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 9 月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8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有人说到“经” ,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 ,而提起“中国经典” ,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 “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 ,也知道要“儒家治世,
2、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 资治通鉴 ,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 ,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
3、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 ,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
4、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带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祈“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 “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
5、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 ,有删改)1.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 “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B.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 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
6、的一项是(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
7、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B.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C.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从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答案】1. B 2. D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8、下列关于中国经典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关于“中国经典”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错误,文章第一段说“有人说到经 ,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 中国经典 ,就转换成 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 原文是“有人说” ,选项以偏概全。故选 B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9、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 项, “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 ,由此可知应是“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 项, “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中未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项, “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错误,选项以
10、偏概全,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并非全部。故选 D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 “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
11、义所在”表述错误。文章第三段只是说“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 C 项, “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错误,该说法过于绝对。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 ,但并不是一定就能了解。D 项, “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从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错误, “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的”是“旧经典” 。 “继续发挥作用” “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故选 B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
12、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
13、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 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
14、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字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英 雄佛刘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
15、,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是我,都是幸福的。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
16、想等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
17、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
18、进我的梦中,让我流一梦的泪水。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破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叙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
19、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叔敏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权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B. 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
20、物,如对“叔叔”这一人物的塑造,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写,也有他人的评价。C. 修砌院墙时, “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 ,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爸爸”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D. “叔叔”舍身救人, “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可贵精神。5. 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人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 B 5. 便于叙事,可借“奶奶”之口讲述“叔叔”生前的情况。制造悬念,激发读者探寻“英雄”的阅读兴趣。深化主题, “奶奶”面对不幸,坚韧而有大爱,也是英雄。【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21、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 项, “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 这一人物的塑造,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写 ”错误,从小说中来看, “叔叔”没有出场,是通过“乡下奶奶”的讲述让“我”认识了“叔叔” ,如“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 ,可见对叔叔的描写都是侧面描写。故选 B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
22、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标题意蕴,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通过题干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向,如本题“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人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考生要从两个层面理解: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 ,这样写和“英雄”的标题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分析中要紧扣“乡下奶奶”作为小说人物的重要作用,谈其与“英雄”的标题之间的关联。要分析人物的作用,先要对人物在小说中的身份定位,要有全面的认知, “乡下奶奶”作为文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在文中有三重身份:作为讲述人的身份,从叙事的层面,便于交代叔叔生前的情况,让我们对英雄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作为烘托“叔叔”这一
23、形象的次要人物, “乡下的奶奶”质朴、善良、坚韧、有大爱的性格从侧面烘托了叔叔的形象,揭示了叔叔成为英雄的原因;同时“乡下的奶奶”又是小说着力表现的一个主要人物,面对不幸,她坚强、隐忍,有大爱,也是小说要着力刻画的英雄。借此,我们可以以“乡下奶奶”为切入点,发掘出“英雄”作为标题的多重意蕴,但发掘标题的意蕴,探索标题的内涵,还要立足作者和读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对读者有何作用,主要是形成一种反差,小说以“英雄”为题,却花了大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 ,这就引发读者的思考。【点睛】解答标题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
24、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二、古代诗文阅读(42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个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林俊,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石家庄市 9月 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