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7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12021- -20222022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提纲 第第1课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1、背景:、背景: (1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井田制走向瓦解;社会生产力得到很 大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区域崩溃;社会处于大变革 时期。 (3 3)阶级因素:)阶级因素: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 4)思想因素:
2、)思想因素:私学的出现,使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平民百姓也能够 接受教育。 2、诸子百家: (1).诸子:指各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2).百家:泛称形容诸子之多,有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农等家。 3、百家争鸣 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驳难,互相论辩的学术局面; 士对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4、百家争鸣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5 5、实质、实质 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 1、孔子、孔子 (1) 、内
3、容: 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 反对苛政、以德治民 崇尚礼治、克己复礼(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有教无类,首创私学 (2)、影响: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 2、孟子、孟子 (1)内容: 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仁不等于仁政 仁政和民贵君轻论朴素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不等于民主思想 3 3、荀子、荀子 性恶论。 礼乐教化 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二、道家和法家二、道家和法家 1 1、老子、老子 (1)以“道”为万物的本原 (2)“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3)辩证法思想
4、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恒也。 2、庄子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认为放弃贵贱、 大小、 生死、 荣辱、 等差别等级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韩非子、韩非子 法家集大成者 (1)性恶论 (2)法、术、势相结合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三、墨家 1 1、墨子:、墨子: 主张兼爱、尚贤、非攻、尚力 “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没有差别的爱。 “尚贤”:尊重由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倡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2、墨子的立场: 墨
5、子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中国古代三种治国思想中国古代三种治国思想】 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良好的效 果。 在动荡结束之初,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生产遭到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而治。 当国家稳定之后,儒家路线最为适宜。 我国封建统治者往往采用“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在整个封建社会, 墨家一直不受统治者重视, 但民间的 “济世除暴” “四海之内皆兄弟” 等侠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儒家精神的影响。 ) 第第 2 课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一) 、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一)
6、、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1、背景: (1)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3)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作用: (1)积极: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 70 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对恢对恢 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2)消极: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消极: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 政治上:诸侯王势力膨胀,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极大威胁。 经济上:自由放任政策,导致
7、土地兼并严重;不法商人与诸侯王或地方官吏相勾结,或 经营盐铁,或冶铜铸钱,大量侵吞国家资产,垄断了国家经济命脉。 社会生活上:官商在生活上竞相奢侈,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日益恶化。 民族关系上:匈奴边患严重。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1、背景(从“无为”到“又为”)、背景(从“无为”到“又为”) (1)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和改造,整合出一套为重要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把神权、君 权、父权、父权贯穿起来,形成了新的入学体系。(由先
8、秦儒学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 治。) 思想:思想: a.a.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学说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学说 目的:目的:加强君权。 他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百姓必须服从天子的统治;但天子必 须按天意行事,如违背天意,上天就会降灾予以警告和惩罚。 作用:作用:即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维护了君主统治;同时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 爱护百姓,施行仁政。 b.b.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目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董仲舒指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治国要道。要维护政治上
9、的大一统,必须实行思想上的 大一统。以思想上的统一达到政治上的统一。因此,他提出凡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 家学术都应罢黜。 作用: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 流。 c.c.提出了“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提出了“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 目的: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作用: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但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注重气 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特点: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家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
10、披上神学外衣; 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 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举孝廉 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设五经“博士”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 136 年, 汉武帝正式规定 诗 书 礼 易 春秋为“五经”。同时设立博士讲授五经。 (3)兴办太学 在中央兴办太学,由博士传授五经,使儒家官方化和制度化,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4、根本目的:维护专制集权的统治秩序。 5、影响: (1)积极: 思想:确立了儒
11、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大一统。 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消极: 文化专制,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 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第第 3 3 课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一、三教合一 1 1、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盛行,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盛行,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在国家的大分裂时期,儒家思想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加上 儒学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在佛道的冲击下,儒学出现危机。 (魏晋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由于社会动荡,
12、统治阶级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人 民寻求精神寄托,佛教轮回说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僧尼可以逃避赋役,佛教吸收儒家文化 逐渐本土化。) 2 2、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取佛教、道教理论。、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取佛教、道教理论。 3 3、唐朝时期,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唐朝时期,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中期 以后,韩愈等人提出复兴儒学。 (儒学虽受冲击,但其正统地位没有改变,新文化运动时动摇了其正统地位)(儒学虽受冲击,但其正统地位没有改变,新文化运动时
13、动摇了其正统地位) 二、程朱理学二、程朱理学 1、含义 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 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2、代表人物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朱熹。 3、主要思想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把天理和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 大。” (3)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 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只有深刻的探究万物才能明道德 之善。 格物:解除事务;致知:获得知识。探究事务的原理法则而总
