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附答案)
《4.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附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4. 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课时安排:4 第一课时 观沧海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 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
2、术,建安五年(200 年) ,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 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 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其诗气魄雄伟、 慷慨悲壮, 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夏门行 蒿 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2.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 一年(206 年) ,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 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
3、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 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 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 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 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 神融会到诗里, 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
4、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 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 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ng( )海 ji( )石 sng zh( ) 水何 dn dn( ) xio s( )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 竦峙: 星汉: 萧瑟:
5、至: 何: 若: 临: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呢?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
6、襟” “抱负” “志趣”的诗句。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李白(?约 756)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 。其诗风 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 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诗歌大意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背景链接 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 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
7、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 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预习导学】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 ”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 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4.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 作分析。 【课
8、后作业】【课后作业】 请查找资料写出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第三课时 次北固山下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 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2.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 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 客路: 风正: 悬: 残夜: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
9、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 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 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歌。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 ,一个套 在中华儿女身上的“结” 。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第四课时 天净沙秋思
10、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 “元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 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 【预习导学】 一、自由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
11、思乡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观沧海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沧 碣 竦峙 澹澹 萧瑟 2.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达到极点。 何:多么
12、。 若:好像。 临:到达,登上。 二、整体感知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出了 3 层意思。 第 1 层(12 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 2 层(38 句) :描写海水与山岛。 (实景) 第 3 层(912 句)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1)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 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4.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附答案 古代 诗歌 导学案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9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