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巩固训练(含答案)
《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巩固训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巩固训练(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14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时间:45 分钟 满分:55 分 得分: 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 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 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 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 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向 院子一坐,泡一碗浓茶,你也能看得到碧绿的很高很高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 鸽的飞翔。 ( ), 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 色次之,淡红者
2、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 的尖细且长 的秋草,使作陪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将近 一椽 自然而然 疏疏落落 B.将尽 一椽 情不自禁 落落大方 C.将尽 一间 自然而然 疏疏落落 D.将近 一间 情不自禁 落落大方 解析 将近:(时间、数量等)快要接近。将尽:将要完成。一椽:一条椽子。亦 借指一间小屋。一间:房屋的一个最小单位。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疏疏落落:形容稀疏零落的样子。落落大方: 指人的言谈举止自然大方。 答案 A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一项是( )(3 分)
3、A.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碧绿的很高很高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B.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C.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碧绿的很高很高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翔。 D.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翔。 解析 “向院子一坐”与“泡一碗浓茶”语序颠倒。“很高很高的”应该置于 “碧绿的”之前。“听得到”与“飞翔”搭配不当。 答案 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从槐
4、树叶底,朝东一丝一丝细数着漏下来的日光 B.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漏下来的一丝一丝日光 C.从槐树叶底,细数着一丝一丝朝东漏下来的日光 D.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解析 “朝东”是修饰“细数”的。“一丝一丝”是修饰“漏下”的。 答案 D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 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所以,文 中 “秋”的形态、 神韵的着笔, 目的 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 作者的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的真实感情,融进了故都的 北国的 秋中,因而 独特,又平凡。读完全文,我们的确感到:“北国的秋,却特 别地来得清,来
5、得静,来得悲凉。” A 而 / 在于 甚至 也 B 但 对 / 以致 更 C 而且 于 是 / 虽 D / 对于 在于 以至 既 解析 “以致”表示不好的结果,“以至”有“直到”的意思,排除 B。处不 能空,排除 C。处与“又”照应的只能是“既”,故选 D。 答案 D 二、能力素养提升(43 分) (一)课内阅读(16 分) 阅读课文,完成 58 题。 5.下列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 达了作者的情感。 B.文中两次
6、写到声音: 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 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C.文章的题目大有深意,“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 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意味蕴含其中。 D.作者所描绘的都是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场景,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环境,既不 稀奇也不富贵,但带着一股老北京所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点落寞的感觉。 解析 B 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 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答案 B 6.下列对课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7、( )(3 分) A.文章开篇将江南的秋拿来与北方的秋作比较,突显了北方之秋的特点,表达了 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B.文章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写了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 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C.文章在描写“北国的槐树”时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花铺满地,是视觉形象; 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 D.文章有许多整齐的语句, 排比句也很多, 具有工整、 雅致之美, 抒情味很浓厚, 又具有音韵之美。 解析 B 项,所举的两句话没有听觉形象。 答案 B 7.第和第段之间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加以赏析。(4 分) 答案 对比。 作者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时间
8、和空间两方面的对比, 突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突出其对“故都 的秋”的热爱之情。 8.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为什么要详写故都旧院的秋?(6 分) 答案 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配合 着北国自然的秋景, 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 人处故都秋院所见是院落的破旧, 连花底还长着几根秋草,这些让人的“清、静、悲凉”的主观感受更为强烈。故 详写故都旧院的秋。 (二)课外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 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
9、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 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 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 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 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 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 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 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
10、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 爱上了晚秋, 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 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 但对于江南的冬景, 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 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 花可以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 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 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 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 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
11、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 里的生气; “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 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 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 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 Spaziergang 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 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 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 拿到中国江浙的山
12、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 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 秋收过后, 河流边的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 门对长桥, 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 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景致进去, 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 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 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 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
13、还 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 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 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 微雪酒香村” ,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 会合在一道, 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 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 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 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
14、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 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 去年的冬天是如此, 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 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 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 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 受江南的冬景的人, 在这一种冬天, 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 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 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 Hiking,德国人叫作 Spaziergang 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
15、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 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 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文章有删改) 9.下列对原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江南的冬景有“一种特殊情调”,晴暖温和明朗的天气、植被、寒郊 散步、雨景、雪景等,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钟爱 之情。 B.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 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C.文中写出了作者的感受:情调悠闲,胸襟
16、洒脱,在洒脱中不可避免地又透露着 一丝丝惆怅。 D.这篇散文从多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 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解析 C 项,“在洒脱中不可避免地又透露着一丝丝惆怅”错误,应为“得失俱 亡,死生不问”。 答案 C 10.下列对原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运用拟人、引用等修辞,从植物的角度,描写芦花不败、红叶长存、乌桕 着枝、草色不枯等植被现象,表现出江南冬景的特点。 B.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 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 C.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
17、写出了雪趣。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 得益彰。 解析 C 项,“实写”错误,应该是“虚写”。 答案 C 11.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 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 分) 答案 本文以写北国的冬景开篇, 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 叙述,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做铺垫,以突出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表 达对江南冬景的赞美、热爱之情。 12.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6 分) 答案 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 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江南
18、冬天与秋天的比较, 写那种 “明朗的情调” 。 (三)语言表达(11 分) 13.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 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 40 字。(5 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 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 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 里的家虫。 点评: 答案 (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 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意对即可) 14.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
19、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 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或短语填在横线上。(6 分) “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风,如同无 声的教诲,会在言传身教中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会在润物无声中 助孩子立起人生坐标,让人终身受益。家风建设十分重要,时代发生多大变化, 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不仅 更 也正因此 不论 都 解析 首先要通读语段, 明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然后据此确定虚词的位置。 “会 在言传身教中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与“会在润物无声中助孩子 立起人生坐标,让人终身受益”是递进关系,所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巩固训练含答案 14 故都 荷塘 月色 巩固 训练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9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