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苏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苏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11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等式与方程课题:等式与方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 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
2、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 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 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 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 1 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 50 克的鸡蛋和一个 50 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 100 克砝 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
3、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 2。 (1)课件出示教材例 2 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x+50200 2x=200 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 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算式中的 x 都是未知数。 (2)探究方程的意义。 提问:把这四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2 指名学生交流分法,学生可能会按照是否是等式把它们分为两类。 教师小结:有两个是等式,两个不是等式;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
4、像 x+50=150、2x=200 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把这两个方程读一读。 提问: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 指名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两点比较重要?(强调: “含有未知数” “等式”关键词) 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提问:例 1 中的等式是方程吗?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教师小结: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 2 页“练一练”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反馈时说一说其他式子
5、为什么不是方程。 2.完成教材第 2 页“练一练”第 2 题。 提出要求:将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并读一读你改成的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并读一读。 注意:这里的未知数不一定是字母 x,其他字母也可以。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还知道了等式与方程的 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具体情境中, 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
6、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 等式 方程 3 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经历通过天平的平衡来探究等式的性质的过程,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 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方程,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写出几个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写的方程,并说出它为什么是方程。 3.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今天我们再让“天平”这个好朋友 来帮助我们继续学习
7、与方程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 3。 (1)出示教材第 2 页例 3 第一幅天平图。 谈话: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集体汇报。 (天平两边增加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出示左边的例题图,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 10 克的砝码,等式可以怎样写?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10=50+10。 出示右边的例题图,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同样重 a 克的砝码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a=50+a。 谈话:观察这两组图及等式,分析、比较等式两边及结果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
8、结果仍然是等式。 (2)出示例 3 下面两幅天平图。 谈话: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先完成填空,再比较你所写出的等式,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指名说说填写的等式。 板书:x+a=50+ax+a-(a)=50+a-(a)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3)出示刚才的两个结论,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述等式的性质。 教师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板书:等式的性质) (4)完成教材第 3 页“试一试” 。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 4 提问:为什么填“+25”和“-18”?加、减号如何确定?可以填写其
9、他数吗? 学生交流: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的左边“+25”和“-18” ,右边也要“+25”和“-18” , 加号、减号、数字必须完全一样,否则等式左右就不相等了。 2.教学例 4。 (1)出示教材第 3 页例 4,提问:你能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吗?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方程。 指名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板书:x+10=50。 (2)提问:怎样求出方程中未知数 x 的值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想法: (40)+10=50,x=40。 因为 50-10=40,所以 x=40。 学生反馈,教师肯定这两种方法。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用等式的性质来求 x 的值。 教师边示范解
10、题过程,边讲解书写格式: 首先要写“解”字; 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 x。这道题要把方程两边都减去 10; 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上下对齐。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格式错误。 (3)指导检验。 谈话:x=40 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可以利用等式的意义对方程进行检验,只要把 x 的 值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即可。 教师边板书边说明检验方法及书写格式。 (4)师生共同回顾求 x 值的过程,并明确: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 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三、反馈完善 1.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第 3 页“练一练”第 1 题。
11、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以及检验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 4 页“练一练”第 2 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馈:第 1 题中天平的两边同时拿走一个梨,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可以看出 1 个梨和 3 个桃同样重。第 2 题中天平两边同时拿走 3 个橘子,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可以看出 2 个橘子和 5 1 个苹果同样重。 2.完成教材第 6 页“练一练”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到黑板前板书自己;列出的方程。 集体订正:第一题列出的方程可以是 x+22=84、84-x=22,如果学生列出 84-22=x 这样的 方程,教
12、师可以提醒学生,列方程时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方程。第二题列出的方程可以是 x+x+x=96、3x=96,可以让学生比较哪个方程更简洁。 3.完成教材第 6 页“练一练”第 3 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教师小结:可以用解方程的思路解答,也可以根据方程的检验方法来找答案。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学会了用它来解只含有加或减的简单方程。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 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 0 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
13、 , 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 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对等式性质(2)的探索过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解方程:75+x=105x-4.6=8。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一些性质,谁来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3.引导:这就是我们刚学习
14、的等式的性质,你觉得等式除了具有这样的性质外,还会有其 他性质吗? 学生猜测。 6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小结: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我们需要对它进行验证。今天我 们就来继续研究等式的其他性质,看看大家的猜测是否成立。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 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 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 5 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x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2x202) 这个等式又告诉
15、我们什么呢?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 2020 的左右两边同时乘 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 ?(20320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 0 呢?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用等式怎样表示?(3x203) ,也就是 3x60。左边的图与右边 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16、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两边同时除以 0 呢?为什么? 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 0 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 0 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 指出: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教材第 5 页“试一试” 。 独立完成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 2、教学例 6。 (1)出示例 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7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0 x960) 40、x、960 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 40 的呢?
