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2021年秋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秋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检测卷第六单元检测卷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得分: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据今年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数据,我国实体书店扩张速度惊人,越来越多的 “最美”“高颜值”实体书店涌现出来。从十年前的消亡危机到今天的复兴,实 体书店经历了化茧成蝶的蜕变过程。 高晓松最近把他名为“晓岛”的书店开到了北京。 “晓岛”很火,一跃而成文艺青年们“打卡”的热门目的地。 “晓岛”似乎 并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书店。例如,这家书店并不靠卖书养活自己,所做的文 章也并不是落在书籍的内容、取向、稀缺度等
2、方面上,而是拥有更加个性化的配 方: “晓岛”收藏了高晓松亲自从洛杉矾背回来的黑胶唱片,高晓松自己写歌用 的吉他也挂在二层,看上去像一件“圣物” 。 “晓岛”的非典型性背后,正形成着一种新的典型性。我甚至不太清楚“书 店”是否真的是其身份的首要本体。它可以成为我们搬来电脑消磨一天从容码字 的处所,也时常成为同仁雅集、传播文字的特定平台。在一个电子书阅读盛行、 纸质书网购普及的时代,这种广义的“与书有关”.或许正是独立书店于今日的 价值和意义所在。人们在此用眼睛以及其他肉身感官,共同完成综合意义上的 “看”。我们无需进入实质的、深度的阅读环节,有时甚至不必翻开书页以摄取 知识,而只需要充分而熨帖
3、地感受到书的空间环抱,就已足够。 (摘编自李壮从看书到看书,从书店到书店) 材料二 移动互联时代“万物皆媒”。从媒介学视野看,实体书店不仅是承载书的空 间容器,其中的空间营造、物件陈设、结构布局等都是传达意义的媒介。 当代的许多实体书店,本身具有独特的空间句法。1992 年服务营销学专家 比特纳提出服务场景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依靠人而建立起来的有形环境”,其 中氛围条件、 空间陈列功能性、 符号象征和人工制品是构成服务场景的三个维度。 实体书店中书籍、空间与陈列的搭配组合以迥异的视觉风格营造差异化场景体 验。 成都的“侘集本屋书店”为凸现“建筑与生活”主题,在书店空间用圆柱形 书架搭建“书塔”
4、象征城市楼群,书架间空间象征“街道”“广场”等,其空间 陈设具有高度的可阅读性,而建筑类书籍则构成嵌入空间的肌理,形成空间与书 籍二者的互文,为读者营造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此外,物件、收藏、文创品等都 是实体书店空间句法的构成要素, 彼此交融互嵌, 塑造出具有辨识度的空间场景。 以独特空间为依托,许多书店致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以解构传统的单 调阅读。互联网、电子阅读设备塑造着当代人的新阅读习惯。仅凭纸质书零售, 实体书店已难以满足数字化生存者的阅读需求。 解构静态 “书” , 转变为围绕 “知 识” “阅读”等核心价值的动态阅读成为实体书店的突围之道。举办读书会、沙 龙、讲座,以“流动之书”
5、带动大众参与、分享与讨论,既活化利用书店空间, 也能够推动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台湾诚品书店设“诚品讲堂” ,以“知识的载 体, 人文的发声” 为宗旨, 邀请当地学者开讲座, 鼓励受众深化思考以延伸阅读。 还有的书店通过空间位移,搭建多元的生活场景。实体书店的空间优势是营 造场景的基础。在洞察读者心理基础上,实体书店空间成为多元生活场景的连接 点。 无印良品书店将书籍业态与实体空间嫁接, 按照用户日常生活场景重新布局, 例如在“食”这一功能分区陈列饮食类书籍,周边同时摆放餐具、食物原材料以 及零食,使用户沉浸于饮食场景中,同时书籍也更真实地嵌入生活。 随着实体书店空间形态与功能整合,实体书店未来
6、将成为城市触媒,激发城 市交往与传播的多维场景。桑内特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相遇的场所,创造 了陌生人相遇的戏剧舞台。实体书店在传统“售书主业”之上,发展出多种附加 功能,创造了陌生人相遇交往的机会。在实体书店空间优势上叠加服务性功能, 以满足社区公众日常生活需求,又使书店成为激活社区生活网络的节点。实体书 店最终将能激活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 “精神灯塔” 。 (摘编自李淼“去”书店:基于场景的实体 书店转型策略与实践) 材料三 人的认知是情境性的。环境作用于感官,影响着认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 进行阅读的时候,身体对环境的感知、与环境的接触、环境带来的视觉甚至味觉 差异、媒介带
7、来的情绪体验等,对阅读活动及其认知效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 响。 当代社会屏媒介的移动阅读优势, 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观 念和行为,既然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那么还有什么必要抽出一个单独的阅读 时光,在一个安静而独处的环境之中进行阅读呢?利用等车、等人、办公间隙等 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不是更加便利、经济的一件事情吗?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人们在广场、地铁、商场、公司各种人声鼎沸的环境中,通过一张屏幕进行着阅 读。阅读从正襟危坐、带有仪式感的专门行为,逐渐变成了其他活动中“见缝插 针”的伴随性行为。这样看来,实体书店阅读所具有的独特的场景感、仪式感, 正与碎片的屏阅读相反,指向了一段
8、完整的时光、一种沉浸的氛围。 (摘编自王颖吉身体与阅读:从具身认知的视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实体书店主要关注对环境、场景的建构与创新,而无须在意店中书籍的本身内 容与销售情况。 B.实体书店善于创设动态的知识场景,通过举办讲座等公共活动,成为了功能多 样的城市触媒。 C.可借材料二的观点分析材料一中的现象,“晓岛”没有空间位移、动态知识场 景,而专精空间句法。 D.材料二从媒介学出发,材料三以认知起笔,而都引向阅读环境、场景的作用, 可谓殊途同归。 解析 A 项,无中生有,其实书籍的内容应该是更加重要的。B 项,将未然当作 已然, 错在“成
9、为了”, 原文是“实体书店未来将成为城市触媒”。 C 项, “晓 岛没有动态知识场景”的说法曲解文意,从“以独特空间为依托,许多书店致 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以解构传统的单调阅读”可以看出像“晓岛”这样的 书店正致力于营造“动态知识场景” 。 答案 D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高晓松的“晓岛”书店把握住了阅读习惯与时代文化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是实 体书店成功转型的代表。 B.经过独特的构思与设计,配上相应的书籍陈列、填充其中,一些实体书店的空 间自身也能具有可读性。 C.实体书店在文化传播的外在形式上推陈出新,但其实依然在坚守着纸质书籍、 传统阅读
