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9课知识重点归纳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9课知识重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9课知识重点归纳(2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重点归纳(第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重点归纳(第 1 1 至至 2929 课)课) 第第1 1课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 旧石器时代 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代表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蓝田人。 特点: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 新石器时代 含义:距今约 1 万年前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特点: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 原始社会的组织演变 (1)原始人群: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2、 (3)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部落联盟出现。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二二 从部落到国家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时期:三皇五帝,禅让制。 (2) 国家: 公元前 2070 年, 大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夏朝。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三三 商和西周商和西周 1 商朝: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文化:甲骨文。政治:内外服制。经济:青铜器造 型雄伟。 2 西周 (1)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2)政治: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3)分封制:含义:周王将王畿之外的地区,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前
3、朝贵族,在地 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 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等级森严, 层层分封。 诸侯义务:朝觐,随王出征,交纳贡赋,镇守疆土。 诸侯权力:世袭统治权,建立军队,设置官员,征收赋税,再分封。 评价: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 统治。 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开发了边远地区,但诸侯在自己封地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容易造成分裂割据。 (4) 宗法制 :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财富和权力分配矛盾。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3 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 (1)实行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名义上归周王所有,分
4、配给臣下使用,土 地不能随意买卖。 (2)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等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3)青铜铸造业发达。 第第 2 2 课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 诸侯争霸 原因: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诸侯国势力扩张,企图确立霸权地位。 表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 华夏认同: 中原各国因为经济文化较先进, 所以自称华夏, 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1 背景:生 产力发展,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生 产力发展,铁农具牛耕
5、的使用,井田制瓦解 , ,土地私有制出现,地土地私有制出现,地 主阶级力量壮大主阶级力量壮大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兼并战争日趋剧烈。法家思想出现。 2 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 庭。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实行什伍连坐。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 任免。 3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制度。 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社会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三三 孔子和老子孔子和老子 1 孔子的思想:背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内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意
6、为关爱他人。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为政以德, 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 老子的思想:将天地万物的本原归结为道。 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 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四:百家争鸣:四:百家争鸣: 1 背景: 社会大变革,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奴隶主贵族衰弱,新兴地 主阶级兴起。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学术下移, 出现私人讲学
7、2 派别: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墨子是墨家创始人,提倡节俭,主张“兼爱” “非攻” “尚贤” 。 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君主专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 想。 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3 百家争鸣的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奠定了理论 基础。 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第第 3 3 课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一 秦的统一秦的统一 1 条件: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局面。民
8、族交融加强。商 鞅变法使秦国强盛。 2 过程:灭六国,建立秦朝,南征越族,北击匈奴,修建万里长城。 3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2) 设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太尉主管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3)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免。 (4)统一文字,货币,度 量衡。 4 意义:(1)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3)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4)秦朝确立的政治体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第 4 4 课课 西汉与东汉
9、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 文景之治: (1)背景: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措施: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表现: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 2 政治制度: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二 :西汉的强盛 1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 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设立由皇帝掌控的内朝, 削弱丞相权力, 加强皇权。 设刺史,负责对官员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1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开拓疆域(1)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 联系。 (2)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3)北击匈奴,控制河西走廊,并设郡管 辖。 3 两汉的文化 史学: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撰写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 医学和科技成就: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 。105 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第第 5 5 课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
11、迭与民族交融 一一 江南的开发江南的开发 原因: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 资源。 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气候湿润,土地肥沃。 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南北 经济联系。 二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北魏于 439 年统一北方。社会矛盾尖锐。民族融合加强。 措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穿汉族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 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评价: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融合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 会繁荣。 促进了北魏政
12、权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第第 6 6 课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一 隋朝兴亡隋朝兴亡 1 隋朝的建设: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2 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大兴土木, 征伐高句丽, 严重破坏了生产, 激化了阶级矛盾。 618 年, 隋朝灭亡。 二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 贞观之治 原因:李世民继位后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 纳谏。 2 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贞观年间,反击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2)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
13、庭都护府。 (3)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 化交流。 (4)册封回纥首领。封东北的靺鞨族首领为渤海郡王。 3 安史之乱: 背景:开元年间,边境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经过:755 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后被唐平定。 影响: 使唐军将领拥兵自重, 中央集权被削弱。 唐朝由盛转衰,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4 黄巢起义:由于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剧,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875 年,黄巢起义。 第第 7 7 课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
