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
《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2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北京市门头沟区北京市门头沟区 20212021 年初三年级综合练习(一)语文试卷年初三年级综合练习(一)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考生须知: 1.1.本试卷共本试卷共 1111 页,共五道大题,页,共五道大题,2323 道小题。试卷满分道小题。试卷满分 100100 分,答题时间分,答题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 2.2.请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请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 3.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2B 铅笔作答,
2、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一、基础运用(共运用(共 1515 分)分)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学校组织初三学生参观了北京大学红楼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传播马克 思主义的主阵地。参观后,同学们在学校举行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展览。请根据要求,完成 下列任务。 1. 下面是展览“前言”中的部分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在故宫博物院的东北方向,有一座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近代建筑。与故宫的繁华、景山的热闹相 比,位于五四大
3、街 29 号的这栋红楼显得格外安静。这座建成于 1918 年的红楼,曾是北京大学的校舍 ,全 称为北京大学红楼。 北大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运动的策(原/源)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详) 地之一,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留下了一批知识分子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足述。在这座红楼 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点燃了星星之火:李大钊创建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蔡元培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 【甲】陈独秀等人创刊了每周评论 ,宣传反封建的文化思想;鲁迅量 体裁衣,在课堂上培养了新一代中 国知识青年【乙】五四运动时期, 新青年杂志起到重要作用,杂志的作者和编辑们都曾在北大红楼里活 动过,浸泡在北京大学
4、自由讨论的氛围中。 (1)这位同学对于文段加点字的读音,以及画线处填入的汉字产生了疑问,请你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舍”的意思是“房屋”,因此应该读 sh。 B.“原”有“最初的、开始的”等义项,“源”有“水流起头的地方”“事物的根由”等义项,因此词语 应当选择“原”。 C.词语是“兴起;发生”的意思,泛指“开始建立基业”,因此应当选择“样”。 D.“量”是“用尺、容器或其他作为标准东西宋确定事物的长短、大小、多少或其他性质”,此处应读 li ng。 (2)在【甲】 【乙】 两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逗号 【乙】省略号 B.【甲】分号 【乙】省路号 C.
5、【甲】逗号 【乙】句号 D.【甲】分号 【乙】句号 2. 进入展厅,眼前是三个板块的展览内容。下面是这三个板块的标题和讲解词,请阅读并完成小题。 第一板块 红色火种在这里孕育 红楼的内部保持着原来的格局,一层东南角便是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一排书柜紧靠在北 面墙角,桌上的吸墨船好似还在晃动,一支毛笔浅浅地搁在笔架上,它的墨迹仿佛还未干透正是在这 张桌前,李大钊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写下了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向国人介绍 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 年 10 月,李大钊在此组织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他每月从个人薪俸 中拿出 80 元作为小组活动经费,
6、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北方的传播。如果说召开中共一大的上海市 兴业路 76 号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那么北大红楼便是她的孕育之腹。 第二板块 红色理想在这里萌芽 图书馆主任室的隔壁是登录室,当年负责登记新到报刊的年轻人带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他就是毛 泽东。虽然每个月只有 8 元的薪资,却拥有极为难得的读书看报的机会。 复原的学生大教室其实并不宽敞, 屋子被二三十张颇具年代感的木椅挤满, 黑板上是鲁迅先生讲授 中 国小说史时留下的板书。那时,除正式学生外,北大还有大量旁听生,他们住在红楼附近的公寓或旅店 里,教室里常常挤满了学生,毛泽东就是其中之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新知识才得以传播,新思想
7、 才得以被激发,新青年才得以在互相支撑、互相辩驳中睁开眼睛。 第三板块 _ 1919 年 5 月 4 日,以北大师生为先锋,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全国掀起。一则用白话文书写 的宣言在游行队伍中迅速传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 不可以低头!”这则北京全体学界通告正是在红楼诞生的。五四前夕,以新潮社为代表的北大学生在 这里制作了 3000 多面旗帜和条幅,起草了北京全体学界通告 ,发出了赤忱的救国呐喊。虽然宣言文字 浅白,但唤起了人们心中积累已久的国仇家恨,对掀起市民支持的浪潮,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1)请参照前两个板块,第三板块拟写标题。 第三板块
8、 _ (2)填空:容纳听课人数最多的是红楼的学生大教室,许多著名教授的课程和讲演都是在这里进行的,比 如鲁迅的 中国小说史 。 鲁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精辟的分析, 深深吸引着听课的学子们: 而他的小说集 呐 喊 彷徨 ,回忆性散文集_(作品名) ,以深刻的思想和冷峻的笔触,依旧深深吸引着我们。 (3)以上文段中,四处画线句关于修辞手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李大钊所在的图书馆主任室的陈设状况。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上海市兴业路 76 号比作中因共产党诞生的产床,将北大红楼比作中国共产党 的孕育之腹。 C.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这样的环境带给新知
