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时空观念 第第 1 课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 文化交流的角度, 认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 值。 1.了解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崇德尚贤、 和而不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宝 贵思想,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分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 义,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 (1)特点:多元性。 (2)实证: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 川
2、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3)影响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指以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 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 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2.奠基:先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社会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2)表现 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仁和礼 战国时期: 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 提出自己的看
3、法和主张,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 (3)影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奠 基时期。 西方是言必称希腊,中国则是言必称春秋战国 3.发展 (1)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汉代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 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兴起于东汉中后期,区别于道家学派 (3)魏晋至隋唐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 发展。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 4.高度繁荣 (1)宋代:吸收佛、
4、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代表人物: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张: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提倡“格物致知”。 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 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传承和转折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倡个性 自由的思想出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 中华文化的发展。 6.衰落到复兴 (1)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 华文化的潮流。 师夷长技以制夷
5、(2)新文化运动中,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对传统文化构成一定冲击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注意与西方的人本思想相区别 (1)西周: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 制度。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区别于墨子的“兼爱” 2.提倡民本思想 (1)实质: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 (2)表现 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
6、民意。 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苛政猛于虎也 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影响: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 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 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表现 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商朝: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其哲 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
7、之”的 思想。 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影响 以朴素的唯物史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均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表现 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 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
8、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影响: 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1) 周易 中写道: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3)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7.主张和而不同 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观 (1)表现 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
9、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 “和”能生成万物,“同”不能增益,而只能止步不前 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 、 “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2)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 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1)本土性: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
10、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 (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 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阅读教材 想一想 1.阅读教材 P3“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庞大的人口规模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3)史书 典籍的流传;(4
11、)汉字为维护政治统一和文明连续提供了重要力量;(5)科举制度 延续了中华文化;(6)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阅读教材 P6“学思之窗”: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 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提示:以中国园林文化为例,“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的最大特色, 它是一种顺应自然的“风景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艺术原则,体现了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3.阅读教材 P7“问题探究”:结合课文,査阅资料,列举更多的核心概念,探讨 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精神。 提示: 2010 年,中华遗产 杂志组织评选了“100 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 评选
12、结果中既有代表社会文明发展的耕、禾、农、家等,也有包容着中国哲学、 宗教、社会文化思想的儒、道、佛、悟、戒,还有体现国家情怀的中、东、北等。 其中得票数比较多的汉字, 几乎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词, 如天、 和、 礼、 道、 德、 仁、义、忠、信等,反映了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发掘教材 读一读 1.阅读图片“四羊方尊”(见教材 P2) 信息解读: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 的青铜典范”,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 52.4 厘 米,高 58.3 厘米,重 34.5 公斤。1938 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 的山腰上,现
13、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阅读“孟子(约公元前 372前 289)”(见教材 P4) 信息解读:孟子(约公元 372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 孔子并称“孔孟” 。他宣扬“仁政”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 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 行的著作,共 7 篇。 3.阅读“甲骨卜辞” 信息解读: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 世 纪末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
14、大 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 14 至前 11 世纪)王室的遗物。对研究商周历史和汉字 的起源、发展,都有极大价值。 4.阅读“老子(生卒年不详)”(见教材 P5) 信息解读: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世称“李耳”、“李聃”或“老聃”,是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 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 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传世作品是道德经(又称老子)。 5.阅读“礼记书影”(见教材 P5) 信息解读: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15、,成书于汉代,为汉代礼学家戴圣所编。它 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 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探究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史论要点 1.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在核心思想理念方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 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 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 (2)在传统美德方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16、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 (3)在人文精神方面:有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勤俭节约、和谐 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 (1)“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 ,意为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 善的关系, 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和 而不同”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 人们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 (2)“和而不同”的时代意蕴 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17、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 要达到各国人民和睦相 处、 减少摩擦、 增加共识, 发扬“和为贵”、 “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世界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2 500 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 孕育出各具特色、 异彩纷呈的文明。 我们要以包容和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文明, 承认文明的平等性、 多样性,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鉴、对话,才能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 活力。 3.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 格。 (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领域广泛,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 样性。 (3)包容
18、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4)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 心力。 (5)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顽强的生 命力。 对点训练 1.“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 慧。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现世和谐与社会和谐。 “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 本价值取向。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 A.(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内涵 特点 2021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