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社会》必备知识清单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社会》必备知识清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社会》必备知识清单(1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复习必备知识清单高考历史复习必备知识清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知识线索知识线索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汉至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 阶段一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 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阶段二 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 线索 1:君主专制 秦始皇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
2、官僚政治集权统 治。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明清设 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线索 2:中央集权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 制、郡国并行制、权分三司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线索 3:选官制度 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Part1 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3、(1)王位世袭制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出现,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开端。 (2)王位世袭制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 方式决定。 (3)继承方式: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行政管理: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1)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商朝已有分封。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在 保证周王室强大前提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
4、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义务:诸侯为周天子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 武装、征派赋役等。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4)影响: 积极: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 权威逐渐被削弱。 (5)瓦解 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形
5、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 崩溃。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演变: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1)概念: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特点)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 有相对性。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 。 (4)作用: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
6、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形 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知识关联】分封制、宗法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 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随之崩溃。 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1)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2)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 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7、。 (4)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5)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一语点拨 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 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 三古代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主要特征: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神权政治色彩。 (2)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体系,等级森严,典型的贵族政治。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 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新教材 新视角】西周的政体及其特征 西周实行贵族等级分封制政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
8、,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商周政体 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 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历史解释】先秦时期文化认同意识的形成 1从文化自信、文明传承角度看夏商周的贡献 (1)文字: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 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 (2)宗法分封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 (4)华夏民族: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
9、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文明没有间断的民族。 (5)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2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宗法制的影响 (1)专制时代延续该制度。如: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就是从反面体现了该制度,明朝朱元璋把他的皇位 传给长孙朱允炆,而不传给他的儿子朱棣,是从正面体现了该制度。 (2)对后世中国的社会结构(家国同构)和思想观念(积极,如尊祖敬宗,注重家庭建设;消极,如过 分重视家庭人情关系、重男轻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凝聚力。 3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 (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
10、帝制” 。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 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 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Part2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文明 一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 1先秦(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统治阶级内部 的权力继承。 2秦朝(创立)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11、 3西汉(发展)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建立“中朝”制度,加强皇权。 4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 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5宋元(加强) 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削弱了相权。元代:中书省是 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6明朝(强化)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 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要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新教材 新视角】宦
12、官专权 相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 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 捕、施刑。 7清朝(顶峰)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简化了政务手续,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一语点拨 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历史解释】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
13、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 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 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 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二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1史实 (1)秦朝:郡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命。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 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2)汉朝:郡国并行制:刘邦建汉之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 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14、。王国问题的解决: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汉景帝采取削 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进一步削弱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 决了王国问题。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 13 州,设置刺史。 (3)唐朝:地方体制:实行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新教材 新视角】唐代的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 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 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
15、。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4)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 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6)明朝:废除行省制,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行政、监察、军事。 【新教材 新视角】清朝的边疆政策 (1)目的:为了现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 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3)措施:设理藩院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
16、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 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 ,加强了 对西藏的管辖。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 防卫。 (4)作用: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安定团结。推动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认识 (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与变革,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多 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
17、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 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通常,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一语点拨 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体现的是君臣之间 的关系(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包含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及特点 (1)趋势: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 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 垂直管
18、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的趋势。 (2)特点: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中央对地方实行 多层次、 多渠道的管理, 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如汉朝设刺史, 北宋设通判。 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 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 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 三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 1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 (1)演变 夏商周:实行世官制,贵族子弟依靠血缘等级继承族权。主要依据:血缘。 汉代:实行察举制,官吏察访举荐。主要依据:德行。 魏
19、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品评官评定授官。主要依据:门第。 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由考试选官;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历史解释】科举制的特点 (1)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 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 (2)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 试成绩去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 (3)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 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 (2)趋势 选官标准:由家
20、世门第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地方官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选官原则: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一语点拨 选官模式和选官依据的变化是:世官制(爵位、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名望、 品行)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 。 2监察制度 (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并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
21、网。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 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一语点拨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监察程度越来越深入,从而加强了皇权, 也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十分有限。 【历史解释】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 的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 (2)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 (3)以轻制重,对监察官采用秩卑、
22、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察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 的权力。 (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增大,甚至 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专题二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知识线索知识线索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 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线索 1 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 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
23、索 2 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 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 3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 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 4 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 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Part1 古代中国的农业 一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
24、、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二牛抬杠) ,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东汉一牛挽犁(犁耕法) 。 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和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 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曹魏翻车、唐代筒车等灌溉工具;西汉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战国都江堰、隋唐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等。 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1历程: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中国社会 2022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古代 中国社会 必备 知识 清单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