9、识、新思想、新青年的巨大影响。 D.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用整齐有力的语言发出最赤忱的救国呐喊。 3. 展览互动区为文创中学。请你参与两个活动并作答。 (1)活动一:“北京大学红楼”碑刻字样再设计。请仿照示例完成你的选择并说明理由。 示例:我选 A 隶书,因为古朴的红楼见证了五四运动,其厚重的历史感与隶书敦厚庄重的特点相符。 (2) 活动二: 为了向大家传达文化收藏理念, 在此展出了北京大学红楼的三件文创产品。 请选择任意一种, 结合产品内容,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该文创产品(50 字左右) 。 4. 展览参观完毕,出口处有一个“留言簿”。某同学写下这样一段感受。其中画线句子表达欠妥当,请你 帮助
10、修改。 北大红楼不仅是一座教学楼,而且是黑夜航行的灯塔,是新文化的初舞台,是觉醒年代的记忆与见 证。红砖红瓦下,接连产生了不计其数的思想家。蔡元培、李大钊、胡造等人在此各并己见,思想碰 撞,以笔为戎,为中华民族的觉醒而战。在新思想的发酵下,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已展开, 随即转战上海,无产阶级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撕开了黑夜的一角,送来了一缕光明。救亡图存的热情 深深地印刻在这赤色的砖瓦中,百年之后,红楼屹立依旧,似乎要对世人娓娓道来那段纷乱年代的记忆与 不朽。 【答案】1. (1). (1)C (2). (2)B 2. (1). (1)示例:红色浪潮从这里进发(形式一致,写出北大红楼的冲
11、锋性作用即可) (2). (2) 朝花夕拾 (3). (3)A 3. (1)参见示例:指出书体,并能够将北大红楼的特点与所选书体的特点结合来谈。 (2)示例:北大红楼的文创产品明信片,是由红楼建筑景观及在此觉醒并奋斗的青年构成的。右侧的明信 片为红楼正门,庄严肃穆;左侧的是鲁迅、李大钊等人的合影,意气风发。 4. 北大红楼不仅是一座教学楼,而且是新文化的初舞台,是黑夜航行的灯塔,是觉醒年代的记忆与见证。 【解析】 【1 题详解】 (1)A.错误,“舍”应该读 sh。 B.错误,策源地: (战争、社会运动等)策动和起源的地方。因此词语应该填入“源”; D.错误,量体裁衣:原意指按照身材裁剪衣服。
12、比喻办事要切合实际。“量”应读“li ng”; 故选 C。 (2)甲处,列举了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伟大事迹,结合前后文,每个人物事 迹之间均用分号隔开;乙处,还有其他伟大人物的英雄事迹没有列举,因此采用省略号。故选 B。 【2 题详解】 (1)考查标题的拟写。开放性试题。根据前两个小标题的格式,结合本段主要内容“这则北京全体学界 通告正是在红楼诞生的”,可拟标题为:红色火种在这里点燃; (2)考查文学常识。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作品,收录了鲁迅于 1926 年创作的 10 篇回忆性散文。 (3)考查修辞。 A.错误,不是拟人的修辞。此句是示现的修辞。示现:把不在眼前的事
13、情描绘得活灵活现,如同就在眼前 的一种修辞方式。示现是超越时空的情景展现,它的目的就是给人展示一幅生动的现实场景,以唤起人的 亲近感、真切感等,进而增添语言的感染力。 【3 题详解】 (1)本题考查书法欣赏。开放性试题。要求书体判断正确,表述理由要将书体特点与北大红楼的特点相结 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1:我选 B,B是篆书,其形体匀逼齐整、笔划圆转流畅,其古色古香的韵味与北大红楼厚重的文化历 史特点相符合。 示例 2:我选 C,因为外形方正端庄的红楼与楷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特点相符。 示例 3:我选 D,D是行书,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行书字体飞洒活泼,疏密得 体,
14、行云流水,线条柔顺,这与北大红楼在五四运动中孕育了自由、解放的思想相符,其字体的灵动与五 四青年充满活力的特点相符。 (2)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从下面图示的三种物品中任选一物,写一段说明性文字。无论选择哪一幅图,都要 仔细观察画面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说明即可。 示例 1:北大红楼的文创产品书签,以鲁迅头像为设计理念,借以纪念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前辈。书签一套 2 枚,书签上部分别画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鲁迅正面和侧面头像,书签下部书写“鲁迅”二字,下部左侧还 分别书写有“印章”“书法”二字,寓意,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 示例 2:北大红楼的文创产品领带,以北大红楼建筑景观为背景图案设计而成。领带象
15、征新思想,新文化, 红楼建筑背景图案象征五四精神。领带与红楼的结合,寓意北大红楼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4 题详解】 考查病句修改。划线句子病因是语序不当,递进关系应该是从浅到深的,从实际到抽象,句子后半部分“是 黑夜航行的灯塔”与“是新文化的初舞台”应该调换语序,即先“是新文化的初舞台”,再“是黑夜航行 的灯塔”。 二、古诗文阅读(共二、古诗文阅读(共 1717 分)分) (一)默写。 (共(一)默写。 (共 4 4 分)分) 5. (1)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念天地之悠悠,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
16、春入旧年”两句诗富有哲理,这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 富贵不能淫 (2). 独怆然而涕下 (3). 沉舟侧畔千帆过,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分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淫、怆、涕。 (二)(二) 阅读过零丁洋 ,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 好的比喻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更有助于表情达意。本诗颔联以“风飘絮”和“雨打萍”为喻,分别
17、从 _和_的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_之情。 7. 陆游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与本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都写到了“死”。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借“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6. (1). 国家 (2). 个人 (3). 忧伤 7. 陆诗的意思是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万事皆空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悲痛,反映 了诗人内心的遗憾、悲哀之情;而文诗先运用反问,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 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先反问,后直抒胸臆借“死”表达了慷慨赴死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 【解析】 【分析】 【
