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2021年秋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秋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检测卷第四单元检测卷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得分: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在自然 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 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 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 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 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
2、,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 技术、生活智慧等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 为历史、 审美和科学价值。 所以, 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 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 统建筑, 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 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 商铺、 作坊、 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乡土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 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 地区的建筑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 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
3、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 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 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 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 诸多家族搬迁到 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 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由此可见,永泰庄寨
4、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 的外在表现。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 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 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 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 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 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在和自 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 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
5、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 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与之 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 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保护乡村遗产, 我们还需要将其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 明清时期, 商业氛围有所改善, 江南市镇经济发达, 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 同样, 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村,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凭借水运条件,在勃兴 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 中药业、 商业和农业的并行, 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 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
6、。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 产的保护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20 世纪 90 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 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 年,诸葛村带动 400 余位当地村 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 60 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突破亿元人民币。 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 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 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 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早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过发
7、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的争论。 最典型的是,联合国大会决定以 60 年代为“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并制定 了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 ,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 发展中国家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仍 然进步缓慢。到 20 世纪 90 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联合国向国际社 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 “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 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 “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发达国家 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 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 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
8、过程, 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 形式与现实载体。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 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 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挖掘、有效利用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 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与乡村现代化进程 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 ,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 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 结果。 B.在对乡土建筑进
