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第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检测题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得分:_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对于“大数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 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 有数据规模海量、数据流转快速、数据类型多样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 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而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 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
2、工”实现数据的“增 值” 。 (摘编自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架构设计) 材料二 “电脑算法将让我们做出超乎感情的决定。”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 赫拉 利在猎豹 CONNECT 大会主题演讲中表示,大数据带来了权威的转移,权威正在 从人的情感转移到电脑算法上。在他看来,如果从数据的角度来看,你要想知道 跟谁结婚,只要有候选人 A、B,拥有强大计算机算法的谷歌和亚马逊就可以告 诉你答案,因为大数据会告诉你:从你出生我就开始跟踪你,我看过你所有的邮 件、读过的书,我知道你的心率、血压,我知道你的 DNA;你去跟不同的人约会 的时候,我都知道他们对你的心跳起到了什么影响。 (摘编自张斯“人工智能”时代来临 人
3、类会越来越笨吗?) 材料三 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是传播迭代的必然要求。 从报纸、 电视到门户网站, 尽管传播载体在变迁,传播技术在进化,传播流程在再造,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 范和伦理守则从未退场。大众媒体时代,职业的把关人和健全的把关机制确保了 到达受众的新闻的主流价值导向;互联网时代,算法新闻可以直接分发用户生产 的内容和机器算法自动生成的新闻,这就使得到达受众的新闻可能没有经过传统 的主流价值把关,甚至与主流价值存在大的偏差,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如微软 在推特上推出的聊天机器人 Tay,上线几个小时后就因宣扬歧视、仇恨和偏见而 被迫下线。我们应当认识到,算法不是在脱离人类社会的真空中产生和
4、运行的, “每一种技术架构、每一行代码、每一个界面,都代表着选择,都意味着判断, 都承载着价值” 。对算法进行价值观引导,仍然是人在引导。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 算法,使算法的运行不偏离轨道,最终就能实现用主流价值规范人的行为。 算法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算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人类 社会已有的伦理规则、法律规范仍然有效,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仍然应当得 到坚持。另外,基于数据和机器学习等的算法有着与人类思维不一样的特征,在 算法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保持人类的主导和对算法影响到的具体的人的保护应 该作为算法最基本的伦理规则。如英国数据伦理框架明确算法“应维护现实中的 法律和伦理规范,应
5、有清楚的公共福祉的意识” 。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科学家、工程师和新闻算法的设计与使用者(如新闻搜 索网站、新闻聚合平台等)就处于把关人的位置,他们可以在新闻采集、生产、分 发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防止或减少新闻算法偏差。但是,如果只有伦理的束缚,他 们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去以主流价值和社会公益来设计和运作算法。因此,人工 智能时代更需建立把关人机制。算法把关人在设计、运行算法的过程中应追踪评 估算法的影响,摆脱搭建技术架构、书写代码时价值判断无意识状态,明确新闻 主流价值的导向作用,不以片面满足用户需求和追求流量最大化为终极目的。新 闻算法和机器审核等机制并不完善,一旦知道或被告知算法出现偏差时,应
6、及时 采取措施纠偏甚至阻断瑕疵算法。 算法展现了更高效便捷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完成人工难以完成的工作和不 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在这些解决方案后面,算法的高度复杂性、自我学习和输入 输出的暗箱,可能使算法难以被普通民众理解掌握。虽然目前一些法律法规开始 强调算法的透明和可解释性, 但由于公众甚至不少使用算法的机构缺乏相关知识, 难以理解算法的运作逻辑和机器程序可能屏蔽的信息,导致算法的透明和可解释 不容易达成。当机器算法不可逆转地影响到每个人的信息获取和基于此进行的决 策时,算法素养和媒体素养就不应只是专业人士学习的课程,而应该列为中小学 和大学的通识教育,才能使公众有意识和能力监督各平台和机构始
7、终保持算法警 觉,避免新闻算法与主流价值观相偏离。 (摘编自陈晓彦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 材料四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球都以为人类将迈向人人平等,但实际上,21 世纪可 能会产生历史上最不平等的社会。虽然全球化和互联网缩短了国家之间的距离, 但科技的发展可能会扩大阶级之间的差距,阶级固化将变得越来越难以突破。高 新科技的发展无疑是在不断造福人类的,但科技的进步在使部分人受益的同时, 也让很多人受害,掌握你个人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将轻而易举地控制你的生活: 他们会给你推送你想看的内容,给你推送你想买的东西,如果你看过两篇娱乐新 闻报道,那么你就会收到更多的娱乐新闻。 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
8、持独立思考,思维和想法是数据难以代替的 东西。相反,放弃思考、随波逐流的人将会被科技和新技术替代。毕竟你可以自 己什么都不理,交给算法帮你决策,让数字独裁;也可以努力突破自己,让自己 成为掌握数据的那部分精英。 (摘编自大数据的阴暗面) 1.下列对材料中“大数据”和“算法”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数据是一个拥有庞大数据信息的数据集合,它拥有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所没 有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B.电脑算法基于对人们从小到大的数据的分析能让人们做出超乎感情的决定,因 为大数据会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人才是最适合他们的伴侣。 C.互联网时代,算法影响新闻的产生和传播,
9、算法新闻不经过把关就直接将新闻 传递给受众,导致与主流价值有偏差的舆论导向出现。 D.大数据技术会让很多人的个人数据被互联网公司掌握,通过数据分析,互联网 公司能知道人们的喜好,并根据喜好推送相关的内容。 解析 A 项,“它拥有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所没有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 方面的能力”错误,原文说的是“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 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B 项,强加因果,“大数据会告诉他们的伴 侣”只是尤瓦尔赫拉利为了说明“电脑算法将让我们做出超乎感情的决定”时 所举的具体事例。C 项,“算法新闻不经过把关导致出现”说法错误, 原文说的是“可能没有经过传统的主流价值把关
10、, 甚至与主流价值存在大的偏差, 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 答案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数据具有数据规模海量、数据流转快速、数据类型多样等特点,它可以通过 对数据的“加工”获取“增值” 。 B.大数据时代,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 范和伦理守则应该保持不变。 C.21 世纪可能会产生历史上最不平等的社会,因为科技的发展极容易导致阶级差 距扩大,使阶级越来越固化。 D.高新科技的发展无疑在不断地造福人类, 大数据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 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弊端。 解析 C 项,“极容易导致阶级差距扩大,使阶
11、级越来越固化”的表述不准确, 原文说的是“可能会扩大阶级之间的差距,阶级固化将变得越来越难以突破” 。 答案 C 3.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算法不是在脱离人类社会的真空中产生和运行的,它解决的是具体的问题,并 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仍然应坚持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 B.算法应维护现实中的伦理规范,在算法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类 为主导,并将其作为算法最基本的伦理规则。 C.算法在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复杂工作的同时,也意味着算法具有高度复杂的运 行逻辑,以致其难以被普通民众理解掌握。 D.因为机器算法不可逆转地影响着每个人的信息获取,所以要培养算法素养,使
12、 公众有意识和能力始终保持算法警觉。 解析 D 项,“使公众有意识和能力始终保持算法警觉”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 是“才能使公众有意识和能力监督各平台和机构始终保持算法警觉”,保持算法 警觉的是“各平台和机构”,而不是“公众”。 答案 D 4.在人工智能时代,建立把关人机制有什么作用?(4 分) 解析 “建立把关人机制”出现在材料三的第三段,解答此题时,需结合材料前 后文进行分析概括。如材料三第一段提到“职业的把关人和健全的把关机制确保 了到达受众的新闻的主流价值导向”,第三段提到“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科学 家、工程师很大程度上防止或减少新闻算法偏差”,据此可总结出答案第 点;材料三第三段最后说
