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2 课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 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 的世界意义。 1.了解佛教文化、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 发展的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 解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2.搜集整理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地区 和西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史实,从“史料 实证” 的角度理解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1)过程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儒、道、佛彼此吸收,相互融合 隋唐: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
2、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又名佛心宗,是中国化后的佛教 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较强的同化能力 宋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 国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 礼仪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 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 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新航路开辟前中西交流很少,且多是间接
3、交往 (1)明末 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对西学产生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17 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 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19 世纪中叶 背景: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 的冲击。 表现 a.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1862 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英文、 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 c
4、.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 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d.1868 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 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 影响 a.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b.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c.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 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20 世纪早期 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俄
5、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 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 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1)文字 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3 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后来, 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 创造了本国文字, 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表音文字假名、越南的喃字等 (2)思想 35 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形成中华文化圈,又称为儒家文化圈 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3)宗
6、教:大约在 4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 发展。 (4)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日本:7 世纪,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 制为蓝本。 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 (5)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 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6)人口迁徙 14 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 播。 指琉球群岛 15 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海外华人分
7、布最集中的地区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西方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 四大发明都是间接传入西方 造纸术:8 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 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在 13 世纪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 阶层日渐衰落。 指欧洲封建时代为国王或其他长官服务的武士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新航路开辟 印刷术:欧洲人创造出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 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中学西传 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
8、以及科技、文学等成 就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 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阅读教材 想一想 1.阅读教材 P11“学思之窗”: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 响。 提示: 崔致远诗作中的“颜氏巷”源自 论语 , 印证了儒家经典在朝鲜的传播。 那波守之的读汉高帝纪则说明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有相当的了解,也说明了中 华文化对日本产生广泛影响。 2.阅读教材 P13“学习拓展”: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 作用。 提示: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有跨越 时空的永恒价值。歌德曾说:
9、“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 们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中华文化对解决世界发展进步中的难题贡 献了宝贵的智慧。 发掘教材 读一读 1.阅读“诗经书影”(见教材 P8) 信息解读: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叶(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的诗歌,共 311 篇。在内容上分为风 、 雅 、 颂 。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 颂是周王 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2.阅读“云冈石窟露天大佛”(见教材 P9) 信息解读:云冈大佛位于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的这尊露天大佛,是第五窟三世 佛的中央坐像(民间俗称云冈大佛),
10、高达 17 米。大耳垂肩,是云冈的标志佛像, 形态端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 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3.阅读“利玛窦(15521610),徐光启(15621633)”(见教材 P9) 信息解读:利玛窦等人为了方便在中国内地的传教活动,不仅讲汉语穿儒服,而 且通晓中国儒家经典,再凭借他从西方带来的科学知识和机械原理,很受明朝士 大夫的欢迎,徐光启即是他结交的好友,两人合译几何原本成为中西文化交 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4.阅读“瑞典首都的中国宫”(见教材 P12) 信息解读:瑞典的中国宫始建于 1753 年,宫顶仿中国宫殿并刻意雕龙,这是一 座中
11、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 兼有东方建筑的典雅与西方建筑的 华丽,它见证了 18 世纪瑞典的“中国热” 。 探究一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外来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 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末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 中华传统文化 在遭受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借鉴吸收西方文化, 以中西结合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 兴。 (2)中华文化丰富发展了域外文明 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对朝鲜、
12、日本和东南亚产生了深 远影响,形成中华文化圈。 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欧洲发生革命性变化,走出黑暗的中世纪。 欧洲的“中国热”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的现代化进程。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中外文化交流对促进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 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中外文化交流对促进世界文化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有利于加强
13、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 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对点训练 1.(2020 广西玉林、贵港、柳州、百色四地联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 盛行。其中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 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上述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北方经济地位上升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三教思想趋于融合 D.中外文化交融增强 解析 据材料“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 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 可知当时佛教的影响力在扩大,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故选 D 项;唐朝 安史之乱后,北方
14、经济地位下降,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 A 项;材料强调佛 教影响力扩大,侧面说明了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而不是丧失,排除 B 项;隋 唐时期,三教合一局面出现,排除 C 项。 答案 D 2.(2020 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光绪二十二年, 谭嗣同创作了诗歌 金陵听说法 , 诗中的典故不再只是中国古代典故,且引入了圣经典故,以及印度、英国的政治 词汇和佛教用语。谭嗣同此举意在( ) A.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 B.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重新融合传统三教思想 D.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解析 材料中谭嗣同创作的诗歌引用了外国的圣经典故、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 增加了人们对于外国的了解,结合谭嗣同是维新变法的
15、代表人物,可知其用意为 引进西方政治制度的变法改革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故选 B 项;结合谭嗣同致 力于维新变法,可知他创作诗歌,引用外国典故和词汇并不是简单地增加诗歌的 新词语,故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不能体现谭嗣同的真正用意,排除 A 项;从 材料中谭嗣同创作的诗歌引入的是外国的圣经典、和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并不 是对于中国传统的佛道儒三教思想的重新融合,排除 C 项;文学革命是 1915 年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排除 D 项。 答案 B 探究二 西学东渐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两次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 清末以来 传播主体 (来华西人) 天主教耶稣会教士 新教各会教士 传播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中华文化 世界 意义 2021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7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