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2)文言实词
《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2)文言实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2)文言实词(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知识精讲】文言实词 八年级 语文 统编版语文朗读资源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古音通假。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例如,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一句中,“要”与“邀”同音(yo)通假,由此可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
2、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古今词义变化。古今词义变化。 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 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 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
3、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一、字形推断法。一、字形推断法。以“引”字为例。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引”。孟子 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 二、融会贯通法二、融会贯通法。融会贯通法就是要求我们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种方法是以夯实课内基础知识为前提的。它在复习备考中尤其值得重视。 三、联系法。三、联系法。 1、联系成语。 以“汤”为例,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持汤沃灌”时。想到现在还在使用“汤”作为“热水”之意的成语:“赴汤蹈火”“固若金汤”等成语。伤仲永:“泯然众人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识精讲 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 语文 年级 知识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文档标签
- 知识精讲
- 语文八年级
- 知识精讲7
- 语文五年级 知识精讲7.阅读2文言文阅读
- 语文七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2文言实词
- 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7通假字
- 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2文言实词
- 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9文言文句式
- 语文九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2文言虚词
- 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11文言文阅读
- 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2.词语2成语
- 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8文言文断句
- 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6古今异义词
- 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1文言字音
- 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5词类活用
- 语文八年级 知识精讲7.文言文10文言文翻译
- 中考文言文实词
- 文言文阅读训练文言实词
- 初中文言文实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3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