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3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1. 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 1 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 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直接点明主题,一方面它帮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工 具和技术”,我们要探讨的是“工具和技术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 前概念,了解学生对于工具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本课创设
2、的生 活情境是“取核桃仁”,学生从不用工具,到选用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 务。在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比较、评价,构建对“工具和技术”的理解。从具体的体验,再联 系到生活中更多的工具, 如手机、 温度计、 螺丝刀、 自行车等, 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比较、 分析。最后让学生梳理对“工具和技术”所建立的认知,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历程。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用过的工具和技术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经历, 基本上能列举 很多具体的工具和技术,但要分析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就感到很困难,因为日常生活中学生 更多时候只关注二者中的一个,他们只觉得一个工具好用,而容易忽略发明工具背后需
3、要的技 术支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 列举生活中的工具和技术。 2.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在取出核桃仁的活动中,能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工具和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工具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难点: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长木棍、轮子(自备)、砖块(自备)、羊角锤、
4、核桃夹、核桃(自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创设情境。 小区里的凳子松动了,一颗钉子冒了出来,老爷爷想要修好凳子,猜猜老爷爷手里拿着什 么。 学生猜测。 谈话:锤子可以帮助我们把钉子钉进木头里。其实生活中像锤子一样的工具还有很多,让 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出示工具图片)这里有哪些你熟悉的工具?它们能帮我们做什么? 让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针对学生陌生的工具进行补充。 提问:工具和技术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讨论两分钟,然后回答。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中的经验,唤醒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关注 与思考,激发兴趣
5、。 2看来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板书课题:紧密联系的 工具和技术)今天我们来挑战取出核桃仁,看看大家有什么妙招。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活动一 取出核桃仁取出核桃仁 教师介绍活动的步骤,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过程。 1不用任何工具,借助身体的力量尝试用各种方法取出核桃仁。 2借助一些工具,如木棍、轮子、铁锤等,分别尝试取出核桃仁。 3借助核桃夹取出完整的核桃仁。 注意事项:在使用工具时,防止手被戳伤或压伤。 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先发给每个小组 4 个壳比较硬的核桃,让学生借助身体 的力量尝试。再发工具,最后发核桃夹。让学生体验取核桃仁活动的完整过程,并要求
6、学生把 每一个过程取出的核桃仁和壳都保存下来,分开摆放。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从不用工具,到选用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在活 动中感受“特定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完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 活动二活动二 评估你取出核桃仁的过程评估你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用短语评价你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例如:敲击、碾压、易碎、费力、费 时等。 引导学生结合活动体会,尽可能从核桃仁是否完整、过程是否简单、操作是否费力、完成 时间的长短等多个方面来对活动过程和感受进行评价。 活动三活动三 生活中的常用工具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提问:你用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等这些生活常用工具来做什
7、么?你是如何使用 它们的?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有哪些不便?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三个活动, 由具体到抽象, 让学生不断思考 “工具和技术”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不断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 三、研讨三、研讨 1. 探索活动任务中,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借助记录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不用工具,到用随意选择出的工具,再到用核桃夹, 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感受,找出区别和联系。 2. 在上面的探索任务中,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 虽然它们都是工具,但与核桃夹相比,你认为哪个工具更好? 你们是如何完整地取出一个核桃仁的,用了什么技巧? 3. 结合
8、探索活动,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工具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的。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学生经历过探索活动之后, 从主观感受再联系到工具和技术这一抽象的看法时, 能用更多短语客观地评价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认识到人们在面对特定的问题时, 选择特定的工具来解决会更便利。 人们在使用工具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技巧等技术部分,往往又会转变成新工具发明的动力。 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工具,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 【板书设计】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2. 2.斜面斜面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
