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3 3 章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第 110 小题每小题 2 分,第 1120 小题每小题 3 分, 共 50 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 山东青岛二中高二期中)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苔 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 解,减少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即苔草的“化学防御” 。下图为某 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苔草属于生产者
2、,其种群增长受其自身密度制约 B.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 C.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 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解析 苔草是植物属于生产者, 其种群增长受光照、 温度和自身密度等因素制约, A 正确;据题干可知,样地一中苔草的化学防御水平最高,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 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B 正确;据题图样地三中旅鼠种群密度较高可预测,样地 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提高,C 错误;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利 于调节种间关系,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态,D 正确。 答案 C 2.(2019 贵州高二期末)某淡水生态系统中,
3、某种鱼的成年个体生活在水体底层, 取食多种底栖动物, 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 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底层的成年鱼全部个体构成一个种群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D.该成年鱼及其幼体水中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种群包括同一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既有成年个体, 也有幼年个体, A 错误;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 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 同,B 正确;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之间存在竞争
4、关系,C 错误;该种成年鱼 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 分布范围,D 错误。 答案 B 3.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将保持恒定不变 B.群落是指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C.“S”形增长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都不同 D.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A 错误;群落是 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所用种群的集合体,B 错误;“S”形增长曲线 中,不同时间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 错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
5、动的渠道, 故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有重要 作用,D 正确。 答案 D 4.(2019 福建仙游一中高三月考)图中 a、b、c 表示生物学有关内容,其中不符合 图示关系的是( ) A.若该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则 a、b、 c、d、e 分别表示感受器、神经中枢、 效应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B.若该图表示兴奋在突触的传递,则 a 为突触前膜,b 为突触间隙,c 为突触后 膜 C.若该图表示捕食食物链,则 a 为生产者,b 为消费者,c 为分解者 D.若该图表示血糖的神经调节途径,则 a 表示下丘脑,d、b、e、c 分别表示有关 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靶器官或靶细
6、胞 解析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神 经冲动的传导途径: 感受器a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e效应器c, A 正确;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为:突触前膜 a 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 b,作 用于突触后膜 c,B 正确;捕食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只能是生产者,之后各营养 级只能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C 错误;血糖平衡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 节, 其神经调节途径是: 血糖浓度升高或降低, 刺激下丘脑中相关区域产生兴奋, 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故
7、a 表示下丘脑,d、b、e、c 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靶器官或靶细胞,D 正确。 答案 C 5.(2019 安徽高二月考)科研人员发现物种甲和物种乙在某一地区共同生活了上 百万年,其中物种甲和物种乙是捕食关系且物种甲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物种乙。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甲的存在和进化会影响物种乙的生存和进化 B.物种甲和物种乙的进化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没有关联 C.若物种乙是植物,则物种甲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 D.即使物种甲因某种外因灭绝,物种乙也不会快速灭绝 解析 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活了上百万年,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 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而在自然选择过程中
8、,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因 此物种甲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乙的进化,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 化有关,A 正确、B 错误;物种甲捕食物种乙,但物种乙并非物种甲的唯一食物 来源,因此,若物种乙是植物,则物种甲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C 正确;就物种 乙而言,天敌的灭绝,会导致物种乙的数量先增加再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 正 确。 答案 B 6.(2019 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二期末)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通体绿色的海蛤蝓,这种奇 怪的生物竟然一半是动物,一半是植物,这也是已知唯一能够产生植物叶绿素的 动物。 科学家认为,这种神秘的海洋动物可能是通过进食藻类“窃取”到这一能 力的。由于具有动植物双重
9、基因,它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海蛤蝓属于生产者 B.构成海蛤蝓的细胞为真核细胞 C.这种海蛤蝓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 D.海蛤蝓的细胞与绿藻的细胞结构不同 解析 据题干信息“唯一能够产生植物叶绿素的动物”, 可判断该动物能吸收光 能,为生产者,但不能判别海蛤蝓是否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A 正确,C 错误;根据“海蛤蝓,这种奇怪的生物竟然一半是动物,一半是植物,”而动植 物细胞都是真核细胞,可判断构成海蛤蝓的细胞为真核细胞,B 正确;据题干信 息“唯一能够产生植物叶绿素的动物”,而绿藻是植物,故海蛤蝓的细胞与绿藻 的细胞结构不同,D 正确。 答案 C 7.(2
