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南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南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南平市 2022 届高三上学期 10 月联考 语文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庸”一词, 出自 论语 雍也 。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
2、乎!民鲜久矣。 ”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中庸的具体含义是什 么?朱熹解释,“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 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按照 当代学者庞朴的解释就是,有人认为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中庸之道则认为事物一分为三,在 左右两个端点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端点,因此中庸之道主张人们要“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中庸之道, 作为中国人立身行事的方法论, 已渗透到中国的社 会文化心理之中。这在我们建设国家政治制度和改革路径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 一是善于在现实中的两
3、个端点之间寻找中端点。20 世纪曾经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 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两个端点, 而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探索, 决定在苏联 模式和西方模式之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如说,苏联是一党制,西方是多党制, 我们则是居于两者之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试图借鉴两者的优点, 同时避免两者的缺点。 二是善于在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两个端点之间,寻找一个过渡端点来解决阶段性问题。 比如,我们搞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早就想搞市场经济了,但是我们的办法是先保留计划经 济,然后发展乡镇企业,在体制外再发展出一个市场经济的体制。又如价格双轨制,一方面 保留计划经济的产品价格
4、体制,另一方面发展市场产品价格。这就是不要一步到位,而是善 于找中间的过渡作为桥梁,达到下一个目标。 三是善于在起点和目标之间分步到位, 设置过渡性中间目标。 就像高速公路上总是要有 加油站一样,我们的发展总需要搞一个过渡再往前走。例如,邓小平同志在 20 世纪 80 年代 初提出,要在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为此,他提出了“三步走”的 发展战略。这个“三步走”战略使得我国的发展循序渐进,防止了“大跃进”错误的重现, 也防止了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停滞不前问题的发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比较平稳, 我觉得一个成功之处, 就是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发挥了作用。 它使得我们既反左也反右
5、,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这种中庸之道是不搞极端,量变和质变 相结合,阶段革命论和不断革命论相结合的辩证法之道。 (摘编自郝铁川改革智慧与中庸之道) 材料二: 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 “中”当然不是简单数理意义上的“中间”, 更不是“调 和”或“折中”。它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事情。“中”的标准并不固定,更不拘泥,它随着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中庸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此时“中”,换个时间未必“中”;此地 “中”,换个场合未必“中”。有人以“秤”来比喻和诠释“中”的内涵。秤的结构并不复 杂,一个杆,一个权。量东西时,秤砣不能固定在某个地方,而应该随物之轻重来回移动, 这才是“中”,才能“中”。 (摘
6、编自杨朝明中庸之道并非“和稀泥没原则”) 材料三: 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既是儒家的思维方式, 也是儒家学说区别于 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根本依据。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是 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表述,即走道路中间。不然,不是极端冒进,就是不思进取。孔子回答别 人的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把利弊得失都说清楚,全面地看问题。孔子说:“君子和 而不同。 ”与人和气相处, 但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墨家主张舍己为人, 法家宣扬人人为已, 儒家主张既为自己也为别人。 孟子离娄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
7、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荀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无论是把君与臣比喻成腹心与手足的关系,还是把君与民比 喻为舟与水的关系,都是强调双方相互依存、相互理解。这是从两个相反立场看问题,不是 为一方献计献策。在中国思想史上,为强势阶层摇旗呐喊的是法家,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的 是墨家,儒家居中。 仲弓请教为政之道, 孔子答“举贤才”。 贤才就是德才兼备之人。 孟子说: “不信仁贤, 则国空虚。”荀子则主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儒家对政府官员的要求,既与墨家偏 重于道德不同,也与法家仅仅强调能力不同,而是二者兼顾。 对社会成员的管理, 儒家主张教
