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16作文(一)审题立意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16作文(一)审题立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16作文(一)审题立意(2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作文(一)审题、立意作文(一)审题、立意 (一)上海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一)上海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等 第 综合 计分 中心与材料 (25 分) 语言 (25 分) 思路与结构 (10 分) 评分细则 A 60 | 53 分 切合题意,中 心突出,选材适当, 有新意,感情真挚, 内容充实 语言流畅、 简洁、得体,有 一定的表现力 思路通畅, 层次清晰, 结构完整, 详略得当 A 等基准分 56 分, 基本符合三项条件得基 准分; 三项中有一项富有 特色,其他两项到 B,可 评为 A。 分项得分 2522 分 2522 分 109 分 B 52 | 43 分 符合题意,中 心明确,选材恰当,
2、感情真实,内容较 充实 语言通顺, 简洁,用语规范 思路连贯, 层次较清楚, 结构完整, 能注意详略 B 等基准分 47 分, 基本符合三项条件得基 准分; 中心与材料或语言 有一项较好的,酌情加 分;其中一项有欠缺的, 酌情减分。 分项得分 2118 分 2118 分 87 分 C 42 | 33 分 基 本 符 合 题 意,中心基本明确, 选材基本恰当,内 容不够充实 语 言 基 本 通顺,用语基本 规范 思 路 基 本 清 楚,层次基本清楚, 结构完整但不够合 理,详略安排不够 恰当 C 等基准分 36 分, 基本符合三项条件得基 准分;其中两项较好的, 酌情加分;有欠缺的,酌 情减分。
3、 分项得分 1714 分 1714 分 65 分 1.1.材料与主旨: (占材料与主旨: (占 2525 分)分) 选材上,成长类、亲情类、校园类、社会类等作文四大类,均可用。 但最好的类型是精神成长类,突出自己预想的波折性,通过预想与实际的强烈反差,来表现某种 精神品质的突破和感悟。 亲情类则可以在“以情感人”上,突出某种情感的前后对比,表现某种情感拨动了我们脆弱的心 弦。 在中考前准备的材料,在用的时候,至少改动五成左右。最好能够用上微型小说的写作方法来改动。 尤其可以用上“欧亨利式”的结尾方法。在出乎意料之外的叙事后,得到更深层次的心灵感悟。 2.2.语言运用(文采) : (占语言运用(
4、文采) : (占 2525 分)分) 语言的表达是上海中考作文的考核重点,占到 25 分,二分天下有其一。依然是要用考纲中的五 种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 16 年的中考作文题,最有表现力的是心理描写,其次是动作描写。因为没想到,在心理描写上要 有一段细致入微的描写;真没想到,要突出“真”这个关键字,这时更要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突出没 想到的程度与情形。 3.3.思路与结构: (占思路与结构: (占 1010 分)分) 结构上,一定要有设计感,这个作文题最好的结构是前后强烈对比,通过落差来表现主题。最好 有一波三折,能够设计一些笔底波澜。这些方法可以结合学
5、过的课文和阅读的材料,尤其是微型小说。只 要用到这些方法中的一个,就会很有特色。很轻松能获得 9 分及以上的分数。 总之,只要有积累材料,只要有一定深度的主旨,只要有鲜活的语言,只要有设计感的结构,获得 54 分左右高分的概率会很高。这些要求看上去很高,但只要认真修改作文,一遍一遍地改,一篇一篇地套历 年中考作文真题,这些要求很容易达到。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 1.1.重点分析“题眼” 。重点分析“题眼” 。 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 。 题眼:就是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 明重点或表现感情色彩的词语。 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
6、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 语、 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 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 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如 偶 然的发现 、 温暖的时刻中的修饰词“偶然”和“温暖”就是应深入挖掘的字眼。再如一次不寻常的 考试中的“不寻常”和最舒心的时候中的“舒心”亦是应浓墨重彩的内容。 如:普陀区:味道。 这类词语文题我们可以采取补充法,什么的味道?成长的路上,我们品尝过人生百味,妈妈的一碗热 汤,同学递来的一方手帕,花儿的芬芳,浩瀚书海的馨香等等。 (1)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沟通”、“生日”等。 (2)词组型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动词
7、是“题眼”。如“难忘的一件事”的“题 眼”是“难忘”,“骄傲的妈妈”的“题眼”是“骄傲”,“这件事教育了我”的“题眼”是“教育”, “我喜欢那句格言”的“题眼”是“喜欢”,“回忆我的同桌”的“题眼”是“回忆”。 案例我参与我快乐按照题眼分析:案例我参与我快乐按照题眼分析: 题眼(1)参与 我参加体验过的一种具体活动或者一次具体事件。 题眼(2)快乐 一定是有所收获,幸福的情感,或明白道理,有长进。 1.参与什么对象交代清楚 按照分解要素: 2.带来怎样的快乐过程叙写生动 3.为什么快乐内涵提炼明确 练习练习. .我终于懂得了我终于懂得了 题眼(1)_ 懂得 懂得什么,由不懂到懂,懂得什么的揭晓
8、就是中心懂得了学习方法,人生道理,有价值的有长 进的东西。 题眼(2)_ 终于 需要写清楚过程,懂得的过程就是记叙的主体,要突出什么,根据懂得的内容而定。 1._ _ 存在什么困惑交代原因 按照分解要素: 2._ _ 懂得的过程叙写事件经过 3._ _ 懂得的是什么提炼中心立意 2.2.审准范围审准范围 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 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有些作文题目有多个词组成,各词之间有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审题时要注意时 间关系,空间关系,有些什么意义的词限定了它的范围,只有审准了题目的范围,才能做到些准确,不滥 写,不漏写。 因此,
9、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 ,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 暑假;内容:记事;数量数量:二三事。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 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学期里 ,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 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 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 围。 “ 家乡变了” ,应有一个时间对比。 “我生活在温暖的班集体” ,所写的空间就限于“集体”生活, 而不是个体的生活。如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
