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5说明文(二)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5说明文(二)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5说明文(二)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1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说明文(二)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说明文(二)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 (一)考点分析(一)考点分析 段落互换和句段归位考查知识点:段落互换和句段归位考查知识点:首先是概括能力,能概括所给材料或者要互换的段落;其次是说明 顺序,能根据说明顺序进行判断应该放在哪个位置或者不能互换的原因;然后是把握说明文的结构照应, 比如总分式中首段中所写说明对象的几个特征会与下文一一对应,照应上要关注段尾句与段首句与材料的 照应,或者与要互换段落的照应;最后考查的是综合能力,材料要与说明对象特征保持一致,还需要一定 的表达能力。 (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
2、顺序) 1.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 空间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 南北中等。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由表及里、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等) 时间顺序: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逻辑顺序: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逻辑顺序的 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 括具体、整体局部等。 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段落结构,概括段意。还要关注每段总起、归纳句,段内、段落间的过渡句,能 体现说明顺序的重要词语
3、。 2.2.掌握答题格式:掌握答题格式: 找准关键词及事物的内在联系。 例如空间顺序较多使用方位词; 时间顺序较多用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 逻辑顺序则关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 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 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文结构(三)说明文结构 1.1.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递进)等。 (结构包括段落)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4、 (1 1)总分式:)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 ,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 又常按并列 方式安排。 (注意总起的段落与后面段落一一对应的关系) (2 2)并列式:)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3 3)层进式:)层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2.2.把握结构的意义把握结构的意义 开头作用有: (1)引出说明对象、说明的内容; (2)提出说明的问题; (3)照应题目。 中间作用有:承上启下 结尾作用有: (1)总结全文或前文; (2)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效果上:激发阅读兴趣。 (通过讲故事、神话
5、传说,引用古诗文、谜语,使文章富有诗意,增强文学 趣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意】 :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四)材料回归答题技巧(四)材料回归答题技巧 该类题目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考察学生对这类题型答题思路。因此一定要将这 些答题技巧熟记于心,才能自如运用。 1、判断放置位置。 2、概括所给材料主要内容(说明方法+内容+作用+特征) 材料内容与某处(段)内容、结构上的关系,如果是放在两段之间,材料内容与某两段之间内容、结 构上的关系,联系 A 段最后一句,B 段首句。(个别题目会跨段照
6、应) 3、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答题方式:材料(概括材料主要内容)放在第 A 段之后或 A 段 B 段之间(需要概括 A 或 B 段的主要内 容),本段写了与 A 段 B 段内容、结构上的关系。A 段与材料(与 B 段)采用由到的顺序介 绍事物,所以放在某处最恰当。 (五)段落(同一段内词句)互换答题技巧(五)段落(同一段内词句)互换答题技巧 1.1.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 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7、(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2.2.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概括删掉段或者调换段落的内容,有说明方法的指出。 (3)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关注结构和照应。总分关系中,分部与前文总部分相照应。还要考虑要删除或者要互换的段落 与上段句尾或下段句首的照应关系。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删掉),这一段(几段)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原文采用由 到的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事物发展的规律)接着表明调换(删掉)后会怎样
