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必备知识清单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必备知识清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必备知识清单(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复习必备知识清单高考历史复习必备知识清单 专题十三 现代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知识线索知识线索 20 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 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线索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1)19 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 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 20 世纪 70 年代,各国
2、 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 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 线索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 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 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 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必备知识必备知
3、识 Part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一、俄国十月革命 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 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2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 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初巩固政权的措施:政治:通过告工人、士兵与农民书 ,宣布全部政权转归 苏维埃;外交:通过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退出世界大战,并建议各国立即停战;经济:通过 土地法令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把土地及生产工具给劳动者使用;组织:选举产生工 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初步
4、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3历史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 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年初)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 (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实行单一公有制,具有共产主义某些特征,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是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社会经济。 (4)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
5、权;但超越了生 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 年) (1)背景: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 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 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导,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 存;实质是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 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
6、部调整。 (4)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新经济政策 1从形式看,新经济政策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从阶级关系看,新经济政策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巩固工农联盟。 3从整个经济制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之后,对多种所有制形式采取 的特殊政策,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 4从战略策略看,新经济政策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后所做出的战略退却,是在社会主义道路 上从直接过渡向间接过渡
7、的转变。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4 年 1 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并受资本主 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过程(以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基础) 工业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5 年开始, 优先发展重工业, 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28 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1927 年开始,1933 年基本完成。 形成标志:1936 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3)特点:经济上,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
8、有制;管理体制上实 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政治上,以党代政,以人治代替法治;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 制和终身制;清洗异己;缺少监督。文化上,个人崇拜,思想控制,学术问题政治化,否定思想、文艺创作的多元性。 (4)评价:积极: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开创了计划经济体 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他国提供了借鉴和经验。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长期 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9、 (5)启示: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 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 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一语点拨 “凯歌年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却年代”:新经济政策;剥夺年代:斯大林模 式。 三、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背景 措施 结果 赫鲁晓夫 改革 (1953 1964) 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后,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日益 显露 农业: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 垦荒地,
10、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企 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 质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但无法 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 式 勃列日涅 夫改革 (1964 1982) 赫鲁晓夫改革造 成苏联社会混乱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 负担。1975 年以后, 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 期 戈尔巴乔 夫改革 (1985 1991) 20 世纪 80 年代 中期,苏联出现 严重社会危机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 市场
11、的调节作用。 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 经济改革并未取得成 功,之后改革转向政 治领域,背离了社会 主义方向,最终导致 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 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 联的解体 一语点拨 二战后的苏联改革均是为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在农业和工业领域进行的改革。赫鲁晓夫 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 弃社会主义制度。从总体上看,苏联的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解决苏联片面发展重 工业的经济结构,没有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所以,三者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失败的。但前二者失败的主
12、要 原因在于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而戈氏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则在于缺乏配套措施, 政治改革偏离方向。 Part2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一、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主要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消费加剧矛盾。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破产;世界贸易剧减。 3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 4影响: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为转嫁危机,资本主义各国打起关税战、
13、 倾销战和货币战(提高关税,货币贬值等,刺激出口,争夺国际市场) ,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促使资本主义各国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治:加 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不断高涨,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资产阶级 民主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导致国际格局发生巨变,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加速 了二战的爆发。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加剧 了社会动荡,改革呼声高涨。1932 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倡行新政。 2措施 整顿金融:恢复银
14、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等。 调整工业:加强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发起“蓝鹰运动”,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 关系。 调节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产品结构等。 社会保障: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等。 3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但并没有废除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4影响: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政治: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 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世界: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一语点拨 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调整工业;核心思想
15、内容是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需矛盾, 缓和社会矛盾;实质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 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拓展深化】罗斯福新政和胡佛“自愿联合政策”反危机措施的异同 1共同点 都实行联邦政府的救济;都由联邦政府资助濒于破产的工业和农业;都由联邦政府管制对外贸易。 2不同点 罗斯福新政 胡佛“自愿联合政策”反危机措施 救济对象 “被遗忘”的中下层民众 大资产者、大农场主 谁来救济 联邦政府主持救济 地方政府、州政府及企业自行救济 救济措施 以工代赈,举办并扩大公共工程规 模;全面整顿工农业 缩小公共工程规模
16、,单纯性救济;局 部调整工农业 金融改革 平衡预算,废除金本位,全面整顿 金融财政 赤字财政,保留金本位,局部调整金 融财政 政府职能 改变管理体制,扩大政府干预职能 管理体制不变,减少政府干预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20 世纪五六 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 (2)20 世纪 70 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为了走出困境,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政 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
17、3)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逐渐形成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 “混合经济” 。 2社会保障:完善社保制度,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影响: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 政不堪重负。 3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兴起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它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 了资源配置;并
18、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4增长模式: “新经济”出现 “新经济”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指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 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 20 世纪 90 年 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 10 年的持续增长。 5企业经营:出现“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1) 在所有制方面: 股票呈现分散化的趋势, 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 出现 “人民资本主义” ; 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但企业决定权仍在少数大股东手
19、中。 (2)在经营管理方面: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即出现“经 营者革命” ;反映了管理社会化的趋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壮大了“新中间阶层” 。 一语点拨 工场手工业时期,手工工场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工业革命 后,工厂制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形成;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二战后,凯 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专题十四专题十四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后世
20、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知识线索知识线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发展 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如同一把“双刃剑” ,既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带来风险与问题。 线索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初期,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 国际货币、 金融、 贸易秩序得以重建,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促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但与以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隔绝对立。 线索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世界经济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从“欧
21、共体”到“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 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线索三: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 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 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Part1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1背景:经济危机及二战的教训。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
22、被打破,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体系亟待重建。二战后美国实力空前膨胀并积极谋求霸权。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确立:1944 年 7 月,美、英、法、苏、中等 44 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 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最终迫使与会各国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怀特计 划) ,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 3内容 (1)确定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一固定)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35 美元折合 1 盎司黄金(金衡制 1 盎司31.1035 克) ,美国随时向各国按官价 兑换黄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确定各自
23、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 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固定汇率(钉住汇率制) 。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 1%的幅度内波动,否则各国政府有义务进行 干预。 (2)建立国际金融机构:决定成立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945 年成立。宗旨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 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来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等。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WB) :1945 年成立。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以促进该国的 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
24、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4特点:实行“双挂钩一固定”原则。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 的汇率和比价。实行加权投票制度。投票权的多少根据成员国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建立起制度性协 调机制。实质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5影响 (1)对世界:暂时结束了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一定 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 (2)对美国: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成为美 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6瓦解:20 世纪 70 年代初,由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现代史 2022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世界 现代史 必备 知识 清单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8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