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氨和铵盐 学案(含答案)
《5.2.2氨和铵盐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2.2氨和铵盐 学案(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2 2 课时课时 氨和铵盐氨和铵盐 学业要求 核心素养建构 1.能列举、描述、辨识氨气、铵盐的重要物 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 2.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 3.利用铵盐的性质设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能够利用 NH 4的性质设计 NH 4的检验。 知识梳理 一、氨气 1.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沸点 无色 刺激性气味 小于空气 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 下,体积比约为 1700) 较低,易液化 2.化学性质 3.氨水的性质 (1)成分 氨水是混合物存在 三分子:NH3 H2O、NH3、H2O 三离子:NH 4、OH 、H (2)性质 微自测 1.下列关于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2、 ) A.氨水显碱性,是因为氨水是一种弱碱 B.氨水和液氨成分相同 C.氨水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 NH3(除水外) D.1 mol L 1 的氨水指在 1 L 溶液中含 NH3、 NH3 H2O、 NH 4物质的量之和为 1 mol 解析 溶于水的氨气大部分与水反应生成 NH3 H2O,所以除水外,物质的量浓 度最大的粒子是 NH3 H2O;NH3H2O 是一种弱碱,在水中发生部分电离使溶液 呈碱性;氨水中共含有六种粒子,分别是 H2O、NH3、NH3 H2O、NH 4、OH 和 少量的 H ,是一种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 答案 D 二、铵盐 1.铵盐 铵根离子(NH 4)和酸根阴离子组
3、成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 铵盐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3.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NH4Cl 受热分解:NH4Cl= NH3HCl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口重新凝结成白色固体。 NH4HCO3受热分解:NH4HCO3= NH3H2OCO2 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口有无色液体凝结。 (2)与碱反应 NH4Cl 溶液与 NaOH 溶液共热的化学方程式: NH4ClNaOH= NaClNH3H2O。 4.NH 4的检验 (1)原理:NH 4OH = NH3H2O (2)操作流程: 铵盐(NH 4) 强碱 无色气体(NH3) 湿润红色 石蕊试纸 试纸变蓝 微自测 2.能鉴别 Na2
4、SO4、NH4NO3、KCl、(NH4)2SO4四种溶液(可以加热)的一种试剂是 ( ) A.BaCl2溶液 B.Ba(NO3)2溶液 C.Ba(OH)2溶液 D.AgNO3溶液 解析 Ba(OH)2溶液和 Na2SO4溶液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Ba(OH)2溶液和 NH4NO3溶液混合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a(OH)2溶液和 KCl 溶液混合无明显 现象;Ba(OH)2溶液和(NH4)2SO4溶液混合既有白色沉淀生成,又产生刺激性气 味的气体。 答案 C 三、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微自测 3.实验室可用下列几组试剂制取少量 NH3: 固体 Ca(OH)2和 NH4Cl; 浓氨水和固体 CaO;
5、浓氨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上述三组试剂制取少量 NH3,需要加热的是_(填序号),第组试剂 中产生 NH3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 (2)下面的制取装置图中,方法应选用装置_(填“A”或“B”,下同),方法 应选用装置_。 (3)在制取后,如果要干燥氨气,应选用的干燥剂是_。 A.浓硫酸 B.固体氢氧化钠 C.五氧化二磷 D.碱石灰 E.固体 CaO F.无水 CaCl2 (4)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氨气的方法是_ _。 (5)为防止环境污染,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 NH3的是 _(填序号)。 解析 (1)需要加热,组反应为 2NH4ClCa(OH)2= CaCl2
6、2NH3 2H2O。 组反应为 NH3 H2OCaO=Ca(OH)2NH3,由于 CaOH2O=Ca(OH)2 既消耗水,又放出热量,Ca(OH)2电离出 OH ,增大了 c(OH),减少了 NH 3的 溶解, 因此不必加热, 即放出 NH3。 组反应为 NH3 H2O= NH3H2O。 (2)A 装置适用于固体与固体加热制气体,B 装置适用于液体与固体(或液体)不加热制 气体。(3)NH3只能用碱性干燥剂,可以用 B、D、E 干燥。(4)检验 NH3一般用湿 润的红色石蕊试纸。(5)装置没有出气导管,装置易引起倒吸。 答案 (1) NH3 H2OCaO =Ca(OH)2NH3 (2)A B
7、(3)BDE (4)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说明 NH3已集满(或其他 合理答案) (5) 探究一 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与操作 从物质性质探析喷泉实验 探究素材 1.实验原理 装置中气体极易溶于水(或某液体,或与水、与液体易反应),使装置内压强降低 形成较大的压强差,在压强差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2.常见装置 3.喷泉实验应注意的问题:(1)装置的气密性良好;(2)烧瓶要干燥;(3)烧瓶内充 满气体。 4.常见能形成喷泉的物质组合 气体 HCl NH3 CO2、Cl2、H2S、SO2 NO2O2 吸收剂 水或NaOH 溶液 水或盐酸 NaOH 溶液 水 探
8、究题目 1.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胶头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CO2(浓 NaOH 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 含酚酞)/红色喷泉 C.SO2(浓 NaOH 溶液)/红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 气体与液体易发生反应或易溶即可形成喷泉。 CO2通入 NaOH 溶液中反应, 无色喷泉;NH3通入 H2O(酚酞)中,易溶显红色,形成红色喷泉;SO2通入 NaOH 溶液中反应,无色喷泉;HCl 通入 AgNO3溶液中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形成白 色喷泉。 答案 C 从形成喷泉的原理角度探析喷
9、泉形成 原因 探究素材 1.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两种方法 方法 装置 成因 减小内压 容器内气体与水 或其他液体接触 气体溶解或发 生化学反应 容器内压 强减小 外部液体迅速 进入形成喷泉 增大外压 锥形瓶内存在 挥发性液体或 其他液体 液体受热挥发 或发生化学反 应产生气体 锥形瓶内 气压增大 锥形瓶内液体迅速 流入烧瓶形成喷泉 2.引发操作 减小内压装置: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增大外压装置: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烧瓶(或微热烧瓶),使导气管下端有 水柱形成,拿开毛巾,形成喷泉。 探究题目 2.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
10、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 用图 1 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_。该实验的原理是 _。 如 果 只 提 供 如 图2的 装 置 , 请 说 明 引 发 喷 泉 的 方 法 _ _。 (2)利用图 3 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 的是_。 A.Cu 与稀盐酸 B.NaHCO3溶液与 NaOH 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3)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 1、2 是_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 3 是 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人造喷泉及火山 爆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原理相
11、似。 解析 (1)图 1 引发喷泉,只需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即可,图 2 则需先打 开止水夹,再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发现有气泡冒出后,移去热毛巾即可。 (2)能在锥形瓶内反应产生气体,使锥形瓶内压强大于圆底烧瓶内压强方可,故 应选 NH4HCO3和稀盐酸,其他要么不反应,要么反应不生成气体或产生气体很 少。 (3)图 1、2 是上部压强减小导致喷泉,图 3 是下部压强增大导致喷泉,人造喷泉 及火山爆发均与图 3 原理相似。 答案 (1)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打开止水夹,挤压胶 头滴管 NH3溶于少量水中, 使圆底烧瓶内压强减小, 烧杯内的水进入圆底烧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2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98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