14、结为理性知识。 4、地位: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朱熹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即四书章 句集注,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并且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三、陆王心学三、陆王心学 1、含义: 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陆王心学强调, 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即明白做人的 道理丙努力实行。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心学的开创者 (1)陆九渊陆九渊与朱熹多次进行学术辩论,最著名的是 1175 年的鹅湖之会。 (2)内容: 认识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认识论:“心”是宇宙万物的
15、本原,“心即理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 理”理” 方法论:发明本心。方法论:发明本心。 因为“理”在“心”中,所以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达到天 理,反对“格物致知”,他批判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繁琐,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 日常处直接体悟理。修养的方法就是向内用力,读书只是印证“此心之良,人所固有。” 2、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守仁(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致良知: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但容易被 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四、理学
16、的历史作用四、理学的历史作用 1、积极 (1)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 响。 (2)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意识。 (3)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 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4)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立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 (1)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其所宣扬的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 (3)“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4)等级观念,重男轻
17、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 3、启示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相同点 (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3)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4)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 序。 (5)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 2、不同点 (1)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
18、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 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 (2)认识论:程朱理学主张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心学主张 人天生就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3)方法论: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第第 4 4 课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一、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 1、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工商业者的实力增强,社会 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 2、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
19、在矛盾空前尖锐。 3、思想上: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 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 4、阶级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级队伍扩大,他们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 展商品经济。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二、李贽的离经叛道 1、代表作: 焚书藏书 2、思想主张 (1)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权威。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 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 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求。 (3)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 (4)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20、 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新的自然本性,反对孔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5)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重视小说、戏 曲的地位。 3、评价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他将矛头直指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具有鲜明的叛逆 色彩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但其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但其并 未提出鲜明的进步主张未提出鲜明的进步主张, 因此其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存在着不可避 免的局限性。 三、三、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 2、思想主张 (1)政治主
21、张: 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主张限制君权,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天子之所示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 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协力合作的关系。(君与臣,共 曳木之人。) (2)经济思想: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3、影响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四、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代表作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2、思想主
22、张 (1)政治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具有早期民主 启蒙思想主张) 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 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亡国”指某姓王朝的灭亡; “亡天下”指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严重破坏。整个民族的沦亡。 (2)经世致用 批判宋明理学,力倡务实作风;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 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3、影响: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
23、河。 五、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五、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代表作 船山遗书 2、思想主张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他还 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六、评价 1、积极性: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巨 大影响。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有利于思想解放,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2、局限性: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仍然没有跳出传统 儒家的思想范畴。对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有限。 第第5 5课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
24、学派)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概念: 智者学派是公元前 5 世纪前 4 世纪古希腊城邦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 他们以雅典 为中心, 周游希腊各地, 对青年进行修辞、 辩论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 教授参政治国、 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反对者称其为“诡辩学派”。 (2)背景: A、经济基础:希腊工商业得到发展希腊工商业得到发展,海外贸易频繁,奴隶制经济繁荣。 B、政治基础: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把雅典民 主推向鼎盛俄伯利克里生活在约公元前 495前 429). C、社会基础: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平民地位提高,越
25、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质和能言善辩;个人主义情绪 不断高涨,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D、思想基础:人文主义的准备自然哲学 公元前 7前 5 世纪中期,古希腊出现了一批自然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的 泰勒斯提出 “水是万物的本源” , 冲破了宗教神灵的束缚, 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表明了人们由关注“神”转向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表明了人们由关注“神”转向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到公元前 5 世纪中叶,古希腊先哲 们由物质世界转向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特别强调人的价值。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3)智者学派的主张 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 知识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9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