10、不止一次,说明尝试了很多次。如 2010 中考黑板上 的记忆 ,只能是写与黑板有关的。 3.3.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 “最” “也” “还” “再” “更” “其实” “原来”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 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 这 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 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 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 ”“意识到不是这样 ”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 就会偏题。 (如这里也有乐趣也表明也表明需要用心才能感受到) 4.4.要
11、完全理解比喻意义。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 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在你熟悉的生 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 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如心中那一抹绿色 ,绿色除了表示颜色还表示生机、活力、惬意等 例如,肩膀: _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 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 ,写一曲亲情的颂歌。如果“肩膀”虚指,
12、 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依靠;承担责任( “身肩重任”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团结协 作( “并肩作战” ) ;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 肩膀上” ) 。 再如,我想握住你的手 : _ 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 “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 如“父亲” “同桌” “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虚指时, “你” 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 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
13、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 “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例: 学海拾贝 :_ (1)揭示题目中“贝”的比喻义象征着知识或获得的经验与能力 (2)注意文题中“海”和“贝”的内在关系 (3)文题重点是“拾” ,要弄清三个问题: 谁拾到了贝?我 拾到了哪些贝?如耐心、信心、智慧、坚韧等等 怎样拾到贝的?自己的探索或他人的引导 “拾”是一个过程,要写出“如何拾贝”这样一个过程。 5.5.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 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我拥有,我快乐 , “拥有” 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 “快
14、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 ,不见“快乐” ,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 则只见“快乐” ,少见“拥有” ,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6.6.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如下雨天,真好 ,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 而题目中的“真好” ,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 的情景” ,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 撑, “真好”
15、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7.7.审清题目中的人称审清题目中的人称 如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我”原则上规定了必须是写本人。为你而歌,“你”限制了表 述对象应为第二人称。如我们是初升的太阳(2004 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目中的“我们”限制了对 象应是群体,而非个体。 8.8.品味题目中的形容词品味题目中的形容词(如充满活力的岁月 有家真好 )(如充满活力的岁月 有家真好 ) 9.9.理解富有内涵的动词理解富有内涵的动词(如在学海中游泳有困难,有沉浮,也有欢畅)(如在学海中游泳有困难,有沉浮,也有欢畅) 例: “在尝试中成长”例: “在尝试中成长” 分析:分析: (1
16、1)中心的暗示:)中心的暗示: “成长”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中心。 “成长”一词理解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文章中 心是否偏离。即精神、能力、智慧等的积极地变化; (2 2)选材的暗示:)选材的暗示: “尝试”是突破口,什么尝试?什么叫尝试?回到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了写作的材 料是可以很广泛的:精神上,某个方面的第一次感悟;生活里,某一个事件的第一次经历、第一次尝试; 学习上,第一次的突破可以说,选材上是特别广泛的。 (3 3)基本内容的暗示:)基本内容的暗示:尝试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提升了什么能力,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谁在尝试?这些在文题中都有暗示。必须是自己的、积极地尝试,内容上要求必须是积
17、极向上的。 (4 4)重点的暗示:)重点的暗示: “在尝试中”规定了写作的重点应该是尝试,事件应当具体, “成长”是一个变化 的过程,不是顿悟,强调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自己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写出变化,所以, “尝 试”和“变化”应该是这次作文的重点。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事件的每个发展阶段中应该有“成长” 体现其中。 练习: 因你而精彩练习: 因你而精彩 试着从四个暗示的角度分析,看写作的重点在哪里。 中心的暗示: _ 选材的暗示: _ _ _ 基本内容的暗示: _ _ _ 重点的暗示: _ _ _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中心的暗示:对“你”的赞颂; (2)选材的暗示: “你”是突