9、行保护时, 应在乡村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的价值进 行审视。 C.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和敬畏、 亲近自然的理念。 D.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其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 凝聚力。 解析 A 项,说法片面,材料一第一段中说的是“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 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 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保留 至今就是乡村遗产” ,由此可见,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不断适应和改造周边 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选项中没有说“不断适应” 。B 项,“重点对其建筑本体 的价值进行审视”错, 材料一第二段中说的是“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
10、值 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D 项,“其根源是发展 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错,材料二最后一段中说的是“诸葛村的集体 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故“发展了集体经济、 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是乡村遗产保护发展的结果而非“根源” 。诸葛村的成功是因为“既为城市居民 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 。 答案 C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关注乡土建筑的本体价值,研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 以价值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理念。 B.永泰庄寨保护过程中强化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
11、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 感,给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乡村遗产保护道路提供了思路。 C.“内源型”发展模式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 它不只注重发 展经济,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 D.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性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为 “动态遗产”,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解析 C 项,“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错。材料三第一段中说的是“内源型 发展战略否定了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 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 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歪曲了文意。 答案 C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
12、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 所 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 B.有必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 融入生态文化、 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等元素, 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C.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 势,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D.传统村落孕育出的乡贤文化具有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应使其 再度成为农村靓丽的文化风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解析 A 项,材料三的观点是乡村遗产保护要走“内源型”发展道路,即基于社 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A 项主张破
13、旧立新,放 弃“老房旧俗”,与材料三的观点相悖。 答案 A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 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中每段话的段意,然后按照段意梳理出其间 的层次关系, 最后用恰当的连接词整合关键信息。 材料二共六段。 第一段是总说, 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协助他们 找到可持续的保护道路。第二段以“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的营建过程为 例,从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的角度展开论 述;第三、四段,以“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为例,从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 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的角度展开论
14、述;第五、 六段,以“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村”为例,从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 实现乡村遗产价值转化的角度展开论述。根据上述分析归纳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首先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 践,协助他们找到可持续的保护道路。然后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增强当 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 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 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 乡村遗产,实现乡村遗产价值的转化。 5.某地规划兴建一座古城,以重现历史繁华,改善旅游生态,提升城市形象。请 你结合材料,对这一规划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6