8、罚并用。 儒家重视教育与学习, 论语开篇是学而 , 荀子开篇是劝学和修身 ,都把培养社会化的人作为政治的核心任务之一。儒家 也重视法律, 荀子把法律比作水尺,指出人们涉水而行需要看水尺,人们的社会活动则 需要看法律。儒家既强调教育,也重视刑罚,但以前者为先导。这既与墨家偏重于仿效楷模 不同,也与法家单纯强调法律有异。 由上可见,儒家凡事站在相反的立场看问题,平衡双方的利益。这是儒家的思维方式和 处事逻辑, 是贯穿于儒家全部学说的一条看不见的脉络。 中庸之道是儒学的灵魂。 不明乎此, 就事论事,看到的儒家学说只能是一堆碎片。 (摘编自张荣明中庸之道是儒学的哲学基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9、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是中庸之道在建设国家政治制度和改革路径方 面的体现。 B.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我们既反左也反右,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能 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 C.孟子把君与臣比喻成腹心与手足的关系, 这是从两个相反立场看问题, 是站在中间强调双 方相互依存。 D.中庸之道是贯穿儒家全部学说的一条脉络。 只有从中庸之道的角度, 才能准确理解儒家学 说的言论生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把事物一分为二是不对的, 应该是一分为三, 因为在左右两个端点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端点。 B.中国共产党领
10、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苏联一党制和西方多党制两个端点之间 探索出来的。 C.“中行”就是走中间道路, 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表述; 全面看问题也是中庸之道的另外一 种表述。 D.儒家既强调教育,也重视刑罚,但以后者为先导,说明中庸之道的“中”不是数理意义上 的“中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中庸思想的一项是(3 分) A.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4.为什么说中庸之道并非“和稀泥、没原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11、析。(4 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包子 高军 雪还在不停地下着,远远近近连成白茫茫的一片,路已经很难踩准确了,李大爷的身子 这边一歪那边一歪地向前走着。山越来越高,树木也多了一些,树枝、树叶被白雪覆盖着, 挨着地面的部分还呈现着原来的颜色, 这让一片白色的世界多了些色彩和层次感, 看起来会 感到舒服一些。“悠儿悠儿”山中的风更大了,树上的雪向下落着,空中飘舞的雪 花向他的头上脸上横扫过来,有的落进脖子里,往衣服里钻。他向左手哈一口气,把右手里 的包袱倒一下手,再将已经有些麻木的右手放在
12、嘴前哈一口热气。 昨天晚上,他和老伴儿盘算了大半天,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不知前些天住在他们家的 那几个革命同志此时在北大山里怎么样, 最后二人决定, 今天一早给同志们送包子去。 这不, 一大早李大爷就冒着风雪进山了。 说是包子,其实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水饺。它是指下到开水里煮熟的水饺, 而不是用蒸笼蒸出来的大包子。那时候,这里蒸的大包子是地瓜粉的,也不叫大包子,而是 叫烫面。日伪军最近一直在不斷地扫荡,就算是有什么好东西也早被他们搜刮干净了。部队 机关都转移到北大山里,部队在外线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李大爷和老伴儿合计了大 半个晚上,最后扫扫缸底,才汇集起一点黑荞麦面。 一大早,先
13、起来举行“发纸马”,这是沂蒙山区新年第一天最重要的节日活动,表示对 天地神衹和列祖列宗的感恩,期盼新的一年生活美满。举行完这一节俗仪式之后,赶紧倒上 热水,就着咸菜疙瘩艰难地吞吃了两个野菜饼。家中没有一点儿肉,村里有做豆腐的,年前 他们赊了一块,剁了一些白菜搅成馅。开始包荞麦面包子的时候,李大娘还强作笑颜地说: “素馅好,让同志们吃了,一年中素素净净的。”李大爷没接话,只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包子从开水锅里捞出来后, 简单摊晾一下, 就赶紧装在一个黑瓦盆里, 上面盖上小盖子, 用干净的包袱把四个角系起来,李大爷提起包袱就冒着风雪往山里走去。 地上的雪越来越厚,李大爷步子也越迈越小,拔出这条腿尽
14、力往前甩,可是后面还陷在 雪中的另一条腿却很难拔出来再跟上去,这样步子就怎么也迈不大了。他心里急,大过年的 怎么也得让同志们吃上热乎乎的包子啊。李大爷的喘气声越来越急促,身上冒出一层汗,脸 和手已不是刚出来时那么冷了。 走在山中,随着簌簌的落雪声,树上偶尔也会有一坨积雪“扑腾”一下掉下来,这些声 音让四周显得更加寂静。 李大爷直奔牛角洞,平时拾柴火放牛羊多次去过那里,李大爷很熟悉这个洞的位置。同 志们住在家里的时候, 几次听到那位小巧的女同志玉华说起这个洞, 说那是一个藏人的理想 之地,不仅山下的情况能一目了然,而且也便于自身掩护和转移。越往上,山坡越陡峭,有 些地方需要踩着石头才能过去,可石
15、头上的雪被脚一踩就会变得既硬又光滑,一不小心,整 个人就可能会滑下去, 好在李大爷有丰富的经验。 快要到洞口时, 他踩的一块石头滑动起来, 在就要倒地的一刹那间,他把包袱尽量举在额前,护住了手中包袱以及里面的瓦盆,身体快 速滑了下去,好在后面一块大石头挡住了他。停了下来,他的脸被树枝拉了几道口子,左肘 火辣辣地疼,也不知哪个伤口向外渗出血点,疼得他嘴里“吸溜吸溜”的,可是看到包袱和 瓦盆没有事儿,脸上就露出了笑容。 “谁?”洞中发现来人又往前走,拉动着枪栓喝问。李大爷已经听出了是谁,就大声喊 着:“刘主任,是我啊,我来给同志们送包子!” 同志们认出了是李大爷,纷纷跑出山洞将他拉进洞里。有为他扑
16、打身上落雪的,也有要 为他涂抹包扎伤口的。他使劲挣脱着说:“别别别,你们赶紧吃包子,要不就凉透了。”同 志们说:“李大爷,你过来一起吃吧。”他使劲摆手说:“不不不,大过年的,俺在家里吃 过了,吃了两大碗呢。” 大家围在一起,敞开包袱,用从树上折下的树枝当筷子,夹着盆中的包子,放到嘴中一 咬,“咯嘣”一声,原来,包子已经冻住了,哪里还有一丝热乎气。“都怪俺,都怪俺,走 得太慢”李大爷看到这种情况,不断地自责着。 玉华走过来,笑呵呵地说:“李大爷,这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饺子包子了!”同志 们听了,附和着说:“是啊,是啊。”不一会儿,包子就被全部消灭光了。 后来,这些同志分散到四方,一旦碰面谈起在沂蒙