13、“新闻算法和机器审核等机制并不完善,一旦知道或被 告知算法出现偏差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纠偏甚至阻断瑕疵算法”,据此可总结出 答案第点。 答案 防止或减少新闻算法偏差,确保到达受众的新闻是主流的价值导向; 在算法出现偏差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纠偏甚至阻断瑕疵算法。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该如何遏制大数据的阴暗面。(6 分) 解析 本题设问方向明确,针对材料四的出处“大数据的阴暗面”提问,要求能 给出应对策略。首先要注意分析材料四中的信息,根据“我们也应该保持独立思 考”“可以努力精英”,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三中 的“对算法进行价值观引导用主流价值规范人的行为”也是应对策略,由此
14、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 答案 保持独立思考, 让自己成为掌握数据的精英。 对算法进行价值观引导, 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 衡 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 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 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 年盛夏我 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 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 一条河
15、,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 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 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 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 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 间照相采景。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 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 比如庐山上、 西湖边的那许多诗词、 题刻, 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 烟头。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
16、路;奇 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 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要先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 老,而且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 林子。国内一处很有名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 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 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 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 具其态。 现在要说一说这些在乱石头间争荣竞秀的草木了。脚
17、下最值得一说的是蕨 类、苔藓等植物。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蕨草 每一枝都长着七八片叶,而每个叶片都像剪纸或者木刻,不求线条的流动,却有 刀刻石印般的凝重, 况且它与恐龙同一个时代, 在这林子里资格最老。 说到苔藓, 我小时不知见过多少,不过也就是雨后地上的一层绿毛。后来在南方热带雨林中 见过更浓密、更鲜艳的,将石头裹成一块碧玉。在内蒙古林区见过大团生长的、 颜色发暗的苔藓,那是驯鹿特有的饲料。而这里的苔藓因环境潮湿土壤肥沃,却 长成了根根细草,又织成密密的一片,于是也被叫作苔草。它生在地上、树上、 石上,染绿了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
18、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 它“一木穿石” ,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 ,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 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 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 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 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 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 索,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 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
19、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它生长在一块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 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她挺胸拔 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 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 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 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 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 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
20、大的乔木林,这 就成了动物们的摇篮。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 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 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准备开发这片幸存的原始林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的对象,而“幸 存”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 换上迷彩服、 长筒靴, 带着雨伞, 义无反顾
21、地向林地进发, 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 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 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解析 D 项,“作者为此感到欣喜”错,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 森林游是忧虑的。 答案 D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主体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 开,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时,写了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
22、对比中突 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 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 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解析 D 项,“层层深入”错,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答案 D 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特点,包括用词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在 此基础上点出如此用词和使用修辞手法的好处。画线句使用了“远远近近”“层 层叠叠”等叠词,这些词语生动地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 感。 “跌跌撞撞地
23、碰着那些大大小小、 圆圆滚滚的石头”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 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画线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形象地描写了激流的形态及其周围的环境。另外,还要分析使用叠词和修辞手法 的作用。 答案 运用叠词,生动地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 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运用拟人、 比喻、 排比等修辞手法, 语言优美, 形象地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和激流的形态。 9.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解析 文章第段有关于“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部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第三 单元 检测 答案
文档标签
- 年部编版
- 高中语文
- 2021年秋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 2020年秋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情景式默写含答案
-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 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名句默写含答案
-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字音字形成语整理
-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字形
-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字形
- 选择性必修三
-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字音字形成语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7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