17、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 x960 解:40 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 24 米。 如何检验?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 5 页“练一练” 。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每一步的依据。 2.完成教材第 6 页“练习一”第 6 题。 学生独立解方程,指名板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解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3.完成教材第 6 页“练习一”第 7 题。 学生同桌说说图意,然后列出方程并解答。 指名交流,并要求学生说说列
18、方程的依据,并口头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 0 的数,所得结果仍然 是等式;还学会了用这样的性质来解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练习一课题:练习一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步计算的方程,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提高解方程的熟练 程度,能列简单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练习和探究的过程中, 进一步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自觉检查等良好学习 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 巩固对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的掌握。 8
19、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简化解方程的步骤,培养学生解方程时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谈话:之前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等式的性质完成“练习一” 。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 7 页“练习一”第 8 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板演。 找出解方程的过程中有省略步骤的解法,集体评价。 提问:这里的过程与此前解方程的过程比较,省略了什么? 教师小结:书写时可以适当省略。 2.完成教材第 7 页“练习一”第 9 题。 出示题目。 谈话:要先把 x 的值代入“”左边的式子,计算出结果后,再
20、与“”右边的数比较大 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 7 页“练习一”第 10 题。 指名说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周长。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 7 页“练习一”第 11 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理解题意。 指名说说“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3.完成教材第 7 页“练习一”第 12 题。 提问:你能找到每道题的数量关系吗?与同桌交流。 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4.完成教材第 7 页“练习一”第 13 题。 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用等式的性质思考并口答。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2.师
21、生共同小结。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课题: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 9 步骤和方法,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未知数是减数的方程。 2.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方程的思想,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正向思考来解决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培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
22、 8 页例 7 情境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交流。 (两个学生在测量体重) 谈话: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十分旺盛的时期,身高和体重时刻都在变化,这节课我们一 起来解决关于测量体重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 7。 (1)出示教材第 8 页例 7 情境图。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提问: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数量关系。 指名回答。 回答预设: 小红去年的体重加上 2.5 千克等于今年的体重。 小红去年的体重减去去年的体重等于 2.5 千克。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列出方程。去年的体重不
23、知道,可 以设去年体重为 x 千克。 板书: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 x 千克。 教师强调:这里要写“解”字,表示下面是解题过程,而“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 x 千克” 这句话必须写出来,表示下面列出的方程是什么意思。 现在,去年的体重相当于已知,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这道题。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解法: x+2.5=36 x=36-2.5 x=33.5 提问: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这一数量关系,我们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指名回答。 板书:36-x=2.5 提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呢? 10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先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 x,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再 根据等
24、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师边指导边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板书:36-x+x=2.5+x 36=2.5+x 2.5+x=36 X=33.5 (2)讨论: 我们已解出 x 的值为 33.5, 这个值是否正确?你打算怎样检验?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可以先检验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验方程的解,也可以看两 种方程的解答结果是否相同。 强调: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记得写“答” 。 (3)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 样列出方程的,解答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
25、答总结: 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 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并写出“答” 。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 9 页“练一练” 。 出示题目。提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等量关系?你是根据那句话找到的? 学生回答,并补充数量关系,如果有不同的数量关系可以另外补充。 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口答检验过程。 展示个别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2.完成教材第 11 页“练习二”第 1 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怎样解。 学生独立解方程。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 11 页“练习二”第 2 题。 先同桌之间说说图意,然后列出方程解答。 汇报时让学
26、生说说列方程的依据,并口头检验方程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步骤是:先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再 设未知量,列方程并解答,最后检验作答。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五、课堂作业 补 1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课题: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 axb=c 的方程的解法,能列上述方程解决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解题的基本步骤。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 步
27、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利用素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期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正确地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图。 谈话:西安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著名的景点,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它们气势雄伟,是西安的标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和它们有关的数学问题。 (出示教材 第 9 页例 8)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 8。 (1)提问:认真阅读题目,想一想,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汇报。 提问: 你能从中找出大雁