18、破口,古今中外、人事物情、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只要能给我们带 来精彩的均可入围; (3)基本内容的暗示:你是谁或什么,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感 悟。 (4)重点的暗示: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这才是文章中写作的 重点,这一点写好了,文章也就成功了。 (三)常见审题误区(三)常见审题误区 1.1.以偏概全,不注意限制要求以偏概全,不注意限制要求 即不知道题目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就仓促下笔,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的限 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 作文,只有达样才
19、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 示例: 其实,这不难 学生审题: 失误:考生只写出来一件事不难,就没有反映出题目中的要求; 点拨: 相似审题: 原来是这样 、 这里也是课堂 、 这也是一种美丽 、 终于找到了答案等等。 参考: “其实”言下之意是我一直以为很难,在实践之后,才恍然领悟其实,这不难。认为 不难的内容一定要交代。又比如: “原来路在这里” , “原来”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好像是自己一直 在寻找、在迷茫,但是路其实是在脚下,或许早就已经找到了,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心境。 审清题目中的副词,又比如: “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 , “
20、投入地爱一次”等, “总”这一副 词表明,我寻找到这一把属于自己钥匙是曲折的,是有一个反复寻找的过程的。行文中就要将这种寻找的 曲折性写出来。 2.2.不解题旨,东拉西扯不解题旨,东拉西扯 命题作文, 一般文字简洁, 没有什么提示, 审题失误率也最高。 容易出现对文题理解流子肤浅的毛病。 有些题目的命题意图,并不在外表,而在深层或题外,考生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寻觅题外之意,倾听弦外 之音。 示例: 在这里起步 学生审题: 失误:不理解题干的“起步”的意义 点拨: 相似审题: 另一种温度 、 那一刻,我的心中春暖花开等等。 参考:首先,题眼是“起步” 。 “起步”在字典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字面意思
21、“开始走” ,一层是比 喻义“比喻事情开始进行” 。我们在作文中理解题目的时候要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比喻意义,这样作文 才会立意深刻。这里取“比喻事情开始进行”的意思。 学生可根据自己准备的素材(成长类、亲情类、校园类) ,把作文写成自己最擅长写的 类别。成 长类、亲情类、校园类三大类素材都是可以用套用上的。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建议用成长类素材。 其次, “在这里”限制了“起步”的地点,在行文中需要交代清楚。可以是“实”的“这里” ,比如“家里” , “学校里”等,也可以是“虚”的“这里” ,想象的、回忆的、梦中的场景等都可以。 立意: 成长类:成长过程中遇到了某个困难或者挫折,因为某人的话或者
22、某件事或者某个景或者某个想 象的画面,帮助自己克服了困难,战胜了挫折,最终解决了问题,而明白了“在这里起步” 。 亲情类:我不理解父爱/母爱,因为某人的话或者某件事或者某个景或者某个想象的画面,让我明白 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父子情/母子情“在这里起步” 。 校园类:校园类的素材可以围绕师生情、同学情、学习等写与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从而 突出师生情、同学情“在这里起步” 。 其他类:可以上升到保护环境、保护文化,这样立意更高,但写作难度也加大。 作文立意作文立意 作文立意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追求新颖、高远、深刻。 临场作文如何深刻立意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一)以
23、小见大,见微知著 所谓“以小见大” ,即由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由一片枯叶显现出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 豹” 。作文,不一定非要去写那些重大的事件,有时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微妙 的表情、一声轻轻的问候,都能从中发现深刻的内涵,进射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片段一:片段一: 有一次,我看见一只蚂蚁正奋力攀爬一段矮墙,或许是墙面过于光滑的原因,它每爬到接近一半就滑 了下来,后来渐渐摸索着越爬越高,可总也达不到顶点,看得不耐烦了,我就转身去观察其他的蚂蚁。过 了一段时间后,正欲起身离开,却惊异地发现,那只蚂蚁正伏在墙头悠闲地梳理自己的触须。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
24、”的含义。于是,多年来我始终没有被困难所击垮,而是坚 定目标永不言弃。 (选自生 活给我智慧) 点拨:点拨: 蚂蚁攀爬矮墙的事例虽然微小, 但反映了一个人生哲理: “坚持不懈方能成功” 。 文段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使得立意深远。 (二)由表及里,开掘意蕴(二)由表及里,开掘意蕴 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客观事物的表象要深远得多,这需要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写文章, 由现象触及本质,并层层深入挖掘到深刻的本质,都依赖于作者犀利的眼光、敏锐的思维。 片段二:片段二: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附近的一个游泳池游泳。当时我已经在游泳班学了一段时间,可如果让我一 个人游的话,我却不怎么敢游了,所以我一
25、步不落地紧跟着爸爸。爸爸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严肃地说: “爸爸不保护你了,你自己从这头游到那头。 ”我刚想向爸爸“讨价还价” ,爸爸大声地对我说: “妞妞, 快点儿游!”我不情愿地游了起来,可没游多远就不由自主地用手去抓池边的栏杆。没想到爸爸马上野蛮 地扒开我的手,还像狮子般地吼: “中途不许靠岸!”我委屈地大哭起来。游泳池里很多人都把目光转向了 我,可是我惊天动地的哭喊声并没有打动爸爸。万般无奈下,我颤颤巍巍地独自游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 二十米。 虽然老爸很“野蛮” ,但是我知道:他很爱我,我正在他“野蛮”的爱中变得坚强、成熟! (选自我的“野蛮”老爸) 点拨:点拨:文段中的爸爸是“野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上海市 中考 语文 冲刺 考点 梳理 强化 训练 16 作文 审题 立意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9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