10、和知识固有的传播样态。 D.实体书店是摆书售书的媒介,其空间也是意义的媒介,借此意义及其功能,它 还能成为城市文化媒介。 解析 C 项, 错在“依然在坚守着纸质书籍、 传统阅读和知识固有的传播样态”。 从材料二中提到“许多书店致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以解构传统的单调阅 读”可知传统书店也在不断寻求突破与改革,而不是一成不变。 答案 C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实体书店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它是一种跨门类、多功能、延展广阔的公 共空间场景。” B.“实体书店大都占有相当大的面积,除了摆放书籍,还有许多空余的空间可供 设计或活动。” C.“实体
11、书店力求超越单调的阅读,甚至摆脱书籍、阅读与书店,探寻公共空间 的文化潜力。” D.“在实体书店售卖的书籍,其类别与题材通常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文学、心 理学等方面。” 解析 材料二强调的观点是实体书店不仅有空间优势, 还有充当媒介的意义和价 值。A 项,强调的是“困难性”,而不是优势。B 项,强调的是空间优势之外的 延展,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C 项,转变了话题。D 项,也是讲实体书店的局限 性,而不是空间优势及其延展。 答案 B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两种。(4 分) 答案 举例论证。 列举成都的“侘集本屋书店”论证其空间陈设具有高度的可 阅读性,列举台湾诚品书店论证许多书
12、店致力于营造动态的知识场景。道理论 证。通过桑内特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相遇的场所,创造了陌生人相遇的戏剧 舞台” ,摆事实,讲道理,使论证更充分。 5.中学生课后若想学习思考,是否应该选择实体书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6 分) 答案 (观点一)应该。氛围好:实体书店的独特环境让人容易沉浸其中,便于 思考。形式新:实体书店提供了新鲜有趣的知识获取渠道。能交流:实体书 店便于人们共同交流探讨,或求学于学者,促进思考。时间长:实体书店相对 来说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一段阅读时光。 (观点二)不应该。不纯粹:售书并非实体书店主业,阅读与思考本身的纯粹性 减弱。不必要:实体书店的许多功能、活动,并非
13、是学生学习思考所必需的。 无优势:在实体书店阅读只是胜于碎片阅读,仍不及安静独处的纸质阅读。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学校的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 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 关校长来我们这里做校长那年, 我恰好上一年级。 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 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 校园。我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 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
14、、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 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 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 让我觉得关校长更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 本村老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 人,时而传出叫好声。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 看, 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 关校长在写喜联, 喜联上写的什么, 不认识。 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 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
15、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 字格里的字要好看, 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 每写一个字, 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显然, 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 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 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 下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镇,向来吃住在学 校里, 一个月回一次家, 每次都带些粮食、 煎饼和咸菜回来。 我们乡日子过得苦, 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
16、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 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 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 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 定放弃。父亲感慨地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 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 在他那里, 我知道了“床 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 日荷花别样红”。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 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是非得用“光阴似 箭” ,还可以是学校斑
17、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 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 受用一生。 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 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 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 在目录的后半部分, 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 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 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 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 的孩子” 。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他说, 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18、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 园丁或者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 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 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 “仁者爱人” “有教无类” “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 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 了三千年之久, 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 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 我想起了关校长, 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 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
