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
《2021年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6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1 2021 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 新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 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人口密度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极不平衡。 (1)表现 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 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 90%的人口。 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亚洲占比最大。 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印度,13 个国家人口超过 1 亿。 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 (2)规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 (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 沿河、 沿湖沿河、 沿湖地区人口稠密, 干旱地区的绿洲绿洲人口集中, 农牧业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 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科技等因素。其中,经济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
3、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难点突破 1 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分布规律 具体内容 原因 2 中、低纬 度规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20 N60 N的中 低纬度地区, 其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 口的 90% 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适宜, 平原 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 近海岸 规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距海岸 200 km 以 内的沿海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 由于降水量的差别而相 继出现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荒漠植 被。 不同植被带的
4、农业布局不同, 人口 分布状况也不同。 一般来讲, 降水少的 地方人口稀少, 降水多的地方人口密集 平原规律 世界上海拔 500 m 以下的低平地区, 居 住着全球 80%以上的人口 平原地区土地肥沃、 地势平坦, 有利于 农耕。高山、高原地区土壤贫瘠、交通 不便, 加上气候寒冷、 风力大等不利因 素,人口较稀疏 难点突破 2 我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规律: 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最显著特点)。 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
5、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 “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之间连接的直线, 以东以南, 人口稠密; 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难点突破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3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地 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 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 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 交通不便, 气候寒冷、 风力较大, 人口较稀疏 气 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 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较 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6、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不同植被 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 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 人口稠密区 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 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 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土壤肥 力、性状不同,人口分布状况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 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 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 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 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矿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 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 岗等 (2)影响人口分布的人为因素 时期 社会经济状况
7、 人口分布 原始社会 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逐水草而居 农业社会 以自然经济为主 农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但居民点相对 比较分散 工业社会 工业生产的发展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 20 世纪 50 年代 以来 生产力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进步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发展中国家尤为 明显 (3)影响人口分布的其他因素 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及实例 政 治 战争 有时可以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 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人口空间分布 政府的人 口与发展 “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 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
8、的空间分布 4 政策 文 化 宗教信仰 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 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 习俗 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加快了人口增长;发达国家晚婚晚育甚至不育,降 低了人口出生率 历史因素 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因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国际
9、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就业的外 国人、国际定居难民难民等。 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 (3)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
10、因素:全球政治经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 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15 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新大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 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欧洲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5 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拉丁美洲 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 世纪 70
11、 年代后,亚洲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三、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影响 对我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 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阶段 特点 方向 20 世纪 80 年代 以前 组织性迁移为主, 自发性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 方向:从东部向中部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 西南为主 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 人口流动日益活跃, 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 渐下降,自发性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从中部向东部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东部迁移的趋势 扩大。一定数量
12、的人口向北美、欧洲各国和澳大利澳大利 亚亚等国迁移 难点突破 1 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比较 地区 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 变化原因 拉丁美洲 由迁入变为迁出 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拉丁美洲国家独 立,人口增长较快,但经济发展缓慢,欧美地区经 济发达,吸引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 欧洲 由迁出变为迁入 北美洲 始终以人口迁入为主 难点突破 2 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阶段 迁移方向 原因 古代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 好的地区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 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 纪 80 年代中期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 西 北等地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
13、严格的户籍 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6 20 世纪 80 年代 中期至今 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 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济 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大量劳动 力获得解放 难点突破 3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 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 系;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地协调; 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 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而影响经济发展 难点突破 4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
14、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 N 以 南)迁移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淡水 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矿产 资源 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 形成 (2)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经济 发展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
15、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 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交通和 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 人口迁移高潮 文化 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婚姻 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 重要作用 7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政策 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尤其重要,如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 人口迁移 政治 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
16、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 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 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第三节 人口容量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不断增长。 (1)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人口增长比较缓慢缓慢。 (2)工业革命后:人口迅速迅速增长。 (3)目前:处于快速快速增长阶段。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自然资源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 度等。 3世界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 和迁出率迁出率有关。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
17、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1)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2)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人均消耗量量在逐渐增加。 2解决途径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持续发展。 3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开发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人地关 系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表现 原因 影响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枯竭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森林植被破坏 乱砍滥伐 草原草原退化 过度放牧 8 土地沙漠沙漠化 大面积开垦草
18、原 大气、水环境恶化 工业生产 三、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 (1)概念: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又可分为人 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 (2)作用: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经 济济规模。 3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和制约因素:自然资源环境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
19、源消费水平资源消费水平等。 (3)特点:临界性、相对性相对性、警戒性。 (4)作用: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难点突破 1 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难点突破 2 资源的重要性及利用中的问题 9 资源 重要性 利用中的问题 土地 资源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 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 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水资 源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 森林 资源 具有美化环境、吸烟滞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等作用 难点突破 3 人口容量与人口
20、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 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难点突破 4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10 资源 正相关 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 资源越丰富, 人口合 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人
21、口合理容量越大, 反之越 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反之越大 难点突破 5 人口合理容量的特性 章末总结 1、人口分布 11 2、人口迁移 3、人口容量 12 第二章 乡村与城镇 新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结合实例, 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 一、城乡土地利用 1城镇与乡村 (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
22、是主要从事农业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2土地利用类型 类型 内容 农用地 直接用于农业农业生产的土地 建设用地 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 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3城乡用地差异 (1)城镇土地利用指城镇中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空间功能差异。 13 (2)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分布状况。 二、城乡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 (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 (2)主要功能区: 功能区 主要功能 居住区居住区 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娱乐活动
23、的场所 工业区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 商业区 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金融流通的中枢 (3)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各种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4)城市空间结构: 规模 空间结构 较小城市 同心圆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 较大城市 多核心多核心状、棋盘格状 (5)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随着城市的发展而 变化。 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2)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深刻。 (3)集市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新教材 湘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二全册 复习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4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