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巩固训练(含答案)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巩固训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巩固训练(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6 芣苢芣苢 插秧歌插秧歌 时间:45 分钟 满分:68 分 得分: 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18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A.芣苢 (f y) 掇 之(du) 笔耕不辍 (chu ) B.襭 之(ji ) 捋 之(lu) 捋 胡子(l) C.袺 之(ji ) 兜鍪 ( o) 一霎 间(sh ) D.雏 鸭(ch ) 肩胛 (ji) 莳未匝 (zh) 解析 B 项,“襭之”中的“襭”应读“xi ”;C 项,“兜鍪”中的“鍪”应读 “m u”;D 项,“莳未匝”中的“匝”应读“z”。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2、) A.薄 言采之 薄:轻轻地。 B.薄言有 之 有:取得,获得。 C.笠是兜 鍪 蓑是甲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D.唤渠 朝餐歇半霎 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解析 薄:语助词,无实在意义。 答案 A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五百年间产 生的诗歌作品 300 篇,也称“诗三百”。 B.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关雎和蒹葭是其中歌咏纯真爱 情的名篇。 D.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
3、兴四大诗人”。 解析 应是 305 篇。 答案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唐人的古诗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 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 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 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体裁 上也有明显改进。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 须细心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 奏感和韵调感却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实 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
4、会给人以 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 声腔。 试读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这样的句子, 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 门, ,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 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 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 )。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 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 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B.唐代
5、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 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 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C.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 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 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D.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 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 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解析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 “增强”和“范围”搭配不当,应把“增 强”改成“扩大” 。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 “无论”不能跟“和”搭配,应把“和” 改成“还是” 。 答案 D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观察 泾渭分明
6、 发扬蹈厉 轻重缓急 B.观察 大相径庭 厉兵秣马 抑扬顿挫 C.体察 泾渭分明 厉兵秣马 轻重缓急 D.体察 大相径庭 发扬蹈厉 抑扬顿挫 解析 “体察”是体会观察,比“观察”含义丰富,结合语境,选用“体察” 。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 明。语境强调区别大,选用“大相径庭” 。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 的样子。 厉兵秣马: 指准备战斗。 语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选用 “发扬蹈厉” 。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 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语境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扬 顿挫”
7、合适。 答案 D 6.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 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 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 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 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 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 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 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 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 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 解析
8、 语段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 而不是两者源于 民歌的原因,故排除 A、B。C 和 D 中由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 七言在后。 答案 C 二、能力素养提升(50 分) (一)课内阅读(20 分) 阅读芣苢一诗,完成 79 题。(11 分)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 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
9、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 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 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 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解析 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 答案 C 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 来的?(4 分) 答案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 是总体描写,“采采” 的反复叠唱, 有着音乐美感, 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 轻松欢乐的情调。 “有” 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芣苢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 整的劳动过程。 “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巩固训练含答案 秧歌 巩固 训练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9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