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复习提纲
《2021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复习提纲(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鲁教版(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二册复习提纲)地理必修第二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不均衡性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人口稀疏区。 2.人口分布状况 就区域而言,东亚、东南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都是人口稠密区。南极洲南极洲以及一 些荒凉海岛,至今尚无人长期定居。 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规律 (1)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中低纬度地带。 (2)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距海较近地带。 (3)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 (4)主要趋向于城镇城镇地区。 二、影响人口
2、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主要通过气温气温、降水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 (2)地形:大多集中在平原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 (3)水资源和土壤:江河湖泊江河湖泊沿岸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干旱地区人口集聚区多呈点状、线状线状或 片状片状分布。 (4)森林、矿产资源:也影响人口分布。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 等。 三、案例: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 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以此线为界,全国约 96%的人口分布在 东南部东南部地区,约 4%的人口分布在西北部西北部地区。 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
3、迁移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动态变化,使人口 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人口迁移一般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原因: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1)推力:原居住地一种或多种劣势劣势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口迁出。 (2)拉力:迁入地一种或多种优势优势所形成的拉力,吸引人口迁入。 3.具体因素:收入因素收入因素、距离因素距离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变化等。
4、三、案例: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特点:国内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迁移目的和形式复杂多样等特点。 2.人口流动 (1)概念: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离开原居住地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影响因素: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主要形式: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自发性地涌向城市,特别是涌向经 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 (4)影响 对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等都有积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入地的居住、交通、市政设施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 问题。 第三
5、节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和自然 阶段 影响因素 特点 人类社会早期 满足生存需求 经常经常迁移 古代农业社会 寻求更事宜的生活环境 以集团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 15 世纪至 19 世纪 受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 主义扩张的影响 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 主,人口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主流 是从“旧大陆旧大陆”迁往“新大陆新大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 人口迁移以经济经济原因为 主,以社会性,政治性原 因为辅 国内人口迁移以向城镇城镇迁移为主:国家人
6、 口迁移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 永久性定居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外籍劳工 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等 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2.超过这个限度的后果: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丧失原有的承载能力。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在保证居民 合理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承载) 的适度适度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2)社会经济
7、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生活水平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等起重要作用。 (3)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的地区,资源的互补性强,可大大提高人口合理容量。封闭的地 区,由于某些重要资源匮乏资源匮乏,人口合理容量大大降低降低。 3.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性 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化不大。 4.人口合理容量动态变化 (1)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经济、技术水平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等条件下, 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 (2)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也各不相同。 5.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
8、 要坚持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并努力提高技术水提高技术水 平平、资源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以及资源管理水平资源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 调发展。 三、案例: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 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准确性。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实现对区域内可利用资源的评价。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乡村与城镇 第一节第一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一、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区:在乡村,各类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由于土地
9、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 的功能区。 2.空间结构类型:按照土地利用类型,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可分为居住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公共用 地区地区等。此外,还包括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商业用地商业用地。 3.特点:空间结构比较简单简单。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 等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等点缀其间。 4.变化 (1)在一些发达地区,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正转变为统一规划统一规划的居住区 。 (2)以道路道路为空间骨架,居民点和集镇、服务点、农业区等功能分化逐渐明显。 5.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的
10、意义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和利用,能为居民 生活提供便利,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体现社会公正,既保护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又孕育新文化。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区形成 (1)城镇土地面积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可达性交通可达性和土地价格土地价格等各不相同。 (2)在城镇内部,居住以及工商业等各类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竞争,其结果是形成了同类活动的 空间集聚集聚并按一定规律分布的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2.主要城镇功能分区及特点 当今世界功能越来越复杂,除了上述功能区外,还有一定规模的行政区、文化教育区和风景名 胜区等。 3.发展阶段 (1)城镇发展初期,