10、019 天津高二期末)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分别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结构 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 C 8.(2019 湖南高一期末)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包括( ) A.食物链、食物网 B.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 D 9.(2018 北京高二期末)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以多种植物为食。下图 表示一段时间内
11、放牧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禁止放牧后,一定时期内某植物的种群数量呈 S 形增长 B.适度放牧会使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保持相对稳定 C.食草动物将食物中的能量全部转化为自身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D.分解者减少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禁止放牧后,虽然没有食草动物的啃食,但植物之间的竞争也会使草原上 某植物种群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呈“S”形增长,A 正确;适度放牧会使储存在植 物体内的能量较多,为食草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使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保持 相对稳定,B 正确;食草动物只能将食物中的部分能量转化为自身的能量用于生 命活动,食物中的部分能量会以粪便的
12、形式排出体外,C 错误;分解者能将有机 物分解为无机物,加速物质循环的过程,所以分解者减少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 正确。 答案 C 10.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 是( ) A.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 B.种群个体的体积大 C.种群的营养级比种群的营养级高 D.种群的数量随种群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解析 由题图分析可知,种群先到达波峰为被捕食者,种群后到达波峰为捕 食者,A 错误;种群为捕食者,但种群的个体数在同时期内比种群被捕者 个体数多,故种群个体的体积应较小,B 错误;被捕食者的营养级低于捕 食者,C 错误;种群被捕食者的
13、数量减少,导致种群捕食者由于缺乏食物其 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即种群的数量随种群的数量减少而减少,D 正确。 答案 D 11.(2019 北京高二月考)常绿直立灌木夹竹桃可产生名为夹竹苷的剧毒物质,孕 妇及幼儿接触会使人昏睡、智力低下,但其花、叶可吸引夹竹桃天蛾前来产卵, 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 ) A.夹竹桃天蛾幼虫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B.借助夹竹苷可引诱雌性夹竹桃天蛾前来并杀死,属于生物防治 C.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调节种间关系 D.进化过程中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变异 解析 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说明其可以抵御夹竹苷及
14、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A 正确;利用夹竹苷诱杀雌性夹竹桃天蛾控制夹竹桃天蛾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 交配,降低其种群密度,属生物防治,B 正确;从题干中不能推断夹竹苷可以吸 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C 错误;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在生存斗 争中发生了协同进化,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 正确。 答案 C 12.(2019 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高三月考)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下列关于 土壤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只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因而其是自养生物 C.秸秆中的化学能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不会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D.土
15、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其不属于生产者 解析 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固氮作用等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 A 错误; 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 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 为异养生物,B 错误;秸秆中的化学能不能被农作物再吸收利用,C 正确;土壤 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是生产者,D 错误。 答案 C 13.(2019 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 叙述,正确的是( ) A.水体富营养化时出现“水华”现象,说明物质循环的平衡被破坏 B.流经所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 10%20%会被下一营
16、养级捕食 D.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解析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水华的现象的原因是蓝细菌吸收氮、磷等矿质元素,迅 速繁殖的结果,说明物质循环的平衡被破坏,A 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 源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等,如硝化细菌利用氧化氨释放 出来的能量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B 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 10%20% 会被下一营养级同化,C 错误;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 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D 错误。 答案 A 14.(2019 江西南昌二中高二期末)某同学画出 3 幅表示生态
17、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 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3 幅图中生产者都是 A B.图 1 中 C 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图 2 中 A、B、D、E 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D.若使图 1、图 2、图 3 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 CO2 解析 图 1 中 A 为生产者,图 2 中 A 为生产者,图 3 中 E 为生产者,A 错误; 图 1 中 C 为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 正确;图 2 中 A 为生产者,B、D 为消费者,E 为分解者,A、B、D、E 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碳 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C 正确;若使图 1、图
18、2、图 3 完整表示碳循环, 大气二氧化碳库的来源还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 CO2,D 正确。 答案 A 15.(2019 广西高二期末)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 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都不同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解析 害虫与拟水狼蛛构成捕食关系,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A 正确;防治稻田害虫,可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但 不能提高能量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生态系统 及其 稳定性 单元 检测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96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