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教材分析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教材分析(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一一单元单元 光与色彩光与色彩 一、一、单元设计意图单元设计意图 1.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光对于地球上的生命体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光,整个世界便会陷入无边的黑暗中,人 类将无法生存与生活。人类通过眼睛接收了 80%以上的外部信息。研究光现象与光变化对帮助 儿童认识外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本单元通过研究光的形成、光在空气中的行进、光在不同物 质中行进时发生的现象与变化, 以及认识光的种类或层次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 引领学生进 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但许多人对“怎样看见光,如何发现色彩,光是怎样行进的” 缺少理
2、解, 儿童尤为如此。 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 知识积累不足。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不仅承接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发展,还通过感性体验、动手操 作等活动为初中学段光学现象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与实践操作经验, 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参与 到光现象的探究活动中。 本单元的科学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将肉眼难于感知的光学现象转化为可视过程设计的。 通过 用某些能反射光的媒介显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用适宜的工具展现白光的复合性等实验, 让学 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设计、 动手操作的兴趣, 学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 观察、 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2
3、.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 通过观察、 实验、 查阅资料、 调查、 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 与制作,培
4、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 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 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6.2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6.2.1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
5、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6.2.2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 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6.2.3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3.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4.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 光源 光的传播 光的反射 七色光 。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 是对“光”的生成、
6、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科学 实践活动,初步建立光源、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的概念;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 的条件和光的反射现象;辨识哪些光来自光源,哪些光来自物体反射;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 线行进的,遇到物体时行进方向会发生改变。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光现象的 信息,了解可以借助能够反光的物体来发现光的现象、感知光的传播规律,打破光这一能量表 现形式的神秘感。能量表现形式的探究活动不仅在本单元出现,还在整套教材持续进行,且不 断地深入。在学生对光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第四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光本体的性质上,以太 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
7、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 潜移默 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二、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知道太阳光中包含 不同颜色的光。 能够获取光现象变化的证据信息; 采用新方法、 新材料, 调整、 完善对光现象的探究活动。 愿意经历光现象的发现过程, 发展尝试改变光传播路径探究活动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 提下,形成有关光的正确观点。 运用有关光现象的原理,列举、解释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光现象事例。 三三、单元活动框架单元活动框架 四、四、课时建议课时建议 序号序号 课题课题
8、 课时课时 1 光源 1 2 光的传播 2 3 光的反射 1 4 七色光 1 总课时 5 五、分课分析五、分课分析 1.1.光源光源 1.教学内容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 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 给光源分类。 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 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 “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 光需要能量。 2.教学目标
9、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4.教学准备 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 2.2.光的传播光的传播 1.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 传播现象和特征。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 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
10、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 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 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2.教学目标 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 行进路径。 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 合作。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4.教学准备
11、激光笔、带盖子的透明玻璃容器、线香、手电筒、若干张硬卡纸、剪刀、橡皮泥、半透明 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 3.3.光光的反射的反射 1.教学内容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光来自光源,光源射出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 么光在空气中行进时,遇到其他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本课围绕“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 生什么现象?”这一话题展开。 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 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 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教材分析 2021 年新苏教版 科学 年级 上册 第一 单元 色彩 教材 分析
文档标签
-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 年新苏教版
- 2021年秋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全册教材分析
-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热传递教材分析
-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知识点整理
- 2021秋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
-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练习题
- 光单元试题
-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光课后反思
- 五年级上册课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 五年级上册课科学第一单元课后反思
-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
-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教材分析
- 苏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 苏教版 期末
-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练习
-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小测
- 2022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
-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一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9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