11、规模较小,各功能区往往混杂布局,尚未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异。 (2)城镇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城镇功能分区逐渐明显明显。 (3)后工业社会,城镇功能分区可能弱化弱化。 4.城镇规划建设 (1)影响因素:须充分考虑城镇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历史文化基础历史文化基础以及建建 设发展规模设发展规模等。 (2)原则:坚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创造有利生产创造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方便生活的人居环境。 城镇功能分区 特点 居住区 (住宅区) 最基本的功能区。住宅用地是城镇中最广泛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 大多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市中心和街道两侧街道两侧。人员流
12、量大、地价高、土地利 用集约,是城镇的核心区核心区 工业区 目前,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镇外围外围,并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生态区 分布一般不受付租能力付租能力、市场市场等经济因素的约数 三、案例:深圳蛇口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1.蛇口位置:位于广东省深圳市西南部的半岛上,西濒珠江口,东隔深圳湾与香港香港相望。 2.演变阶段 (1)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这里是偏僻渔村,空间结构简单简单,以住宅区和生产区为主。 (2)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深圳特区的发展,工业用地规模扩大,商业网点分散且规模较小分散且规模较小。 (3)20 世纪 90 年代,蛇口工业快速发展,工业用地迅速扩张,形成团块状分
13、布格局;居住空间 不断扩张,大片居住小区拔地而起。商业网点不断扩大扩大。人口大量聚集,出现交通拥堵、环境 污染等问题。 (4)21 世纪以来,蛇口迈入发展新阶段,工业区向外地迁移,住宅区面积不断扩大,商业服 务功能日趋完善。社区功能齐全的新型海滨城区型海滨城区,环境优美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社会稳定。 第二节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生产生活、 社会制度组织社会制度组织、 精神活动中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审美情趣。 2.主要特点 (1)区域性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
14、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 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2)多样性多样性: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类型、组成和景观等方面,根据属性,可划分为有形地域文 化和无形地域文化。 (3)独特性独特性: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文化特质。 (4)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地域文化体现:城乡生产景观城乡生产景观、聚落景观聚落景观以及建筑格局建筑格局和主体建筑物风貌主体建筑物风貌等方面。 2.农耕文化的不同文化区往往形成各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 (1)东北黑土地东北黑土地文化区:商品粮生产基地,平整的水稻田一望无
15、际,屯子居民可达数千户。 (2)云贵高原文化区: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村寨则多修筑在山上山上。 3.地域文化在不同区域的城市建筑格局和景观 地域文化体现 地域文化典例 城市建筑的格局和景观 杭州市和济南市的“山水风光城市山水风光城市”;意大利威尼 斯的“水城水城”景观 城乡传统建筑、历史街区及民间文化艺术 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骑楼骑楼 三、案例: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 1.概况 (1)分布:闽西山区。 (2)形成时间:形成于宋元时期,经明清和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延续至今。 (3)建筑选址:多建在山区范围狭小的平地平地或较平缓的斜坡上平缓的斜坡上。 (4)建筑材料:以当地的土、石
16、、木、竹等作建筑材料。 (5)技艺:沿袭了中原地区汉族建筑技艺。 2.建筑特点 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一般高三四层,第一、二层无窗,仅有大门,有地下暗道。 3.地域文化特点及表现 特点 具体表现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 民居建筑 外墙 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与一定比例的石灰、黏土拌和, 用夹墙板夯筑而成 内墙 用木板分隔成众多房间,并有走廊相通,就有坚固性坚固性、 安全性安全性、封闭性封闭性等特点 4.土楼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 (1)从建筑选址建筑选址看:在山区范围狭小的平地或较平缓的斜坡上建造房舍。 (2)从建筑景观建筑景观看:保留了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建筑造型以
17、圆形圆形、方形方形最为常见。 第三节第三节 城镇化城镇化 一、城镇化及其过程 1.概念:城镇化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 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镇化的描述指标: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 共服务水平等。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志: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1)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时间 城镇化率 1800 年以前
18、3%左右 18001900 年 上升到 14% 二战后 世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2)意义 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 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资源问题、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社会问题。 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1.发达国家 (1)主要特点: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2)二战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进一步扩展;形成大城市带。 (3)十分重视城镇创新和城镇质量改
19、善:生态城市、紧凑型城市、智慧城市。 2.发展中国家 (1)主要特点: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2)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总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 (3)城镇化率及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异显著。 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中国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相对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 (2)我国城镇化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2.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
20、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 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3.典型模式 珠三角模式在突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 边地区的快速发展。 4.意义 (1)有助于增加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 结构。 (2)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 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 (3)缩小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协调发展。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21、 产业区位选择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认识农业 (1)定义: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区位 (1)一方面是指某事物的位置。 (2)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3.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气候:主要通过热量、光照、降水等影响作物的种类、产量和品质等。 地形地形: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以海拔和坡度最为明显。 土壤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土壤结构、肥力、土层厚度以及酸碱度等都会影响作物的生 长。. 水源水源:湿润地区圭富的水源是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高 地理 鲁教版 2019 必修 第二 册全册 复习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