28、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来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 度=22。 让学生独立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 量是未知的? 学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2)学生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集体交流。 板书:解:设小雁塔高 x 米。 2x-22=64 提问: 你会解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 边同时加上 22,使方程变形为“2x=”的形式,再用之前学过的方法继续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x22
29、+22=64+22 2x=86 12 x=43 答:小雁塔高 43 米。 提问:你打算怎样对结果进行检验? 学生独立检验,指名汇报检验方法。 2.完成教材第 10 页“练一练” 。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香港青马大桥的长度16+0.8=杭州湾跨海大 桥的长度) ,怎样列出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 11 页“练习二”第 5 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步骤和依据,以及检验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 11 页“练习二”第 7、8 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
30、考过程,突出要根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列方程。 四、课堂总结 你想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解方程吗?请阅读教材第 10 页“你知道吗” ,并和同桌交流你 的感受。 师生共同小结:学会了列方程解决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练习二课题:练习二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 axb=c、axb=c 的方程,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 2.在探索并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良好的 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提高列形如 axb=c、axb=c 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解形如 ax b=
31、c 的方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之前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二”的部分题目。 (板书课题) 13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 12 页“练习二”第 9 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解方程 20 x2=360 时,第一步需要做什么,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 质。 2.完成教材第 12 页“练习二”第 10 题。 (1)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S=ah2 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指名口答。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
32、的方程?板书:1.3x 2=0.39 (2)让学生观察第二幅图,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 交流。板书:3x+18=19.8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 12 页“练习二”第 11 题。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2.完成教材第 12 页“练习二”第 12 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3.完成教材第 12 页“练习二”第 13 题。 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 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指名
33、板演,结合学生的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4.完成教材第 12 页“练习二”第 14 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同桌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 12 页“练习二”第 15 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练习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今后的解题有什么帮助?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课堂作业 补 14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课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 axbx=c 的方程的解法,能列此类方程解 决两步
34、计算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 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列形如 axbx=c 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找出 相应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 (出示颐和园图片)这是颐和园,坐落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它是清末皇家园林,为 我国的古典园林之首,也是世界著名园林之一。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出示例 9 的文字 部分) 提问: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已知北京颐和园占地 290
35、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 3 倍,要求颐 和园的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大约各有多少公顷。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继续教学例 9。 1.学习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颐和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了看得更清楚,你有什么好方 法?(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 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提问: 从这幅线段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是怎样知道的?如果用方程来解,你觉得设哪个量 为 x 比较合适? 同桌讨论后汇报。 用 x 表示陆地面积,那么怎样表示水面面积?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图上标出来。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继续完成板书。
36、 小结:设陆地面积为 x 公顷,水面面积就可以用 3x 公顷来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提问:根据题中的哪句话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5 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完成板书: 陆地面积+水面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3.尝试解方程。 提问: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请同学们试着列出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方程并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3x=290。 谈话:这个方程与我们之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你会解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独立解方程。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这个方程的? 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及步骤。 小结:我们在解答这个方程时,首先利用
37、乘法分配律将方程化简,变成我们学过的方程, 再解答。 4.检验。 提问:如何得知我们解出的这个结果是否正确?你准备怎样检验? 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把 x=72.5 代入到方程检验,看 x+3x 是否等于 290。 谈话: 除了把 x 的值代入方程进行检验这种方法外, 还可以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检验, 看水面面积是不是陆地面积的 3 倍。想一想,按照这样的想法应该怎样检验? 学生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板书: 72.5+217.5=290(公顷) 217.572.5=3 教师小结:解形如 axbx=c 的方程时,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将方程化简,变成我们学过 的方程,再解答;检验时,可将得数代入