17、山的工作和战斗,都会说起李大爷的 荞麦面包子。 回来看望老房东的时候, 开口总是说: “永远忘不了您那年春节送的那顿包子, 那包子真好吃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老伴的催促下, “李大爷就冒着风雪进山了”, 他决定在除夕之夜给山上的同志们送包 子去。 B.“最后扫扫缸底”既揭示了日伪军扫荡造成了百姓生活艰难, 也体现了李大爷伟大的一面。 C.李大爷听李大娘的话后重重叹气,叹气中既有对李大娘说法的不认同,也有内心的愧疚。 D.同志们都附和玉华所说“这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饺子包子了”, 这完全是他们当时饿 到了极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18、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运用动作、 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段, 对李大爷快要到洞口时倒地的一刹那间的情景进行 了细致的刻画。 B.小说多处运用了插叙,如日伪军扫荡、牛角洞藏人便利、同志们离开沂蒙山分散到四方等 情节,丰富了小说内容,不可缺少。 C.小说的选材典型而集中,线索十分明确,主要是围绕“包子”叙写包包子、送包子、吃包 子及后来的忆包子等一系列事件。 D.小说对沂蒙山区过年时“发纸马”节俗仪式的叙述, 使文章富有较为浓郁的地方风俗特色 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8.文中开头对风雪的描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4 分) 9.小说中的“包子”分明冻住了并不好吃,但为什么结尾说“那包子真好吃啊”?请
19、结合文 本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临蓄人主父偃上书。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 必危。昔秦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 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 得其 民不可调而守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 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 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
20、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及至高皇 帝定天下, 略地于边, 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御史成进谏曰: 不可。 夫匈奴之性, 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 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 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 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夫匈奴难 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 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 姓之所疾苦也。”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又使 尉屠睢将楼船之士以攻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
21、用之地,进而不得 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 下大畔, 灭世绝祀, 穷兵之祸也。 故周失之弱, 秦失之强, 不变之患也。 今徇南夷, 朝夜郎, 降羌、僰,略葳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 也。”书奏,天子召见,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 。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 /重不及事/ B.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
22、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 /重不及事/ C.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 /重不及事/ D.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 /重不及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匈奴,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封狼居胥”这一典故就与匈奴有关。 B.陛下,本义是宫殿的台阶下,后演变为帝王的谦称。 C.和亲,文中指两个政权之间为巩固友好关系而结成儿女亲家。 D.郎中,官名,汉代专指帝王侍从官,其职责主要为护卫、陪从、建议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
23、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临菑人主父偃、御史成进、严安都上书劝阻汉武帝暂时不要征伐匈奴,后来汉武帝任命他 们都做了郎中。 B.主父偃认为秦始皇派蒙恬率军攻打匈奴并没有取得成功, 并不是因为兵力不足, 装备不齐, 而是因为客观形势不允许。 C.汉高帝也曾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攻打匈奴, 结果发生平城被围的事件, 然后就只得派刘敬前 往缔结和亲的盟约。 D.严安认为当时朝廷降服羌人和僰人, 深入匈奴内地焚烧了龙城等做法, 对国家来说并不是 长久的计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4 分) (2)书奏,天子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南平市 高三 学期 10 联考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谜底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9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