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社会》必备知识清单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社会》必备知识清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社会》必备知识清单(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复习必备知识清单高考历史复习必备知识清单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知识线索知识线索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由曲折发展到不断完善的历程、祖国统一大业和新中国成立 以来的外交关系,主要包括三条主线: 线索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 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 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 线索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两制”构 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的统一
2、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 实践。 线索三:现代中国的外交。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 “求同存异”等外交原则,出现了第一次建交热潮。20 世纪 70 年代,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 中美、 中日关系正常化, 出现了第二次建交热潮。 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确立了维护世界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Part1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条件 (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
3、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 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 年 9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 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 2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 3意义: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 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
4、历史最重大的 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1) 追歼残敌: 至 1950 年夏, 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 1951 年, 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 1952 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至此,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3)抗美援朝:1950 年 10 月,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3 年 7 月 27 日,签 署朝鲜停战协
5、定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4)镇压反革命:肃清了国民党隐藏在大陆的特务及反对新生政权的各种反动组织。 (5)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稳定物价:为了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 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到 1950 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统一财 经: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 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经济,有利于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巩固新生政权
6、。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 。 【知识链接】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从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 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 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民主法制的奠基确立(19491956 年) (1)中华人民共和
7、国的成立前提条件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 年新政协召开,初步建立,1954 年 9 月前,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 年宪法正式确立,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956 年提 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 年,首先在内蒙古实行,1954
8、 年宪法正式确立。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 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19571976 年):“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1978 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 (1)平反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一 系列民主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1999 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4)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选举:落实民主政治建设中最
9、重要的一环。 【新教材 新视角】1982 年宪法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 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 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语点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 党总结经验教训,拨乱反正,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 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 【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
10、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体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 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 结合的产物,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 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Part2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方针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
11、再请 客”和“一边倒”三大外交政策。 (2)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 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 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 步入国际舞台: 日内瓦会议 (1954 年) 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 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 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二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 (1)扬眉吐气: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2)跨洋握手: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
1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 年 12 月,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 (3)冰释雪融: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 (1)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 (2)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 睦邻友好关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 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一语点拨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
13、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 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 属性(意识形态) 。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 【历史解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历史解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原因 (1)20 世纪 50 年代:联
14、苏反美,即“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 立封锁, 我国坚持同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等国际性会议,并于 1953 年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 世纪 60 年代:反苏反美,即“两个拳头打人” 、 “一大片”的外交战略。1959 年,中苏关系恶化, 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 积极支持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建设, 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3)20 世纪 70 年代: “联美遏苏” ,即“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面对苏联的威胁和美国对华政策 的调整,毛主席提出了“三个世界”划
15、分的战略思想,我国加强了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并 与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 (4)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即“全方位”外交的新战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加上我国于 80 年代初开始进行改革开放, 我国的外交政策有了很大的调整。 【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 (1)新中国建立后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中美处于对抗状态。 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 。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政权。 (2)
16、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关系正常化。 从美国方面看: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 被西欧和日本赶上。 从中国方面看:国际地位的提高;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 期争端。 (3)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矛盾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强 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争霸与反争霸,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经济上相互需要, 政治上互有所求。 为了各自的
17、利益, 双方可作出妥协, 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综观中美关系的演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国际形势、国家力量、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等。 Part3 祖国统一大业 一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 (3) 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法律保证, “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二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1)香
18、港(1997 年) 、澳门(1999 年)回归成功实践 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 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 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开创了香港、 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2)两岸和平交流关系发展 1992 年底, “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即 “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共识。 1993 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 2005 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 (3)2008 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4
19、)2015 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翻 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一语点拨 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国际争端;而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内政问题。 【历史解释】比较“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不同点: 比较项 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区 设立区域 在港澳台设立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 自治制度 享有高度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 社会制度 仍是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解决问题 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
20、的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 民族事务的愿望而设立的 专题专题八八 现现代中国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知识线索知识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由曲折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线索一:过渡时期 19491956 年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新中国制定并实 施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会主义制 度基本确立。 线索二:曲折发展 19561976 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 20 年。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 成就;另一方面,出现了
21、“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左”倾错误,社会主 义建设遭受巨大损失。 线索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 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改革开放的实施, 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融入全球化潮流,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Part1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 年底)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奠基)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
22、措施: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劳动互助合作,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兴修水利等。城市:没收官 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经济,以 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3)意义:到 1952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年;建设,发展生产力)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2)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23、;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底;确立,变革生产关系) (1)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 。手工业:手工业者 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 道。1956 年,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把生
24、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意义: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 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标志着社会主 义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一语点拨 三大改造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知识链接】计划经济体制 1含义: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 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中国社会 2022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现代 中国社会 必备 知识 清单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8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