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2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1 人教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汇总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人口 第第一节一节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1分布总特征:分布总特征: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2 2具体表现具体表现 (1)(1)全球分布:全球分布:近 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 10N50N 地带最为集中。 (2)(2)距离海洋远近:距离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 200 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3)海拔分布:海拔分布:近 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注意:注意:热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例如:巴西高原和东
2、非高原的人口密度大于亚马孙平 原和刚果盆地的人口密度。 (4)(4)世界人口稠密区,稀疏区(落实到图上)世界人口稠密区,稀疏区(落实到图上) 稠密区: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稀疏区:稀疏区:高纬度地区(严寒)、高山高原地区(高寒缺氧)、热带雨林地区(湿热)、干旱地区 (5)(5)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85%。 (6)(6)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 2018 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 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
3、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1)(1)气候: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2)地形: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原因:原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3)水源水源 河流、湖泊沿岸人口较为密集。原因:原因:供水方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的优势, 利于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绿洲)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原因: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水源,有 交通线经过,交通便利。 2 2
4、人文因素人文因素 (1)(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美国东北部和欧洲西部等地区。 (2)(2)历史因素: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3)(3)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常年战乱的中东地区,人口大量外迁。 重点补充:重点补充: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可以自黑河腾冲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 2 界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 (1 1) 人口分界线:人口分界线:黑河- 腾冲一线 (2 2)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5、; 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 3)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东部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面积大;东部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开发时间早; 第第二节二节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 1定义:定义: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判断标准判断标准:有空间移动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 达一年以上) ;跨越行政区。 三个标准缺 一不可。 2类
6、型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3.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并会判断人口自然增长图,机械增长图 、 ( (1 1) )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0,正增长,人口数量增多 0,零增长,人口数量不变 0,净迁入,人口增多 0,人口不变 0,净迁出,人口减少 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 迁出率 人口数量的增长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3 4 4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1推拉理论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1)推力:推力:
7、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战 争、气候恶劣、居住条件差、社会经济落后、就业困难、收入水平低等。 (2)(2)拉力:拉力: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 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完善的医疗设施、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 充足的食物、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水源、矿产等 2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
8、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表现在: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发展前途、生活条件等方面) 政治、军事、文化、交通和通信(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 响人口的迁移。 3.3.会判断常见的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会判断常见的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1)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部、西部的 “阳光地带”迁移 ( 气候) (2)美国许多青壮年由东北部向南部、西部的 “阳光地带”迁移 (经济因素) (3)西北地区城镇沿着河流向上游迁移(水源) (4)大庆、攀枝花人口大量迁入 (矿产) (5)西亚、北非人口的大量迁入 (石油)矿产) (6)2008 年汶川大地
9、震,众多灾民撤离震区 (自然灾害) (7)三峡移民 (政策) (8)深圳由一个小渔村,成为现在城市人口为 700 万的特大城市 (政策、经济因素) (9)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引起的人口迁移(自然灾害,经济因素)雁南飞引起的人口迁移(经济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 1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原因 流向 意义 19 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 为主 欧洲殖民主义的扩 张,新大陆的开发 欧洲、非洲迁往 美洲、大洋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 陆,传播了工业文明, 同时也改变了人种的空 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 发达国家;定居移民
10、减 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不平衡 拉丁美洲、亚洲、 非洲迁往西欧、 北美、西亚、北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 4 非 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第第三节三节 人口容量人口容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人口数量最大人口数量) 1 1定义定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 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 2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资源 正相关 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 贫乏,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11、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越不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消费水平消费水平 负相关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消费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通常用某一种或某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自然资源“短板”所
12、决定的;(最短板e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5 3 3三种观点三种观点 (1)(1)乐观者:乐观者: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类找到新的资源,解决种种难题,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 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 (2)2)悲观者:悲观者: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3)(3)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 100 亿左右。 二、人口合理容量二、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 1 1概念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 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
13、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 2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3 3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所产生的问题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所产生的问题 对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对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造成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问题;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社会问题。 4 4解决措施解决措施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
14、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三、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1)二者的区别二者的区别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指标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合理消费水平 实质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意义 生存 发展 数量 大 小 (2)(2)二者的联系:二者的联系:二者都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6 第二章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乡村和城镇 第第一节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
15、的土地利用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 1乡村: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 2农业用地农业用地 (1)(1)类型: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2)分布:分布: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居住用地)的周围。 ( (3)3)内部土地利用分化:内部土地利用分化: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 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 1城镇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为主的地区。 2 2城镇的功能区城镇的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
16、、工业区 (1)(1)城镇功能区的形成过程:城镇功能区的形成过程: (2)(2)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的特点: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 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 (3)3)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比较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比较 7 (4)其他功能区: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
17、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城镇中心远近;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交通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便捷程度越低,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具体如下图所示: a城镇中心(O 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便捷程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地租最高峰。 b从城镇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 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 A、B、C、D、 E、F 处):便捷程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地租次高峰。 c城镇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
18、(如图中 G 点):便捷程度较高,地租较高。 d远离公路或城镇外缘(如图中 M 处):便捷程度较低,地租较低。 8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城镇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交会处形成商业区;在地 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居住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工业区。 (2 2)其他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政策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文化、环境等因素。 2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措施 目的 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
19、模的绿 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 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通过规划, 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 建筑物、 街区或村落等 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 产得以永续相传 第第二节二节 城城 镇镇 化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一、城镇化的意义 1 1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 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20、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最重要指标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4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 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2)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的意义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 1世界城镇化进程世界城镇化进程 (1)18 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化水平极低。 (2)18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世界城镇化开始加快
21、发展。 (3)20 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9 2.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3.3.不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不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已变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但是速度快。出现郊区城市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三、三、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1城镇环境质量下降城镇环境质量下降:城镇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 2城镇社会城镇社会问题突出:问题突出:许多城镇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
22、贫困等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1在城市管理中: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 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2 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 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第第三节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一、地域文化 1.1.文化文化来源来源与特点:与特
23、点:来源: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特点:具有地域性; 2.概念: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分为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 3.3.感悟地域文化:感悟地域文化: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1)(1)自然景观: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2)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 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3)(3)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分类分类 物质方面:如建筑、服饰、饮食等 非物质方面:如
24、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4城乡景观: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10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景观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宅高田低的原因:宅高田低的原因: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利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土楼建造的目的土楼建造的目的 :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御外凝内的精神 蒙古包的特点蒙古包的特点 :房屋易拆卸、便于搬迁,能抵抗风力,适合草原牧民的游牧生活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对窑洞建设的影响黄土高原地理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2021 学年 人教版 2019 高中地理 必修 第二 册全册 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0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