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2021年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1 2021 最新教科版最新教科版科学科学五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及教学进度表 一、一、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 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 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 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 自制力还不强, 意志力较差,
2、 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 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 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二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1 1整体情况整体情况 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 成。成。 “光”“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元沿着认 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
3、明、半透明和不 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 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态一一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影响地 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内力作 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 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风力、流水等的侵蚀,搬运 和沉积作用等。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
4、释等 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 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 “计量时间”“计量时间”单元,研究的主题是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问题。本单元按照 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 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 2 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健康生活”“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四年级人体呼 吸与消化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
5、液循环及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 查、 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 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 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整个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不断建构的过程,其 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牢固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使其养成 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 本册内容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均指向联系 与变化。为了强化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四个单元均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或自然现象开展研究,最 终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及现
6、象,呈现事物结构与功能、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 互联系、协调统一。揭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科学观念。 2 2单元概述单元概述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光光”:”: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本单元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应该是“光是什么”。历史上,对光的研 究曾经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长足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打通了宏观世界和微观 世界的通道。今天我们对“光”的认识,看似是对知识本体的认知,实则是对光,抑或是对科 学本质的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按照波长可以将光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 紫外线、X 射线、)射线等几个波谱区。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
7、、靛、 紫七种色光。光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凡是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有关的均是 波动性的表现,凡是与光的碰撞、散射、叠加等有关的都是粒子性的表现。波粒二象性可以用 爱因斯坦公式得到解释:Ehv,p=h/2。这里能量 E 和动量 p 都是表征光的粒子性的量,而频率 v 和波长人都是表征光的波动性的量,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朗克常数 h 联系起来了,这也可 以解释“光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概念的出处。如此,我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 准确把握“光”单元教学的概念发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没有必要指导学生从光的 本质去认识光。教学中应该遵循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完成关于光的课程内
8、容。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6 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6.2.1.1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6.2.1.2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3 6.2.2.1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6.2.2.2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6.2.3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18.2.2 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在课程标准中,这三方面的课程内容要求,都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对这些现象 的解释,由此
9、形成对光的一些基本认知。本单元希望帮助学生形成以下认知。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光能够被吸收;能被改变传播方向,产生反射或折射现象。 3.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其他物体发出 的光或反射的光也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4.有些物体折射或反射出的光波进人人的眼睛后,可以被“看到”,就如同某些声波进入 人的耳朵后可以被“听到”一样。 沿着上述概念发展线索,教科书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做了如下安排。 第 1 课“有关光的思考”,主要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通过思考和解释“在黑暗中你 能否看到红苹果”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光
10、有哪些认识,以及能做出哪些推测和解释。 第 2 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主要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沿直线传播的。光穿过小孔的实 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光的行进路线,初步理解并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 第 3 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进一步深人研究。当光遇到遮挡 物时,会因遮挡物的不同,出现通过、部分通过、不能通过三种情况。对本课所有实验现象的 解释,最终都将成为“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 第 4 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主要探讨当光从空气进人水中时,传播路径发生 了怎样的改变。对于光而言,空气和水是不同的传播介质,因此光的传播方向(传播路径)也会 随之发生改变,其结果是产生
11、了折射现象。 第 5 课“认识棱镜”,主要建立光与颜色的关系。我们看到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 发生折射,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棱镜实验可帮助学生观察到因 光的折射而产生的彩虹颜色,初步将光和颜色建立联系。 第 6 课“光的反射现象”,主要探讨光的反射现象。通过观察光的镜面反射现象,了解什 么是光的反射;通过光的反射实验,对反射光的路径做出预设,初步建立人射光与反射光的关 系;对光的传播特点做进一步探讨,即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4 第 7 课“制作一个潜望镜”,主要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一个简易潜望镜。潜望镜的制 作,需要综合运用和理解本单元
12、的核心概念,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首先需要观察、了解潜望 镜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其次需要设计、制作简易的潜望镜,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 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表面的变化”:”: 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地 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指向“变化”一词,即地形地貌的变化。是什么原 因引起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呢?教科书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 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地球现今的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 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
