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点总结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点总结(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式称为天体。 2. 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 天体系统按照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4. 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行星地球 1. 地球是一颗普通普通的行星 1) 运动特征运动特征普通: 同向性:八大行星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
2、轨道在同一个平面; 近圆形:八大行星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2) 结构特征结构特征普通:质量、体积与其他三颗类地行星相似。 2. 地球是一颗特殊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的条件: 1)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正值壮年; 宇宙环境安全,八大行星有各自的公转轨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 质量体积适中,有大气层; 有液态水。 第二节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能量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3、,维持地表温度地表温度; 2) 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动力; 3) 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能量。 3.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 纬度位置:纬度越低,受到的太阳辐射越强;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2) 天气状况:阴雨天气,云层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如四川盆地; 3) 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如青藏高原; 4) 日照长短:夏季白昼长,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如西北地区。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大气层和太阳活动类型: 2. 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 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无线电线电短短
4、波波通信; 2)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磁暴” ,罗盘失灵; 3) 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极光; 4) 可能出现自然灾害自然灾害。 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历史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一般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同一时代的地层里面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简单、越低级的生物。 2. 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发现地球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性,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按照宙、代、纪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编年形成了地质年代表。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年代 生物演化 地表环境演化 矿产资源 动物 植物 显生宙 新生代 哺乳动物哺乳动
5、物兴盛,第四纪出现人类 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兴盛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格局 中生代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兴盛,后期向鸟类发育,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兴盛 联合古陆开始解体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成煤期成煤期 古生代 晚古 有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早期鱼类,中期两栖类,晚期爬行类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盛,出现茂密森林 联合古陆形成联合古陆形成 成煤期成煤期 早古 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 陆地开始出现低等低等植物植物 太阳大气层太阳大气层 太阳活动太阳活动 光球层 黑子 色球层 耀斑和日珥 日冕层 日冕物质抛射 元古宙 前寒武纪 蓝细菌大爆发蓝细菌大爆发,出现真
6、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蓝细菌制造氧气, 氧气含量上升, 这一时期大大气层、 海洋、 陆地慢慢气层、 海洋、 陆地慢慢形成形成 铁、金、镍、 铬等金属矿金属矿藏藏 太古宙 出现了蓝细菌(原核生物) 冥古宙 无生命,只有有机质 地质历史时期两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古生代末期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 第四节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震波: 类型类型 传播速度传播速度 通过的介质通过的介质 共同点共同点 纵波纵波 快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横波 慢 只能通过固体 2. 内部圈层结构: 注意:岩石圈注意:岩石圈=地
7、壳地壳+上地幔顶部上地幔顶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圈层名称圈层名称 物质状态物质状态 特征特征 地壳地壳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固体外壳 厚薄不一厚薄不一, 陆地厚, 海洋薄, 山地厚, 平原薄, 莫霍界面,地面以下莫霍界面,地面以下 33km 地幔地幔 上地幔上地幔 横波可以通过,固态固态 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软流层,岩浆发源地 下地幔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地面以下 2900km 地核地核 外核外核 横波不能通过,熔融熔融状态 外核液态金属物质的流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磁场 内核内核 固体固体金属球
8、 2.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3. 生物圈包含大气圈底部,岩石圈上部和水圈全部大气圈底部,岩石圈上部和水圈全部;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 4.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 对流层: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因此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 ;空气对流运动强烈;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阴晴雨雪等天气现象就发生在对流层。 2. 平
9、流层: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平流层顶部有臭氧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增温) ; 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杂质少能见度好, 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 3. 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先下降后升高;流星现象、极光、人造卫星、火箭都在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电离层,进行无线电短波通信。 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 低层大气低层大气 干洁空气 氧气 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氮气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臭氧 吸收紫外线,保护生命;使大气升温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原料;保温作用 水汽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杂
10、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1. 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 :大气大气吸收长波吸收长波辐射辐射的能力更强的能力更强,对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对短波辐射吸收较少,所以大部分的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过大气层, 来到地面; 2. 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后,也向外放射地面长波辐射,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 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后,也向外放射大气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4. 削弱作用:指太阳辐射中被大气吸收的部分,云层越厚,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多,削弱
11、作用越强,来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地面温度越低;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弱,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来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温度高。 5. 保温作用:地面向外放射的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又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还给地面。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云层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回到地面的热量越多,地面温度越高;天气晴朗,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温度低,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回到地面的热量少,地面温度低。 二、热力环流 1. 热胀冷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 2. A 地受热,近地面空 气 受 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 气 流 失形成低气压,高空空气堆积形成高气
12、压;BC 两地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堆积形成高气压, 高空空气流失形成低气压。 3. 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4. 等压线上凸高压,下凹低压。 5. 近地面气压永远大于高空。比较气压时先比较近地面再比较高空,高压大于低压。等压线上各点气压相同,气压相同。 6. 地面存在温度差 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 空气的水平运动 7. 夏半年是每年春分日到秋风日之间 (阳历 3 月 21 日-阳历 9 月 23 日前后) ,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 来自太平洋,由海洋吹向陆地,温暖湿润,是东南风; 冬半年是每年秋风日到次年春风日之间 (阳历
13、9 月 23 日-次年阳历 3 月 21 日前后) , 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由陆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是西北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垂直于等压线。 2. 高空风向: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最终平行于等压线最终平行于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 近地面风向: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最终斜交于等压线最终斜交于等压线。判断方法: 1) 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2) 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
14、上掌心向上,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的方向就是实际风向; 3) 风向是风的来向。 4. 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的大小。地转偏向力改变风的方向。摩擦力影响风的大小,海洋上摩擦力小,风力强劲。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第三章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第一节 水循环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 水循环的环节:水汽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 水循环的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3. 水循环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通过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 维持
15、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水体; 2. 维系海陆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 塑造地表形态; 4. 缓解高低纬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5.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第二节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温度 1. 海水温度取决于海水的热量收支情况热量收支情况,收入指太阳辐射,支出指水汽蒸发。极地地区海水温度低是因为收入少,太阳辐射少,不是因为支出多,温度低蒸发少。 2. 分布:海水温度赤道高,极地低,随纬度升高而降低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二、海水盐度 1.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蒸发量蒸发量越多,盐度越高;降水量降水量越多,盐度越低;温度温度越高,盐度越高;有河流注入有河流注入,盐度低;暖流流经
16、暖流流经,海水温度升高,盐度升高;海域闭塞与开敞,与周围海域海水交换情况。 2. 分布:副热带地区盐度最高,极地最低,由副热带向赤道和极地递减由副热带向赤道和极地递减。 3. 副热带海区盐度高的原因:降水少,蒸发量大。 三、海水密度 1. 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温度越高,密度越小;盐度越高,密度越大;深度越深,密度越大。 2. 分布:赤道地区密度小,极地密度大,由极地向赤道递减由极地向赤道递减。 3. 海中断崖的形成与海水密度分布有关。 第三节第三节 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性质 一、海浪 1. 两种剧烈形式: 1) 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等地质作用形成的海浪; 2) 风暴潮:在强风作用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地理 湘教版 2019 必修 一册 期末 复习 知识 点点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