19、时的声调,似乎就在我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 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 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源于故乡。 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于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他作为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 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 等待人,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B
20、.为了请生活清苦的关校长到自己家做客,乡民们会布置一桌好菜,但没有哪一 家能请动关校长,突出了关校长的优秀品质。 C.作者借关校长的诗句来形容他像“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 征的发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 D.“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这句话凸 显了关老师在作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解析 C 项,“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表述有误。文中说“他注定不是 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只是 体现他作为诗人和教师的价值和牺牲。 答案 C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21、第四段关校长写喜联这一情节中,既有细节描写,又通过周围乡民和“我”的 反应侧面突出了关校长的形象。 B.文章第七段大量引用名诗句,既突出了关校长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又增加 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富有诗意。 C.文章先用大段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 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 的诗人”,丰富了其形象内涵。 D.文章以“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的议论、抒情结束全文,突出了人物形象, 深化了文章主旨,意味悠长。 解析 D 项,“议论、抒情”错。“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没有抒情,而是以 议作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答案 D 8.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时,先仔细阅读画
22、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判断其中是否 使用了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是什么, 还要分析其表达了什么观点态度、 思想情感。 本题中的画线句写的是作者在曲阜明清走廊看到孔子语录时内心的感受, 表达了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断传承。作者能领悟到这个道理,是因为他是关校 长的学生,也就暗示出作者受到关校长的教诲,也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在 表达情感上,画线句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答案 传统教育精神博大深厚,代代相承;暗指作者受关校长的教诲,是传 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9.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6 分) 解析 解答此
23、类题时,要注意从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 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意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明确标题中蕴 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散落在乡间的诗人”指的是关校 长。由原文第八段可知,关校长“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由此可得出答案 要点;原文第八段说“我”在旧书摊上淘到了一本诗歌集,上面有关校长的一 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第九段说“我从不知道蜡烛”,第十二段 说“即便如此了解多少呢”, 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 原文第十一段说 “我 无意教育的终极理解” ,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由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句可 知,关校长的诗人身份未能被人知道,作者内心有一
24、种遗憾之情,由此可得出答 案要点。 答案 关校长不仅是良师,也是“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的诗人;关校 长的诗作、诗情被埋没多年;得到关校长教育和爱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他; 从对教师和教育终极理解的高度,传达了对关校长的怀念和礼赞之情;隐含 了对关校长诗人身份未能被人了解的遗憾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 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 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统编 必修 上册 语文 第六 单元 检测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9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