8、 (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不符合原文意思) ,结构上与前后文有什么关系。 例题解析例题解析 塑料污染席卷海洋塑料污染席卷海洋 曾几何时,用于灌装软饮料的玻璃瓶逐渐被塑料瓶所取代。与前者相比,塑料瓶不仅方便轻巧,易 于加工制造,生产成本低廉;而且更容易塑形涂彩,打扮得漂漂亮亮。由于具备这些优点,在大众软饮料 消费市场上,塑料瓶包装迅速挤占了玻璃瓶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做到了一统天下。 据某机构透露,仅某家跨国软饮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就超过 1100 亿只。这是一个怎样的数量 呢?打个比方,如果将这些塑料瓶连起来,可以在地球和月亮间往返 37 次。 不过,在现实中,这些一次性塑料瓶不是上了天,而是
9、下了海。 据有关方面的数据统计,如今,每分钟就有一卡车的塑料瓶进入海洋。自然,被倒入海洋中的塑料 垃圾的数量,只会超过这个统计数据。由于塑料是一种难以降解的物质,因此,海洋污染问题已经变得日 趋严重。 事实上,塑料瓶等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块塑料缠绕大的海洋动物,如鲸鱼和海 龟等,小块塑料则被误认为是食物,在海洋动物食用后令它们中毒或无法消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 每年有数十万海洋生物因海洋塑料而死亡。 塑料正在进入海洋食物链的每个层级,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上。最新的研究发现,在牡蛎、贻贝和 鱼类中,均检出了微塑料。科学家研究显示,塑料还无法有效被食物链吸收,不管其在何处被消化,
10、都会 将毒素带到我们餐盘中。 令人遗憾的是,在关于塑料瓶生产和使用的调查中,没有一家被调查公司承诺减少他们生产的一次 性塑料瓶的数量。相反,他们大都致力于所谓“轻量化”研发使塑料瓶更薄,以降低成本。但是, “轻 量化”的努力远远不能弥补塑料生产总量的巨大增长所带来的危害。要阻止海洋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减少 一次性塑料特别是一次性塑料瓶的生产数量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研究显示,如果对塑料造成的海洋污染情况置之不理的话,其影响不只是对于海洋渔业、旅游业等 等。科学家预测,到 2050 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总量将超过鱼类总量。届时,人类面临的,不仅是自己 的食物种类、环境质量问题,而且还有我们能不能继续
11、生存的问题。 因此,减少塑料瓶对环境尤其是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从自身做起,减少 _之外,我们还要提倡_。 1.第段“塑料瓶基本上做到了一统天下”的具体原因是 _ _ _。 (2 分) 2.根据本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将跨国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竖着连起来,这个长度是地球距离月球的 37 倍。 B.每分钟近一卡车的塑料瓶被倒入海里,那么每分钟被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更多。 C.塑料是一种不能被降解的物质。 D.没有一家公司承诺减少其产量。 3.第段指出, “海洋污染问题已经变得日趋严重” 。从下文看, “日趋严重”的具体表现为: (1)_ (2)_(
12、每空不超过 15 个字) (4 分) 4.4.请简述第段画线句中, “不仅请简述第段画线句中, “不仅.而且而且. . ”前后的内容不能换序的理由。 (”前后的内容不能换序的理由。 (4 4 分)分) _ _ _ _ 5.本文围绕“塑料污染席卷海洋” ,介绍了其、现状、,并在文末引发大家思考:除了从自 身做起,减少_之外,我们还要提倡 _。 (6 分) 【答案】【答案】 1 (2 分)塑料瓶具有方便轻巧、易于制造、成本低廉、易于打扮等优点 2 (3 分)B 3 (4 分,每空 2 分)每年数以万计海洋生物死亡 微塑料中的毒素被带到我们的餐桌 4 (4 分) 食物种类、环境质量关乎的是一个人生活
13、品质问题,即过得好不好; 继续生存则关 乎的是人类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作者用不仅而且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表明后者的问题更加 严重。 (前后内容分析 2 分+前后两者关系 1 分+结论 1 分) 5 (6 分)缘由 危害 使用塑料瓶等塑料制品 使用可以降解的塑料制品(或者可以重复利用的材 料、研发替代品等) (前两空各 1 分,后两空各 2 分) 【解析】【解析】 1. 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 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塑料瓶不仅方便轻巧,易于加工制 造,生产成本低廉;而且更容易塑形涂彩,打扮得漂漂亮亮