14、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一 选官制度选官制度 1 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创立,选官标准主要看重家世,门第,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 具。 2 科举制: 背景: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创立: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 影响: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社会下层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 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束缚了人们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二二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内容: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 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
15、处理各项政务。 特点:相权三分,互相制约。 影响: (1)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 (2)分割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有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4)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 远。 三三 赋税制度赋税制度 1 唐初租庸调制: 前提:均田制的推行。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 两税法: 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锐减。780 年,宰相 杨炎建议实行。 内容: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特征:征税标准
16、从人丁转为资产 评价: (1)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 (2)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第第 8 8 课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 儒学的发展 (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 渐趋中国本土化。 (3)隋朝: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4)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2 佛教的发展与挫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
17、行,逐渐吸收儒、道的精髓,渐趋本土化。 (2)反佛灭佛:南朝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统治者 四次灭佛。 二二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 (1)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2)唐朝诗歌:李白和杜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3)书法: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隋唐时期:颜真卿和柳公权最为有名。 (4)绘画: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唐朝的 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5)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三三 科技科技 1 数学: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 2 农学:北朝
18、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3 地理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4 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5 唐朝有雕版印刷的佛经和书籍。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 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6 医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 。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四 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 表现: (1)东晋的法显去天竺收集梵文。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佛教向中国传 播。 (2)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五 隋唐科技文化辉煌灿烂 1 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 (2)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3)国内
19、各民族交往密切, 互相交流。(4) 中外往来频繁, 吸收了外来文化优秀部分。 2 影响: 唐朝文化影响深远, 促进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进步。 是中华文明圈的源流。 第第 9 9 课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 教训。 措施: (1)制约钱粮:设转运司,将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2)收编精兵: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保卫京师。 (3)监察地方: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并设通判制约。设四监司,对各 州进行监控。 (4)削弱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三。实
20、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5)抑制武将:实行崇文抑武,提高文官地位。 影响: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但束缚过度,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和边防危机。 二、二、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 : 背景: 冗兵冗官导致财政危机。 国家积贫积弱。 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目的: 富国强兵。 措施:青苗法: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市易法:政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保甲法:对农民进行军事训练,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评价:(1)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2)强兵的效果不明
21、显 (3)变法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4)没有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第第 1010 课: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一 辽与西夏辽与西夏 辽的建立:916 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宝机建立。 辽的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 族事务。 西夏的建立:1038 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 二二 金朝入主中原金朝入主中原 建立:1114 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 年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制度:猛安谋克制:凡女真民户,300 户编为一谋克,10 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 出征,兵农合一。 意义:提高了
22、女真军队战斗力意义:提高了女真军队战斗力 三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 蒙古建立:1206 年,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建立蒙古汗国。1260 年,忽必烈即位, 兴建大都作为首都。 2 元朝的社会治理 (1)对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对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3) 对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 、 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4) 对台湾: 在澎湖设置巡检司, 以经略台湾。 (5)民族政策:实行四等人制。 第第 1111 课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一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3、 1 棉花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棉纺织业发展。2 宋朝制瓷技术发达,出现了五大名窑。 3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二二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表现:北宋出现纸币交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等。 宋朝时,坊市界限被打破。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三三 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 表现: 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开辟长途海运航线,主要运输江南的粮食。 四四 宋朝的社会变化宋朝的社会变化:人们的门第观念淡化,科举制更加公平,大批平民进入政坛。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朝廷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预
24、。 第第 1212 课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一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 背景:儒学日益僵化,独尊地位动摇;宋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重建纲常伦理;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颐、程颢,南宋的朱熹。 内容: (1)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2)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 期中的理。 (3)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 ”的境界。 地位: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价:积极: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道德修养,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 消极:过分强调天理,扼杀人的自然欲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们思想。 二二 文学艺
25、术文学艺术 1 宋词繁荣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活跃。代表作家: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 的柳永、李清照。 2 元曲、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三三 科技科技: (1)三大发明: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 进了人类文明进步。 (2)科学家: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 。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元朝王祯编 撰农书 四四 少数民族文字少数民族文字:成吉思汗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形成畏兀体蒙古文。编修蒙古秘史 第第 1313 课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 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9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