13、的”这一基本认知。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6 年级的下列相关课程内容。 14.2.1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14.2.3 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14.5.1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慢和地核三个圈层, 14.5.2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4.5.3 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15.3.1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15.3.2 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15.3.3 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
14、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一分一 总的模式。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 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 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一课,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 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本单元共安排了 7 节课,第 1 课“地球的表面”,作 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 素” 这一观点的机会, 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
15、 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 本课的设计线索: 对地球全貌的观察一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每一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 初步让学生建立一 个地球尺度的概念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 貌的冰山一角,是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 5 学习内容关联的同时,为今后更深人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 第 2 课“地球的结构”,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 一是第 1 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学习,包括地 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
16、认知;二是为第 3、第 4 课 学习地震.永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本课最后安排一个 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第 3 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和第 4 课“大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 道地震和大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相对于风、水等很缓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种刚 烈变化。两课在整体安排上较为相似,均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地震和大山喷发 时的现象,了解其形成原因。教科书中分别提供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资料,通过阅读与研讨, 让学生了解地震和大山喷发时的真实情景以及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两
17、课的学习是针对第 1 课呈 现的弯曲岩层和长白山天池两幅图片, 引导学生探索其形成的原因, 形成科学解释。 第 5 课 “风 的作用”和第 6 课“水的作用”,主要研究的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外在因素, 第 5 课, 研究风的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课主要通过风卷起沙子利蹭岩石的模拟实验以及 对沙漠、戈壁、蘼菇岩和雅丹地貌等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可以使地球表面 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的。通过与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影响力的比较,知道风对地形地貌的 改变是极为缓慢的过程。本课学习是对第 1 课呈现的教煌雅丹地粮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 学生 由此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 6 课, 带领学生认识水
18、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表流水对地 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是通过 模拟实验让学生感知的, 而河流对地表的影响与重塑作用是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使学生了 解的。 本课学习是对第 1 课中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人海口的沙洲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 学 生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学习方式,最终形成对两种典型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第 7 课“总结我们的认识”,是作为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学生认识的提升来设计的。 主要安排两个内容:一是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针财第 1 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中的“情测主 要形成原因”进行反思,比
19、较学习前后认识的不同,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学 习中获得的成长;二是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 地表的变化。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外力对土地的侵蚀,由此可 以增强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土地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觉性。 6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计量时间计量时间”: 自具有“时间”概念比来,人们便不断地寻求着准确计量时间的方法。古人经过长时间的 观测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发现太阳等天体在天空有规律地改变着位置,并且星现出周期性 的运动。根据太阳东升西落固有的周期性,人们制定了历法并用此描述时间,这是我们能够追 溯到的较早的划分时间的
20、方法。“天”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那么,一天内的时间进程又如何 把握呢?古人发明了日晷,还研究制作出了沙漏,水钟等计量时间的装置。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逐渐意识到精确计量时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7 世纪以后,钟表工艺迅猛发展,在时间 计量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根据伽利略发现的单摆的等时性,惠更斯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摆 钟,使时钟的误差从每天 15 分钟减少到 5 分钟。后来惠更斯又首次造出了第一个依靠发条驱 动的机械表,并由此推动了 18 世纪高精度航海钟的发明,从而解决了困扰人类近两个世纪的 经度测定问题,大大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不仅如此,机械钟的出现还促进了当时整个机械 工业的发展,使以钟表
21、、罗盘、检炮、印刷术等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成为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 动力之一。回顾整个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计时工具的发展史是与整个人类文明 发展史同步的, 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 要大致了解人类计时工具发展的几个比较典型的阶段: 燃香钟-水钟一摆钟。学生要学会观察、研究这些不同计时工具的差异性,以及保障计时准确 的科学原理。在此基础上模拟设计和制作水钟、钟摆等计时工具。如同古人一样,学生通过亲 历科学实践活动会发现一些计时方法的局限和不足,于是便会产生改进计时工具的内在需求。 由于燃香钟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计时方法直接进阶到水钟。水钟可以说是时钟发展史 上比较典型的机械计时工具了
22、, 但是其准确性和方便性都有待提高, 于是又进阶到摆钟。 另外, 在研究同一种计时工具时,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也是在不断向前推进的,例如研究水钟,一开始 发现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时间是相等的;继而又发现当水位变化后, 水流速度并不是相等的,最后认识到只有保持水位不变时,水流速度才是相等的。再比如,对 于单摆的研究,学生一开始会发现同一个单摆在摆动起来的时候具有等时性(相同时间内摆动 次数相同),但是不同单摆的摆动速度却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摆绳长度会影响单摆在统计 各组自制摆的摆动次数时,学生发现,不同摆的摆动建度不同,由此引发出新的问题,摆的速 度受什么因素影响?第 5 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新教 科版五 年级 上册 科学 教学计划 教学 进度表
文档标签
- 教学计划
- 2021年秋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计划
- 2021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
-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
- 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2021新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 2021-2022学年度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进度表
- 2020年秋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进度表
- 2021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和进度表
- 免费2021年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5年级科学最新教科版期中测试
-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2021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2021年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2021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1年鄂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
- 2021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进度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7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