14、可以提炼出塑料瓶一统天下的原因。 2.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 项有误,原文中是如果将这些塑料瓶连起来,可以在地球 和月亮间往返 37 次 ,没有体现是竖着连起来 ,同时是往返 37 次 ,而不是地球和月亮间距离的 37 倍;C 项有误, 塑料是一种难以降解的物质 ,并不是不能被降解;D 项有误,应为没有一家被调查公 司承诺减少他们生产的一次性塑料瓶的数量 。故选 B。 3.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
15、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 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 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 根据 每年有数十万海洋生物因海洋塑料而死亡 塑料正在进入海洋食物链的每个层级,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上即可作答。 4.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不仅而且是一组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 语, 而且后面的部分是作者所强调的重要内容。 能不能继续生存显然比食物种类、环境质量更 加关键,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5. 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需要在掌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作答。由于
16、具备这些优点, 在大众软饮料消费市场上,塑料瓶包装迅速挤占了玻璃瓶的市场份额交代了塑料污染席卷海洋的原 因; 然后从海洋生物死亡和毒素回到餐桌等方面阐述其危害; 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既要减少塑料瓶的使用, 还要研制替代品。 练习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 13 31 17 7 题(题(1818 分)分) 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 茫茫大海,碧波荡漾,海洋是地球水资源的故乡,但海水会让口渴者望而却步,因 为它含有大量且种类丰富的盐,尝起来又苦又涩又咸。 _?科学家做过估算,海洋中所有盐类的总重量达到 5 亿亿吨。人类厨房中的必 备品氯化钠 (食盐的主要
17、成分) , 是海水诸多盐类中最主要的一种。 氯化钠在海水中的平均含量有 3.5% 左右,如果把全世界海水中的氯化钠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有 120 多米厚。除了氯化钠,海洋中还含有碳 酸镁、氯化钙以及其他各种金属元素的盐类,它们的平均含量只有氯化钠的三分之一,但提取出来平铺在 陆地上也有 40 米厚。所以,海洋是名副其实的“大盐库”。 其实,原始地球的海水源自于冰质彗星,水质还是挺“纯”的,它的味道应该像矿泉水一样可口。 那么,海洋中的盐是哪儿来的呢?科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基本已达成共识。 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运动和循环,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海水蒸发到空气中,这些水蒸气升上天空,溶解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
18、微酸的雨滴落到陆地的每一个角落。“酸雨”将溶解的矿物质和金属离子(包括 氯离子和钠离子)带进江河中,最后汇入大海。就这样,蒸发掉的水分绕了一圈,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 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上的盐分。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雨水每年会将大约 2.25 亿吨盐注入海洋,而海洋盐分的 90%是由“雨水循环”贡献的。 “雨水循环”并不是海洋盐分唯一的来源,海底火山和深海热泉也在默默“付出”。在海底地壳的 裂口处会出现火山和热液喷口海水沿裂隙向下渗流,受岩浆热源的加热,形成了喷发的热泉。当新鲜 的熔岩从海底的火山中涌出时,热的岩石与咸海水发生反应,会溶解其中的一些矿物质,热液喷口则会直 接
19、将含盐的热液灌注到海水中。数十亿年的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分越积越多,海水也就越来 越咸了。 既然海水中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盐分还将源源不绝地进入海洋。那么,海水会不会没有限度 地“咸”下去?科学家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低含盐量的奇妙方法,使海水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首先,化学反应对降低含盐量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随着雨水将盐分注入海洋,海水中可溶 性物质的浓度会越来越高。当盐分的浓度达到饱和后,过饱和的盐分将会析出、结晶或者相互结合成不溶 解的化合物,然后沉入海底,变成岩石。另一方面,海底熔岩会与溶解的盐离子发生反应,将它们从水中 移除,海底某些粘土和含氢矿物就是通过海底盐类发