9、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 2 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 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 “工具和技术”及其联系有了一些认识,这一课则是缩 小视角开始聚焦到一种工具的研究。 本课重点研究的是斜面作为一种工具在搬运物体过程中的 作用。学生通过用塑料槽从上至下搬运石块、水的活动,建立起斜面可以省力的直观认知。通 工具和技术的关系维恩图 过对比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之间力的差异,对比数据建构
10、起斜面可以省力的认识。 在 生活中寻找、了解斜面的运用,感受斜面对生产、生活的深远影响,认识到人们利用斜面解决 实际生活问题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 【学生分析】 斜坡和斜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随处可见。 比如, 公路上的斜坡、 地下车库的斜坡、商场的斜坡式自动扶梯、沟渠、各种刀具、钉子等。学生有认识、有了解, 但还不知道这些工具和斜面有关,对于斜面作为一种简单机械的认知,还是十分欠缺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2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
11、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 2. 能正确操作测力计,准确测量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 3. 能根据提供的指标完成工具的测试和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 与同伴合作探究时,互相协作,关系融洽。 2.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塑料槽、木板搭建斜面,并进行模拟测试活动。 难点:在模拟测试过程中发现斜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槽(也可以买 PVC 线槽自制)、石块(有大有小)、水、盛水的瓶子、
12、 水槽、测力计、装小石块用的袋子、抹布。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斜面测试记录表 2 份。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 出示教科书第 43 页图片,学生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竹筒起到了什么作用? 揭示概念:像这样倾斜放置的竹筒我们可以称它为“斜面”,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 追问:你还见过哪些斜面?它们有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观察和讨论,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揭示概念,为探究做好铺垫。学 生对斜面作用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也是最容易出现争论的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本课的探 究活动。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活动一 搭建斜面滑道进行模拟测试搭建斜面滑道进行
13、模拟测试 1. 出示教科书第 44 页图片,介绍任务 1 和任务 2 的活动目的和操作方法。 出示材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做法。 谈话:为了评价完成任务,通常我们都会设立一些指标,如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操作的 难度,等等。在将物体由高处 A 沿斜面滑到底处 B 的任务中,我们可以设定哪些指标? 集体交流后,让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行体验。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实验之前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做法, 可以帮助一些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增加操 作启示。评价指标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实验时目的更加明确。 活动二活动二 搭建斜面模拟搬运物体搭建斜面模拟搬运物体 教师介绍任务。 任务 3:将两个物体由低处 B 沿斜面缓
14、缓地拖到高处 A,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任务 4:将两个物体由低处 B 缓缓地直接提升到高处 A,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师提示:保持斜面干净、顺滑,减小阻力。沿斜面拖动时,尽量用力均匀。拖动 的过程中观察测力计的指针通常停留在哪里,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实验,搜集利用斜面搬运和直接搬运物体的相关数据,获取搬运过程 中的直观感受,为科学结论的得出提供证据。 三、研讨三、研讨 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1. 在模拟测试中,不同的方法是否都能完成任务?不同的方法用力情况是否相同? 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记录,围绕记录进行研讨并交流活动过程中的感受,最终在教师 的
15、引领下分析任务活动中的用力情况并得出结论。任务 1 和任务 2,是否需要人为施加力?对 比任务 3 和任务 4,哪一种搬运方式更省力? 2. 通过测试,你认为斜面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忆前三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小组讨论后进行回答。 小结:斜面可以帮助我们搬运一些物品,并且具有省力的特点。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研讨环节聚焦用力的大小,通过对比让学生逐渐建立起“斜面可以省力”的科 学认知。 四、拓展四、拓展 教师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图片, 找一找, 斜面在哪里?议一议, 斜面提供了什么便利? 教师出示竹筒运水、沟渠运水图片,提问:同样是运水,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沟渠的建 造需要哪些技术? 小结:竹筒
16、运水简单方便,易操作。沟渠比竹筒更加牢固、耐用,沟渠运的水也比竹筒要 多,效率更高。沟渠的建造需要用到水泥,水泥的发明需要技术。水泥与沙、水按照一定比例 混合后才可以形成混凝土,也需要技术。沟渠的开凿、堆砌都需要工具,工具的发明同样也离 不开技术。所以,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工具的进步。 【板书设计】 斜面斜面 不需要人为施加力 要用力,比直接提升省力。 斜面可以省力 3. 3.不简单的杠杆不简单的杠杆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 3 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这一科学概念。 本单元共 7 课,第 1
17、课点明主题,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梳理学生在生活中对工具 和技术关系的经验积累;第 2、3、4 课引领学生针对具体的某单一简单机械斜面、杠杆、 轮轴进行探究和学习;第 5 课通过对剪刀这一组合工具的探究和应用来强化前几课的学习; 第 6 课通过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技术和发明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 化;第 7 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一个总结和提升。 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基础知识课, 学生将继续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人类对杠杆的 认识和了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阿基米德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并依据此原理研究出了许多发 明, 影响深远。 今天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 选用杠杆作
