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政治史复习提纲
《2021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政治史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政治史复习提纲(1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1 页页 人教版人教版高中高中历史必修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复习提纲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西周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封邦建国,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及先代帝王后代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2)目的:为了巩固为进行有效的统治。 (3)对象和内容:同姓诸侯国(主体) :晋、鲁、卫、燕;异姓诸侯国:功臣(齐) 、先代帝王后代(宋、楚) ; (4)作用:形成了贵族内部统治阶级阶层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加强了对地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 治区域;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2.西周的宗法
2、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概念: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政治等级、巩固国家 统治的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血缘政治) (4)特点: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和“国”密切结合周天子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等级森严。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1、皇帝制度(1)皇帝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
3、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 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虎符) 。 (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1) 三公 (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 :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掌副丞相” ,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 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实际虚设,秦始皇自掌军权) 。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 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皇权相权) 地方政治制度(中央地方) 选官制 秦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军功爵 汉 建立中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 武帝设刺史、推恩令 察举制、征辟制(品德)
4、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门第) 隋唐 三省六部制 节度使(安史之乱) 科举制(才能) 宋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枢密院和三司)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元 一省制中书省 行省制度 明 废丞相(太祖)设内阁(成祖) :仅备顾问,协理奏章,无决策权 清 设军机处: (秘书)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第 2 页页 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评价:中央三个主要官职分工协作又相互牵制,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郡县制(1)沿革:春秋战国,一些诸侯国设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
5、县制 (2)郡、县简介: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不世袭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不世袭由重血缘到重才能,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重血缘到重才能,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3)影响: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4、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西汉:汉初实行郡县与封国郡县与封国并存(郡国并
6、行) ,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 、设刺史(监察地方) ,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权力过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3)宋朝:措施:收精兵(杯酒释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强干弱枝) ;削实权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制钱谷(派转运使,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影响:积极:改变 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 经济发展。消极:造成“冗官” 、 “冗兵” 、 “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导
7、致宋后来的积贫积弱。 (4)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即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意义: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 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中国省制省制的开端。 2 2、君主专制的演进(体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两汉:内外朝制度 (2)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形成 (3)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职责:中书省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议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执行(执行政令) (下 设吏、户、礼、兵、刑、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8、,提高了行政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 (4)宋初: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枢密院掌军政。 (5)元朝:一省(两院)制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过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枢密院是 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全国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3、选官、用官制度(官吏制度)的变化 第第 3 页页 (1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 (3 评价:积极: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
9、的机会; 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 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统 治。消极:束缚人的思想;阻碍自然科学的进步阻碍社会的进步不一定能考出真才实学。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一)明朝:太祖废丞相、成祖设内阁 1、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此后各代不 得再立丞相。影响:秦汉以来实行了 1600 多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明朝内阁的创立: (1)原因:明太祖为减轻沉重的政务负担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参与决策。 (2)过程
10、:明成祖正式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3) 性质: 内阁是内侍机构 (仅备顾问, 协理奏章, 无决策权)仅备顾问, 协理奏章, 无决策权) ,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二) 、清朝的军机处(秘书) : (1)背景:清朝入关后,承明制,设内阁。但原来的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了皇权;康熙帝时设 立南书房南书房,形成议政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的局面,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置:雍正帝为西北军务而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处理一切军国要政,成为辅佐皇帝处理军政的核心机构。 (3)职能: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跪奏笔录、上传
11、下达。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4)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 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两对基本矛盾)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中央政权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七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评价和认识? 积极作用:1、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大融
12、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影响:1、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2、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3、束缚人的思想。 二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抗争 一、鸦片战争 1、背景(欧美崛起清政府落后) : (1)欧美: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根本原因) (2)清政府: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清政府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闭关锁国 第第 4 页页 政策(3)直接原因:虎门销烟(鸦片危害:白银外流、吏治腐败、军队废弛、败坏社会风气等) 2、过程: 1840 年 6
13、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爆发。1841 年,强占香港岛1842 年 8 月,英国舰队 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时间:1842 年。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割 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 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 4、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自然经济开始瓦 解,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半封建) ,客观上促进民主
14、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爆发:1856 年,英军进攻广州。1860 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3、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1)1858 年,中国与俄英法美签定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 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2)1860 年,中英法俄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3
15、)1860 年至 19 世纪 80 年代,俄国共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一百五十多平方千米的领土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 民的反抗 (太平天国)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推动洋务运动的兴起。 三、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背景:封建统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西方列强侵略加重人民负担 自然灾害严重 2、兴起和发展:1851 年初金田起义1851 年秋,永安建制,初建政权1853 年占领南京,正式建立政权 18531856 年通过北伐、西征、东征,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956 年天京事变1964 年天京陷落。 3、太平
16、天国的革命纲领 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 (1853 年) (1)内容: 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产品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2)评价:进步性: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 落后性:它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 后期: 资政新篇 : (1859、洪仁玕) (1)评价: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积极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与要求。不
17、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不具备实施的经 第第 5 页页 济基础与阶级基础;也不具备实施的形势。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中外反动势力的的联合绞杀 。 (新) (2)性质:反封建(主要)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新) (3)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影响:是农民战争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最早探索(新) ;冲击了旧纲常 名教,动摇了清朝的政治基础。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 年-1895 年)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势强盛,对外侵略扩
18、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 2、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 3、 经过: 丰岛战役;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 日控制黄海制海权) ;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杀) ; 威海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4、结果:清军惨败,1895 年签订马关条约 5、 马关条约 : 内 容 危 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 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 赔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华
19、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 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 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 6、影响: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客观上刺激中华民族 的真正觉醒为挽救统治危机, 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五、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 1、原因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1)原因: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但具有 一定的盲目排外性。 (3)性质:反帝爱国运动(4)作用:粉碎了列强瓜
20、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2、经过:1900 年 6 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向北京进犯。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1901 年 9 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 。 3、内容及危害: 辛丑条约和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赔偿白银 4.5 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控制税收。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列强策划侵华的大本营。 毁北京至大沽口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列强控制京津地区。 第第 6 页页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政府成了“洋人
21、朝廷”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便于列强加强对清政府控制。 六、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1911、10、10) (一)背景:1、政治环境: 辛丑条约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基础:清政府“新政” 、 “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根本原因)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 年兴中会 (2)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 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政治纲领是: “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均地权” 。后阐发为“民族 ” 、 “民权” 、 “民生”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
22、阶级革命纲领。 (二)过程: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发展(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三)中华民国成立 1、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 年春,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 (1)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2)原则:人民主权、自由、平等、 分权制衡: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3)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评价) 积极积极: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
23、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思 想: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而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创 造了有利条件。消极: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消极: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 质; (失败的根本原因)质; (失败的根本原因) (补充)失败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本) 资产阶级的软弱
24、性和妥协性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 一、五四运动 1、背景: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 2、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最能完整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 “ 废除二十一条” 、 “拒绝在和约上 签字” 3、经过:第一阶段: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北京,学生为先锋; 第二阶段:运动的中心在 上海上海 并迅速波及全国, “三罢斗争”无产阶级成无产阶级成为主力并登上政治舞台 4、结果:取得了初步的胜利。释放被捕学生,免除了曹汝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7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