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2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2 届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届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人口 第一节 人口的分布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本章要点】 1.1. 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 当今世界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对早期的 人口分布影响较为明显,但人类可以通过适度改造自然来提高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社会经济因素是 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在后工业化时
2、代,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更多的人口向消费地、交通运输枢 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地区集聚。 .世界人口分布基本特点 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疏。 .主要规律 不同角度 主要分布特点 从纬度看 近 90%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 从海陆位置看 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 200 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从地形看 近 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从大洲看 亚非拉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85% 从国家看 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日本等 10 多个国家人口超过 1 亿 2.2.一般而言,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地区,人口较为稠密。一般而言,气候适
3、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地区,人口较为稠密。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 .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 .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 .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3.3.自然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可能因为人文条件的不同,人口数量也会存在显著差异。自然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可能因为人文条件的不同,人口数量也会存在显著差异。 自然地理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影响因素 内容 气候 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地形 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热带雨林的平原地区因气候湿热,人口较少) 水源 一般而言,
4、沿河、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干早地区中的绿洲人口集中 土壤 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吸引人口的不断集聚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因素 影响 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历史因素 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认识人口迁移的类型,说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5、及其 影响。 【本章要点】 1.人口迁移 .相关概念 人口迁移: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因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影响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年轻人的迁出致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 减轻迁出地的资源环境压力; 给迁入地带来就业压力; 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可能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 有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影响迁入地的社会治理。 2.2. 人口迁移的动
6、力由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构成。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构成。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 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 3.3.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37N 以南)” 迁移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
7、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热带雨林的 迁移农业 水源 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楼兰古城 的消失 矿产资源 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4.4.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 人口的迁移。人口的迁移。 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经济发展 是主要的、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
8、改变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口迁移,如墨西哥 大量移民流向美国 交通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 移高潮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以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如大量北 京周边地区的人口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涌入北京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 用,如农村老年人口随子女迁移,与子女共同生活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政策 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相当重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人口迁 移 政治变 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
9、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 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起人口迁移,如“一战” 、 “二战” 、当代局部 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5.补充: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和迁人地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 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 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 理难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 人才外流: 劳动力减少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10、。 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 成。 6.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及影响 1.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19 世纪以 前 旧大陆新大陆 已开发地区未开发 地区 欧洲美洲 非洲美洲 中、日、印度等国一东南亚、 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次 世界大 战后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 家定居移民(减少)转 向外籍工人(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 西 欧等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西 亚)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 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2. 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
11、者及其行政力量的 束缚; 农业经济脆弱; 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多 大批迁移 向边疆,边疆向内地,北 方向南方,向经济中心等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到 改革开放前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 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地 区 改革开放以 后 山区迁往平原, 农村迁往城镇, 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 动力;农村大量劳动 力获得解放 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 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容量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并说出二者之 间的区别。 2.运用世界、国家或
12、地区等图文资料,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因地 制宜采取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利用资料,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本章要点】 1.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 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一个地区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及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较大。资源是制约
1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 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因素 相关性 具体表现 资源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资源越贫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地区对外开放正相关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地区外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程度 越大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 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区域资源环境
14、承载力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2.2.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 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含义 考虑的基础 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人口与生态系统相协调,与一定的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相适应 意义 体现的是人口生物学意义上的 “生 存” ,是一个警戒值 体现了人口“可持续发展”层面上的意义 .谋求人口合理
15、容量的措施 就整个世界来说: 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就各国、各地区来说: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 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章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
16、协调发展的意义。 【本章要点】 1 1、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 务设施分布。务设施分布。 .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特点。在不同的人类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各异,人类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不同造成了人口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从而造成了 人口容量的巨大变化,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
17、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的相对稳定, 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人口容量又是相对确定的 2.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及功能区类型 .城镇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 所示: 判断三大功能区的方法 3.3.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18、。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功能区 居住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 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 特征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 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 区背向发展 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 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 干线分布 位置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 市中心、 交通干线两侧、 街 角路口 市区外缘、 交通干线两侧 城市外缘, 环境 优美,与高坡、 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 工业区附
19、 近, 环境相对较 差,与低地、工 业区相联系 .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 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城镇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如下图所 示: .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 该土地付租能力图力求表达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地租 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地租水 平线 付租能力 功能区 区位选择原因 字母 名称 商业 直线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 率最大, 距离城镇中心的远
20、近对商 业区的影响最大 OA 商业区 (地租最高) 靠近城镇中心,可以接近最 大的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 高 住宅 直线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 率较小, 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对住 宅区的影响较小 AB 住宅区 (地租中等) 靠近城镇中心,既利于工人 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 直线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 率最小, 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对工 业区的影响最小 BC 工业区 (地租最低) 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地 租成本比较高,远离城镇中 心可降低成本 总之,该图判读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判断地租水平与城镇中心距离的关系。 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变化趋势。 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最优区位。
21、.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 .城镇发展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城镇发展后期: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外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 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4.4.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具有改善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传承历史和文化等重要意义。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具有改善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传承历史和文化等重要意义。 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 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
22、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 利。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 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5.5. 补充:理解工业区布局的三个原则补充:理解工业区布局的三个原则 从环境综合效益角度考虑 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大的工厂企业(如电子装配厂、农具制造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 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厂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 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厂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用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 从风向角度考虑 图示图示 布局原则布局原则 当地有一个主导风向,应布局在下风向 当地为季风区,应布局在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区 最
23、佳位置是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从河流角度考虑: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如印刷厂、化肥厂、农药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 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 第二节 城镇化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2.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3.运用实例或资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结合实例,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本章要点】 1.1.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概念 乡村人口向城镇地
24、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的内涵和标志 .内涵 .标志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人口推拉力 2.2.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区域的发展相互促进。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区域的发展相互促进。 城镇化的意义: 意义 表现 促进区域经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 济增长 力 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 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 住环境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 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社 会和谐
25、 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城乡居民人均 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3.3.世界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紧密相关,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世界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紧密相关,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 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但目前发展速度快。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但目前发展速度快。 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城镇化特点 发达国家(逆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郊区城镇化) 起步 早(英国最早,自工业革命开始) 晚(二战之后) 水平 高(70以上) 低(30-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地理 人教版 2019 必修 第二 册全册 知识点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9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