15、分)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古城”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读三则材料后, 发现材料围绕“乡村遗产”“历史文化资源”展开,古城也有与之相似的属性, 故在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组织答案即可。 材料一第二段中说“不仅要关注建筑 本体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由此可 得出建造的古城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当地居民长期形成的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的关系。材料二第一段中说“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 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 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由此可得出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征求当地居 民的建议。材料二
16、最后一段中还总结了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的发展经验:旅游、 文物保护、社区发展相融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可得出古城要走出一条旅 游、文化、经济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 古城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当地居民长期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古城要走 出一条旅游、文化、经济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此时月迹 程杨松 月亮被一阵晚风轻轻推送,无声越过东边的堤岸,在弧形的蓝海以渐慢的速 度游弋,几缕飘浮的游云如丝絮,是月亮游
17、弋时溅起的浪花。没有城市霓虹的沾 染,我能轻易发现月亮渐变的色泽,和丰富生动的纹理。 阔别故村多年,每次短暂归来,我的身份介于主人和客人之间,更像是个无 所事事、 游手好闲的人: 假如没有必要的安排, 我会倚靠着床头午睡到红日西斜, 然后起身、洗漱,穿一身休闲衣,端一把竹椅子,坐在院子阴凉的屋檐下喝带回 来的老枞茶,看看带回来的各式各样的书,用琐碎的细节建构短暂的村居时光。 一盏茶喝三泡,一页书也看三遍,肺腑便涌起了温情暖意,呼吸有了稳妥的轻柔 与绵长。 许多黄昏,我蛰居在略显颓废的老屋院落,与一把椅子相亲,也与更多的自 然之物美好相亲:没有炊烟,但能听到无形的风发出多变的声迹,还能看到它在
18、草木飘曳中仓促现形;或者看远处隐现的河流突然一拐消逝在更远处,却用依稀 的水声盥洗人间;等待眼前之物被灰茫的暮色一一隐藏。村庄里渐次亮起的晚灯 窥望寂野此时天空深蓝, 晚霞流落, 归鸟啁啾, 无须太久, 明月会升于东山, 群星会闪烁苍穹,夜晚会抵临大地。 村里的屋舍错落,低矮,有疏朗、空阔的格局。每一粒星光都无遮无挡地洒 落在屋顶上,像一阵细密的雨,我似乎能听见雨落的幽微足音。我相信,星宿是 逝去的人凝望大地的目光,是他们向后人传递久别后的讯息。月光瓢泼,把每一 扇窗台照亮,也照亮了窗台前痴痴等候的身影。月色浓稠,无声无息温柔流淌, 漫过山野,漫过田地,漫过村庄,却塌陷在人的额头上。这冰冷的星
19、光,这沁凉 的月色,不辞千遥万远,来赶赴人间之约.每每与它们久别后又相逢故地,总让 我目光润热、内心温灼。 月色渐渐堆卷,渐渐积蓄,细浪一样轻轻地涌向远方,泛起微微荡漾的水波 纹。有限的夜晚在月光的海面上慢慢显影:弟妹在厨房拾掇,父亲坐在屋檐下啜 饮一杯浓茶,弟弟倚靠着门操弄手机,妻子在屋前踱步;院落里,零星的花树吐 露出幽微的气息,萤火虫率性飞舞,蝉在纵情抒怀,猫头鹰打起沉闷的节拍 一条灰白的窄油路把局促的视野抬起来,蛇一样游向远方,那是通往大姑家 的路。大姑叫“水娇”,今年 68 岁,有芬芳甜美的名字,却已老得一团模糊, 像月光下一道薄凉的影子。她家在我们河流的堤岸,是我们舟楫的码头。每次
20、回 来,我们都会去她家里坐坐,喝她从山里采摘的野生黄金茶,吃她用柴火灶煮的 土板栗、烘晒的瓜果干,还有自制的炒花生,让一副肠胃再回到美好的从前。她 热情地带我们去马路边,连夜到她的菜地里砍青豆、摘菜瓜,让我带回蛰居的南 方小城。她捏着一个小手电在前面带路,却把光亮尽量照向后方。月光、星光、 手电筒的光圈, 相互重叠交融, 把几抹身影淡淡凸显, 投进目光里。 我对大姑说, 这么亮,又何须手电筒呢?大姑笑笑回我,你们住惯的城里,路平,灯亮,村子 里只有盈盈的月光,打个手电也就是个意思呀! 大姑的菜园在一条水渠的两边,一边的青豆林相互搀扶着奔向远地。她弯下 年迈的腰,啪啪啪,用柴刀砍,一株又一株,青
21、豆哗哗倒下,一座柔软的青山缓 缓搭建起来。我说够了,真的够了,她不听,也不停,又啪啪啪再砍倒几株,说, 自种的青豆能保鲜,不嫌弃就多吃几餐,不然就又要等来年了。水渠的另一边是 一片玉米地,棒子已经掰回去了,留下稀疏的玉米秆子,像时节的感叹号。斑驳 的月光浇灌地面,几个黄澄澄的菜瓜在水渍一样的藤蔓间偃卧,上面全是密密麻 麻的虫眼。 大姑略带遗憾地说, 都是萤火虫吃的, 虫多的时候, 用手抖一抖瓜藤, 就像一阵白亮亮的雨珠洒落。她浅浅的笑意没有打折,仍旧停泊在已然枯萎的脸 上,却分明有了月色般的光泽。我似乎看到了那绚烂至美的一幕。 月色朗朗,洒满沟渠,随一脉细水流向远方。我知道,这里是一脉水流的上
22、 游,水流的前方是灯火喧嚣的城市,是水深火热的生活,是无可转圜的人生,是 日渐微薄的未来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月迹,已牢牢印记眼瞳,深深镌刻 内心!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段中的“没有城市霓虹的沾染”与最后一段中的“水流的前方是微 薄的未来”透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倦意。 B.第二段中“我的身份介于主人和客人之间”一句含意丰富, 透露出作者对自己 与故乡之间在情感上存在一定距离的感叹。 C.第四段中“月色浓稠, 无声无息温柔流淌却塌陷在人的额头上”一句形象 地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 D.在去砍青豆、摘菜瓜的路上,虽然月光很亮,但
23、大姑仍打着手电,是因为她怕 作者住惯了灯亮的城里,不习惯走乡村的夜路。 解析 C 项,“形象地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理解有误。根据原文 中“这冰冷的星光,这沁凉的月色,不辞千遥万远,来赶赴人间之约,每每与它 们久别后又相逢故地,总让我目光润热、内心温灼”可知,写月色塌陷在额头上 是为了表达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结。 答案 C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段运用比拟与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出月亮的动态之美, 为下文写作者由月 而引发的感悟张本,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B.第二段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 “倚靠”“穿”“端”“坐”“喝”等词生 动形象
24、地写出了离开城市后短暂的村居时光的惬意。 C.从时间变化的角度来看,作者分别写了夕阳西斜、黄昏来临、明月东升等不同 时间段自己的状态和所看到的景色。 D.整篇文章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淡雅,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让读者深刻感悟 到作者那份暂得的喜悦与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解析 A 项,“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错。第一段描写了夜晚的月色之美,且 通读文章可知,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故乡暂居的惬意,因此,情感基调应该是闲适 的,不能说是“悲凉的”。 答案 A 8.请赏析文章最后一段。(4 分) 解析 赏析文章段落,主要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两方面进行思考。最后一段中 “水流的前方是灯火喧嚣的城市是日渐微薄的未来
25、”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 法,展现了城市生活的喧嚣与迷茫。 “这里是一脉水流的上游”中“这里”指的 是故乡,洒满故乡月光的河流流向的是城市,再结合“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深 深镌刻内心”来看,此处表达了作者与故乡之间深深的羁绊。 答案 使用排比的手法,展现了城市生活的喧嚣与迷茫;形象地将故乡写为 城市的上游,表达了作者与故乡之间深深的羁绊。 9.文章用较长的篇幅写与大姑有关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等方面入手。文章第六、七段主 要讲述了与大姑有关的事情。 内容上, 写大姑为我们备家乡小吃, 带我们砍青豆、 摘菜瓜的事情,丰富了文章内容;主题上,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统编 必修 上册 语文 第四 单元 检测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9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