的罪行 蹂躏妇女强迫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经济:掠夺物资,以战养战 (3)殖民统治 政治:利用汉奸扶持傀儡政权,以华制华 文教:实行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 (1)九一八事变后,号召发动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军 (2)1935
23、 年, “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中共 (3)1935 年,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1936 年,东北抗联 2、东北军民:组成抗日义勇军 (1)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在率领下,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2)长城抗战安德馨全营 300 民将士力战殉国 3、国民党军队 (3)冯玉祥联合工厂党员吉鸿昌,组成察哈尔抗日 同盟军,收复多伦。 (4)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1936、12、12) 意义: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工人:罢工、募捐 4、工商学界 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
24、日经济绝交 学生:一二九运动 5、爱国人士: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组成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自发性,形式多样 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 6、特点 抗日与反蒋相结合,后发展为逼蒋抗日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 年) 时间 日本的侵略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1937 7 月 卢沟桥事变 庐山谈话 (7.8)通电谴责 8 月 八一三事变 自卫宣言、 淞沪会战:打破日本三个灭 亡中国的计划 红军完成改变 洛川会议: (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游击战; (3)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9 月 1937 年 9 月, 国民党宣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 一战
25、线正式形成 9 月 进攻太原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根据地中枢和总后 方 12 月 南京大屠杀 1938 春 攻打徐州 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率领取得抗战以来的 最大胜利 10 月 攻打武汉 武汉、广州失守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改变侵华方针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 辅 重点进攻敌后战场 1940 5 攻打湖北 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牺牲) 百团大战(彭德怀) 根据地扫荡、清乡运动 反扫荡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2)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和支援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4)华侨的支持
26、(1)开始最早(1931.9.18) ,结束最晚(1945.9.2) ,历时十四年 抗日战争的特点 (2)从局部扩展到全民族抗战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 次取得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民族尊严,为新民主革命在 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国内影响) 抗日战争的影响 (2)是世界犯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犯法西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1 太平天国运动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1、背景 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 组织:拜上帝会的成立(特点
27、:西方基督教和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 (1)1851 年初,广西金田村起义(开始) (2)1851 年 9 月,永安建制(意义: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的政权基础) (3)1852 年 4 月,发布奉天讨胡檄四方谕 2、过程 (4)1853 年初,攻克武汉三镇 (5)1853 年 3 月,占领南京,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6)1856 年,天京事变(天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7)1859 年,颁布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 (8)1864 年,天京陷落(失败) 时间:1853 年, 方式:凡天下天,天下人同耕,无处 土地分配的问题 不均匀,无处不保暖 原则:不论男女,按土地和年龄平均 天朝田亩制度
28、 内容 分配土地 (施政纲领) 方式: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产品分配的问题 原则: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核心思想:绝对的平均主义 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评价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 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 人人平等,是农名平均主义的空想。 时间:1859 年 洪仁玕 目的:为了振新太平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革命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 的一个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运动 评价 局限
29、性:不是农名革命实践的产物,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和实施条件,加之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教训: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 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3.2 辛亥革命 时代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1、背景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 军事基础:革
30、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时间:1894 年 地点: 美国檀香山 2、心中会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辛亥革命 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时间:1905 年 地点:日本东京 3、同盟会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 民报 时间:1911 年 10 月 10 日 4、武昌起义 结果: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时间:1912 年 1 月 1 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首都:南京
31、 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纪年:公历 民国纪年 性质:革命党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 主权在民 原则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目的限制袁 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 君主专制制度 6、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革命功绩 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32、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推动力量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表现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7、结果: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掠夺) (1)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原因 (2)根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教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胜利的原因: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政权。 8、辛亥革命 失败的原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
33、会。 3.3 新民主主义革命 (1)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1919,1921-1924) (2)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新民主主义革命 (3)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 (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5)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国内 (2)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壮大 1、背景 (3)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1)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指明了道路 国际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前期北京(主力:学生) 3、中心: 五四运动 后期上海(主力
34、:工人阶级 ) 释放:释放被捕学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 4、结果:初步胜利 罢免:罢免卖国贼职务 拒签: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意义 (2)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从而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7、五四精神:团结、进步、爱国、科学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条件 中共的成立 (3)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A、时间:1921 年;地点:上海、嘉
35、兴 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 专: 政,消灭阶级差别, 实现共产主义。 2、成立标志: B、内容: 中共的成立 中共一大 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C、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 貌就焕然一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A、内容: 3、中共二大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 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 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启示: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 国际: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帮助 A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强大 原因: 国内: 第一次国共合作 B 工人运动受挫, 中共认
36、识到建立革命统一 战线的必要性 个人:孙中山的转变:决定“以俄为师” ,同意与中 共合作 时间:1924 年 国民革命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1924-1927) 标志:国民党一大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合作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影响:标志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 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时间:19261927 年 目的: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北伐战争 对象: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 战果:收回汉、九江等英租借 意义: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 失败标志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 失败 客观: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失败原因 主观:共产党犯
37、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教训:教训:领导权+武装 时间:1927 年 8 月 1 日 1、南昌起义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人民军队诞生 时间:1927 年 8 月 7 日 地点:汉口 2、八七会议 (1)开展土地革命 内容 (2)武装反抗国民党 (3)秋收起义 时间:1927 年 9 月 3、秋收起义 过程:进攻长沙 文家市决策(转向农村) 三湾改编(确立党 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到井冈山(开辟“工农武装割据” ) 工农武装割据 4、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一是国情决定的;实践检验的结果 武装斗争:反围剿 5、工农武装割据 土地革命:P57 根据地建设:1931 年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
38、维埃共和国 根本原因王明等人“左倾”错误思想 原因 6、长征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1934 年 10 月1936 年 10 月(会宁会师) 时间:1935 年 (1)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遵义会议 内容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3)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意义: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 政策,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共由幼稚走向 成熟的标志 (1)粉碎了国民党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的意义 (2)保存了革命的精华 (3)长征途中,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防御阶段(1946 年夏1947 年 6 月)
39、 :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 重点进攻 解放战争 反攻阶段(1947 年 6 月1948 年 8 月) :刘邓挺进中原 决战阶段(1948 年 9 月1949 年 1 月)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1949 年 4 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人民地位的变化:中国人民结束了遭剥削、受奴役的历史,成为国 家的主人 国家性质的变化: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新民主主义国 意义 家,为国家发展扫清了障碍。 世界力量的变化: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世界被 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军事上: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时间:
40、1949 年 3 月 地点:西柏坡 1、条件 政治上:政治上:国民党的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工作重心:工作重心: 农村转移到城市 思想上: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工作中心: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 主要内容 基本政策:基本政策:革命胜利后中 共在经济、政治、外交 农业国转变为 工业国 总任务总任务 新民主主义向 新中国的成立 社会主义社会 转变 时间:1949 年 8 月 筹划:政协会议召开 决定首都、国旗、国歌、国名 2、过程 内容 通过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施政纲领)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成立: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 3、意义:P65 确立:确立:1954 年一届
41、人大的召开 A、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 本政治制度、农民的权利和义务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法律依据: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C、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组织基础:组织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49 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 建立。 1、 过程过程 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 年,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提出 三大政策 “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 2、性质:性质: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不是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国家机构) 3、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4、作用: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 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中国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建立的原因建立的原因: 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 小聚居的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目的:目的: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法律依据法律依据 1954 年宪法正式确定, 民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77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