38、原题,也可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检验。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 14 页“练一练”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适时提示: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 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 14 页“练一练”第 2 题。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相交流解题过程与结果。 思考: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与例题有什么异同点?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16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形如 axbx=c 的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我们设一个数为 x, 另一个数用几 x 来表示,再根据数量间相等关系列方程作答。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39、 课题: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课题: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形如 axb=c、 axbx=c 的方程的解法;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列上述 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准确找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一辆客车每小时行驶 95 千米,3 小时行驶( )千米。 (2)一辆货车每小时行驶 x 千米,3 小时行驶( )千米。 让学生独立口答,并
40、说说是怎样想的。 (速度时间=路程)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行程中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 10。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等量关系。 谈话: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填线段图。 提问:你能根据自己填的线段图,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在小组里交流你找到的关系。 学生交流讨论,并集体汇报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 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提问:你能根据“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 ,列出方程并解答吗? 学生独立列方程并解答。 指名
41、说说计算过程。 教师板书: 解:设货车的速度是 x 千米/时。 3x+953=540 17 3x+285=540 3x=255 x=85 答:货车的速度是 85 千米/时。 提问: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列怎样的方程?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汇报。 (3)小结方法。 2.讨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集体汇报。 教师小结:应用学过的公式、数量关系或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 15 页“练一练” 。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并利用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相交流解题过程与结
42、果。 思考: 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 要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第 16 页“练习三”第 4 题。 提问:解这些方程的第一步需要做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如何检验。 3.完成教材第 6 页“练习三”第 57 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说说每道题列出的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根据“甲行驶的路程+乙行驶的路程= 总路程”及“速度和时间=总路程”等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练习三课题:练习三
43、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 axbx=c 的方程的解法,能列上述方程解 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 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根据题意列形如 axbx=c 的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18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谈话: 之前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知道了解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谁来说说怎样找等量关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44、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 16 页“练习三”第 8 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展示几名学生的解题过程。 集体订正。 指名说说解题方法及依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 17 页“练习三”第 9 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交流反馈时,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2.完成教材第 17 页“练习三”第 10 题。 订正时说一说列出等量关系式的依据。 3.完成教材第 17 页“练习三”第 11、12 题。 指名读题。 提问: 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整理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 方法整理题中的信息) 4.完成教材第 17 页“练习三”第
45、 13、14 题。 指名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及等量关系。 5.完成教材第 17 页“练习三”第 15 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说一说这两题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完成后,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6.完成教材第 17 页“练习三” “思考题” 。 指名读题,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启发:甲第一次追上乙,实际上是指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 19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整理与练习课题:整理与练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 ax=c、axb=c 的方程的解法,能列上述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
46、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 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含义,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列形如 ax=c、axb=c 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 2.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说说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举例说说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等式有哪些性质?用等式的性质解方
47、程时要注意什么? (4)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 18 页“整理与练习”第 1 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找一找哪些是方程。 提示:未知数可以是 x,也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2.完成教材第 18 页“整理与练习”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 18 页“整理与练习”第 3 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并列方程解答。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解题的步骤及书写格式。 集体订正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 18 页“整理与练习”第 4 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说数量关系。 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教师评议。 3.完成教材第 19 页“整理与练习”第 5 题。 指名读题。 20 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提醒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8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