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中考语文考前倒计时必刷卷(2)含答案详解
《2021年上海中考语文考前倒计时必刷卷(2)含答案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上海中考语文考前倒计时必刷卷(2)含答案详解(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2021 年上海中考语文考前倒计时必刷卷(年上海中考语文考前倒计时必刷卷(2) 一、文言文(40 分) (一)默写(16 分) 1欲把西湖比西子,_。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2_,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 3露从今夜白,_。 (杜甫月夜忆舍弟 ) 4醉翁之意不在酒,_。 (欧阳修醉翁亭记 ) 5 “_,_”是一种坚守初心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柳永蝶恋花 ) 【答案】淡妆浓抹总相宜 明月松间照 月是故乡明 在乎山水之间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 伊消得人憔悴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句子的能力。要注重平时积累,准确记忆,规范书写。 (1)(4)题是直 接型默写, (5)题是理解型默
2、写,注意易错字如“相宜”“在乎”“渐”“伊”“憔悴”等。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12 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 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 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本文选自_一书,该书
3、由西汉_编订而成。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皆以美于徐公。 8“善”表明齐威王从邹忌进谏之语中认识到了_,“下令”的目的在于_。 (用自己的 话回答)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 ) A“门庭若市”印证了邹忌进谏的正确性。 B“战胜于朝廷”体现了纳谏做法的实效性。 C邹忌是一位敢于冒死直谏的忠勇之臣。 D齐威王是一位知错能改的贤明君王。 【答案】 6战国策 刘向 7 (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8被蒙蔽很深(为政的言路不畅) 纳言除弊(广开言路,革除弊政) (采纳群言,修明政治) 9C 【解析】 6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本文选自战国策 ,该书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
4、,也是一部历史散 文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订,共 33 篇,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 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7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翻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 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皆:全部,都;以:以为,认为;于:比。 8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联系上文“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一个“善”字即是 齐王认识到了其为政言路不畅也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从文中齐王下令纳谏的举措“群臣吏民能面刺寡 人之过者”“上书谏寡人者”“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可以看出其
5、“下令”的目的在于广开言路, 革除弊政,后文又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 巨大变化以及纳谏的效果。 9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邹忌在讽谏齐王时,先以身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 各有不同的原因,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以家事来引出国事,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用设喻和类比方法,委婉的规劝齐王。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敢于劝谏且善于劝谏的良臣,选项中“冒死直谏” 表述错误;故选 C。 (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2 分)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 ,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 时有一
6、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张益 怒曰:汝不见我文,乌 知不佳? 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 ,不平甚矣,文安得 工?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注释)积学工文:积累了深厚的学问,很擅长写文章。乌:怎么。骂詈:骂,斥骂。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张益 怒(_) (2)文安得 工(_) 11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 的一项是( ) A张畏岩就把怒气撒向说话的人。 B张畏岩就把怒气撒向这个道人。 C张畏岩匆匆离开,向路人发泄怒气。 D张畏岩匆匆离开了发怒吼叫的道人。 12张畏岩把落榜原因归结为_,而道者认为,张畏岩因_而导致自己_ _,所以落榜,
7、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_。 【答案】 10更,更加 能够,可以 11B 12考官有眼无珠(不识好文章) 心气不平(不能心平气和) 写不出好文章(文不工) 遇事 要冷静(面对困境不要怨天尤人) (失败时要勇于从自身寻找原因) 【解析】 1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张畏岩更加发怒说。益:更,更加。 (2)句意:你的文章怎么会好呢。得:能够,可以。 1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根据句中“遽:就。移怒:把怒气撒向。道者:道人”的解释,可知句意为:张 畏岩就把怒气撒向这个道人。故选 B。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第一空:从文中“以为眯目”可知,张畏岩把落榜原因归结为考官不识好文章; 第二、三空:从“
8、不平甚矣”“相公文必不佳”可知,道者认为,张畏岩因不能心平气和,所以写不出好 文章,因而落榜; 第四空:从张畏岩身上我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怨天尤人;要先从自身寻找失败原因。 【参考译文】 江阴张畏岩,积了很深的学问,在读书人当中很有名声。甲午年,参加南京乡试,借住在一处寺院里, 等到放榜,榜上没有他的名字,他大骂考官,认为他们眼睛不清楚。那时候有一个道士,在旁微笑,张畏 岩马上就把怒火发在道士的身上。道士说:“你的文章一定不好。” 张畏岩更加发怒说:“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写得不好呢?” 道士说:“我听说做文章,最要紧的是心平气和,现在听到你大骂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你
9、的 文章怎么会好呢? 张畏岩不觉屈服了,就转过来向道士请教。 二、现代文(3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8 分)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 14 篇增至 72 篇。有论者认为, 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可以算一种学 习的捷径。 58 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 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 孟子 左 传等 40 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
10、如顾炎武、戴震 (注)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 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 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 诵一大段桃花扇 ,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 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背诵诗文从娃娃抓起。朗读是多感官参加的 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而少年的一 个特点就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 回忆
11、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 左传 。 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 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 经 。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 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 。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 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 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
12、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 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 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 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 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 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从这样的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 松打基
13、础。 (有删改) (注)顾炎武、戴震:著名学者。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戴震,清代 哲学家、思想家。 13填入第段横线处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胸有成竹 B滚瓜烂熟 C一目了然 D心领神会 14文章围绕“_”这一变革,提出自己的观点:_。 15第段画线部分不能删去,说明理由。 16 第段中“这样的视角”指的是_, 从“这样的视角看”, 增加古诗文背诵是“打基础” 的原因是_、_。 【答案】 13B 14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 古诗文背诵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15画线句列举了清朝、民国时期一些学者有出色的背诵功夫的事例,与第段的其他事例
14、共同论证了中 国传统语文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很重视背诵,使论证更具普遍性。 16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 重视最 初的记忆 【解析】 13此题考查的是成语的运用。“胸有成竹”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滚瓜烂熟”形 容记得非常牢固,念或背得非常流利。“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 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结合意思,再根据下文中的“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一句可 以确定这里应该填“滚瓜烂熟”。故选 B。 1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结合文章第一段,我们可以发现“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上海 中考 语文 考前 倒计时 必刷卷 答案 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