20、生的热化学反应形成的。 “还盐归地”也是降低海水含盐量的方法。当台风季节降临时,狂风巨浪会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 解的盐分也随海水上岸,散布在沿海陆地。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后,有些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与 海洋隔断成为内陆。这部分的海水逐渐被蒸发掉,留下大量的盐类物质。另外,河流中的淡水、融化的冰 川等为海洋提供了稳定的淡水,也有助于降低海洋的盐度。 如今,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注入海洋的淡水越来越多。所以,相比较于海水变咸,“海 水是否会变淡?”反而成了科学家们更关注的问题。 13结合上下文,在第段横线处填上一个疑问句:_?(2 分) 14. 阅读第-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6 分)
21、海洋是名副其实的“大盐库” 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 海洋有降低含盐量的奇妙方法 “还盐归地”能降低海水的含盐量 所以, 15. 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3 分)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3 分) A海洋中碳酸镁、氯化钙的平均含量是氯化钠的三分之一。 B海水中氯化钠的平均含量有 3.5%左右。 C “酸雨”可以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海底粘土和含氢矿物都是通过海底盐类发生的热化学反应形成的。 17第段和第段能否调换顺序?请简要说明理由。 (4 分) _ _ _ _ _ _ 【答案】【答案】 13. 大海中的盐有多少呢(2 分) 14 (1)海洋中盐的来源
22、(2 分) (2)化学反应能降低海洋的含盐量(1 分) (3)河流中的淡水、融化的冰川等为海洋提供的淡水有助于降低海洋的盐度(1 分) (4)海水不会无限度地咸下去(或:海水的含盐量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2 分) 15列数字(1 分) (1 分)准确地说明了雨水循环是海洋盐分的主要来源。 (2 分) 16B(3 分) 17不能。第段和第段都在说明海洋盐分的来源,第段首句是承上启下句,该句的内容决定了 两段内容的先后顺序;另外,第段说明的是雨水循环是海洋盐分的主要来源,两段是按由 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4 分) (二二)阅读下文,完成第)阅读下文,完成第 13131717 题(题(181
23、8 分)分) 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 王欣 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常不无担忧地问: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它会不会像黑 客帝国中的矩阵一样,成为人类的统治者? 人工智能(简称 AI)的传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真正崭露头角则是在 20 世纪。1956 年的达特茅斯 会议上,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们提出了 AI 这个概念,试图模拟和拓展人类的智能并应用于生产与生活 的各个领域。1959 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1962 年,第一台搬运机器人诞生;1965 年,第一台具有 声光“感觉”的机器人诞生;1966 年,第一台聊天机器人诞生机器人成了人工智能的代表。其实工厂 里
24、的智能机器、家庭中的智能家电、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等都是人工智能的杰作。 AI 真的具有智能吗?毫无疑问,计算机可以进行计算,它的所有智能都建立在计算这种功能之上。 以 AlphaGo 战胜人类的围棋高手为例, AlphaGo 存贮了很多棋谱的信息, 可以计算出每一步棋输赢的概率, 知道最有可能获胜的下一步棋。它没有创造出前人没有过的下法,也没有战胜对手的主观愿望,可是它的 每一步棋都是高手的真传,这样的优势积累起来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 人工智能据说也可以写诗,只要给它足够数量的文字资料作为语料库,再通过编程让它从语料库里 选择一些文字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组合,就变成了一首诗。乍一看,这
25、些诗像模像样、读起来朗朗上口, 但是细细推敲就觉得不伦不类 ,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工智能的诗作流传,可 见在创造性的领域,人工智能想追上人类还遥遥无期。 为了让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计算机科学家不断向脑科学取经。如果把大脑的信息处理比喻成一个 黑箱,有信号的输入,有信号的输出,输入和输出之间是神经网络的信号传递。计算机矩阵破解了这个黑 箱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用矩阵中的点来模拟神经元的发放频率,用矩阵中的线(公式)来模拟神经元 的整合规律。 计算机矩阵看似庞大复杂, 其实远比人类大脑简单和单调。 计算机矩阵通过一次一次地拟合, 确实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模仿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上海市 中考 语文 冲刺 考点 梳理 强化 训练 05 说明文 材料 位置 段落 互换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9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