18、为研究内容, 贴近生活, 容易激发学生研究工具的兴趣。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使用已经有相当的经验积累了,但大多数 学生没有具体研究和探索过杠杆在不同情况、不同组合工具中的作用。 学生在斜面一课中已经做过了关于简单机械的研究,不简单的杠杆一课安排了一 个最原始也最贴近“杠杆”发明和产生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学生大多看到过,但是不一定亲自 动手操作过。这样的安排既减小了难度,也增加了学生在研究杠杆过程中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 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 2. 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
19、探究目标 1. 能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 2. 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 能对杠杆产生探究的兴趣,乐于和同学合作完成模拟测试。 2. 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装置。 3.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并用图式记录撬动大石块时杠杆的装置。 难点:能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装置。 【教学准备】 为学生
20、准备:木板、木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 A 终点 B 的宽纸带(自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撬动大石块撬动大石块 1看图回答问题。 让学生观看图片,提问:图中这个人在干什么?你还看到了什 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 我们把这样使用的一根铁棒称为 “杠杆” , 你知道杠杆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杠杆这一简单机 械,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问题,既可以简单直观地告诉学生杠杆的 出现原因,也可以调查学生对杠杆的概念和基本作用的认知情况,为探索做铺垫。 二、讨论:生活中的杠杆装置,画杠杆简图二、讨论:生活中的杠杆装置,画杠杆简图
21、1.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有杠杆装置的工具, 举 例说明。 2. 找出杠杆装置的共同点, 并观察杠杆装置 的特点,画出杠杆的简单示意图。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杠杆装置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 密,更加清晰地掌握杠杆装置的基本结构,能自己找到杠杆装置的特点,成功画出杠杆装置的 示意图,为接下来探索活动的记录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三、探索: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三、探索: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 任务一:任务一:用小石块撬动大石块用小石块撬动大石块 1. 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将一块大石块从 A 处撬到 B 处。自行画一张 A 到 B 测量图,以便测 量搬运距离,参照教科书第
22、 47 页图片。 2. 任务活动至少进行 34 次。 第 1 次先让学 生尝试把大石块从 A 处撬到 B 处。因为大多数学 生都是第 1 次做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先“玩”,积累经验之后,后几次则是侧重观察每一次移 动的距离,并做好记录。 教师提示:石块较重,小心不要砸到手。 任务二:填写杠杆模拟测试记录表任务二:填写杠杆模拟测试记录表 准确画出每一次撬动大石块时的杠杆装置。完成活动手册第 8 页课堂活动记录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教科书中提供的探究活动,在完成活动的同时,记录活动 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真实操作,探究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和装置情况。通过 探究,学生可
23、以发现更多关于杠杆的秘密。 四、研讨:四、研讨:我们的发现我们的发现 展示学生的杠杆装置绘图,给出例图和各部分的名称。 看图,思考、分析和总结,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模拟测试中,我们是否成功地将重物撬动到指定的地点?杠杆在撬动过程中有什么作 用? 2. 测试过程中,你做过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标出例图和各部分的名称, 是为了方便学生在接下来研讨的过程中描述自己杠 杆装置的情况。帮助学生梳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启发学生在研讨过程中去思考更多关 于杠杆作用的发现。 五、拓展:五、拓展:生活中的杠杆生活中的杠杆 1. 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中杠杆的作用。 2. 说一
24、说,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杠杆?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将简单的课堂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学生在学习了杠杆的作用以后,能够分 析生活中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杠杆,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这样学生在生活实际情况中可以更 加灵活地使用杠杆这一简单机械。 【板书设计】 不简单的不简单的杠杆杠杆 4. 4.改变运输的车轮改变运输的车轮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 4 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 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 生活中的
25、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 前几课,学生已经研究了斜面和杠杆,本课继续聚焦到一种简单机械轮轴。通过模拟 测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轮轴的作用,建构对轮轴的认知。观察、分析教科书中不同轮子的 插图,可以感受到工具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学生分析】 1 1. .改变支点的位置,可以改变改变支点的位置,可以改变杠杠 杆杆的省力情况。的省力情况。 2 2. .支点越高,撬动的距离越远。支点越高,撬动的距离越远。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 “工具和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通过探究了解 了杠杆、斜面这些简单机械的作用。轮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学生对 这些物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新教 六年级 科学 上册 第三 单元 教案
文档标签
-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教案
-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教案
-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能量教案
-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2斜面教案
-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 第三单元宇宙 单元教案2022年春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 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
-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课件
- 六年级科学上册
- 六年级青岛版科学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94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