18、6 题详解】 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为: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 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作者以“风飘絮”比喻国家,以“雨打萍”比喻个人, 国家危亡,自身飘零,生动形象地传达了自己因为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而产生的忧伤之情。 【7 题详解】 考查比较阅读。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意为: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 到国家统一。言语之中饱含遗憾悲伤之情,临死之前,不能得见祖国统一。只能等自己的儿子把胜利的消 息告诉我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为: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
19、死后仍可光照 千秋,青史留名。前一句为反问句,表达强烈的肯定意味,人终有一死。后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以 死报国的决心,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三)(三)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 ,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 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与友期 行 遏遏无期 不期
20、 而遇 殷切期 待 B. 时 年七岁 时 隐时现 时 不我待 审时 度势 C. 日中不至 仁至 义尽 无微不至 实至 名归 D. 太丘舍去 悻悻而去 去 国怀乡 去 意已决 9.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正午已过(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丢下(朋友)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理解:把事情的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 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
21、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了大门,不再顾及他。 理解:“惭”“下”“引”三个动词, 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 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 10. “诚信为人之本”,意思是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不讲诚信的人,竟为元方这样一个七岁的孩子所 不齿。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诚信为人之本”的信条在蔡璘和季扎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蔡璞,吴县人。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 “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 不语郎君。”卒辇 ”而
22、致之。 (取材于清稗类钞敬信 ) 【材料二】 季扎将使于晋,带宝剑以过徐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 反 ,徐君已死。于是以创带徐君墓树而去。 (取材于新序杂事卷七 ) 【注】券: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亡:通“无”,没有。辇:本意是指古时用 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致:送给,给予。徐国名。反通“返”。返回。带: 围绕,环绕。这里指挂。 【答案】8. D 9. 乙 10. 蔡璘和季扎都恪守了诚信做人的人生信条。友人将千金不立字据寄放蔡璘处。友人死后,蔡璘将其子招 来归还千金,并用车送归。表现了蔡璘不负友托诚信做人的高贵品质;徐君喜
23、爱季札的佩剑,有心索取, 却难于启齿。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意,决定把剑赠送给他,但因佩剑出使是一种礼仪,只好待其归来,才能 了此心愿。不幸,返回时徐君已死。季札为兑现内心的许诺,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走了。表现了 季扎对诚信仁义的珍视。 【解析】 【分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约定日期约定盼望; B.当时有时机会、时间时机; C.到极,最到达到; D.离开离开离开离开; 故选 D。 【9 题详解】 甲: 交待事情的时间、 起因的几个关键词语是“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本项“把 事情的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有误; 故选乙。 【10 题详解】 考查材料探
24、究。材料一中,蔡璞的友人寄给他千金,却没有写下字据。友人去世以后,蔡璘把友人的儿子 叫来,把千金还给他。友人之子不信不受。最终蔡璘归还了金子,并把用车把友人之子送回。表现了蔡璞 诚实守信,不负所托的性格。材料二中,徐君看剑,虽然没有明说,但神色里却流露了喜爱之意。季札明 白他的心意,只是因为佩剑出使是一种礼仪,所以没有当场送给徐君。等他回来时,徐君已死,他就把剑 挂在了徐君墓前的树上。表现了季扎讲求诚信,兼具仁义的特点。 【点睛】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 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北京市 门头沟区 中考 语文试题 答案 详解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文档标签
- 门头沟区
- 语文试题
- 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辛房小学
- 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中学
- 北京市门头沟区黑山小学
- 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中学
- 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二模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1年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含答案
- 2021年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1年北京市燕山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18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及答案
- 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1年北京市燕山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1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1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17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2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