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金华市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金华市浙江省金华市 2021-2022 学年高二学年高二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考古发现证实,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
2、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最终以典章、思想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传承。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 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 “大一统”的坚定追求。与此同时,民为邦本的民本
3、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史不绝书。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愈益深厚,“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国人民的抉择。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面对新的时代变革, 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 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积聚的爱国情怀、创
4、造活力被激发出来并发扬光大,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此获得历史性新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近代以后遭遇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而且不断浴火重生。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为何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就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党的十九大上,
5、书记提出要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总结,也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 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创新而彰显。 以元杂剧创作为例
6、,它们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作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元朝之后经过明、清,北京文化中心地位能够保持, 与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具备传播能力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 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
7、新的硕果。诗词曲皆应新音乐而起,戏剧小说曲艺,则迎合了市民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变化。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将成为历史必然。 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是历史责任,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应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 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 为文化传播者利用网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
8、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使民众得到文化滋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石更加稳固。这是衡量创新是否成功的金标准,也是最终目的。 (摘编自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 B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是那一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C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文化繁荣兴盛之时一定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
9、。 D唐诗与明清小说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结果,它们堪称世界文化瑰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的情况,可以查阅秦至宋元时期的史料。 B 明清以后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 中国共产党使古老的中华文化获得新生, 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C由元杂剧的繁荣可以看出,艺术的创新离不开优秀艺术家、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的支持。 D汉族的服饰图案由商周以前的抽象图案到明清时期的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图案,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继承与创新。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
10、大会等电视节目,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影响了大量观众。 B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鼓励开展敖包节、那达慕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其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C贵州省举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利用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D18 世纪下半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信清朝乾隆皇帝,提出改善贸易、增进交流的建议,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予以拒绝。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各题。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私塾先生为村里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甸,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天井中几条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 老学究便踱回去, 继续授课, 未几, 又有了那种感觉, 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
12、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急呼阵阵。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老学究柔声说。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孺子可教也。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
13、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他可担当矣。”众人讶然。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板路朝这边来了。少顷,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
14、童怎么办?乱糟槽一跑, 还不叫乱枪打死?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 对学童们说: “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学童们一听土匪来了,吓得呜呜直哭,但见唐力镇静,也陆续安静下来。 几个扛枪的已进了祠堂。唐力迎上去,见他们东张西望,就索性说:“长官行行好吧,这里只有学生,没值钱东西。”“嗬,还是个私塾嘛。”扛枪的就想往里走。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正在此时,祠外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吵什么!”落音处,又一伙扛枪的拥着一挎驳壳枪头领模样的大汉进来了。 唐力心一横, 想先求求情, 万一不行就豁出命去, 他于是请求头领手
15、下留情, 那头领不待他说完,笑了:“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 “你们就是红军?”唐力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暗暗松了一口气。 “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 “行的,当然行的。”唐力喜出望外。 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大约开了半天会,就生火做饭。那红军长官好歹要唐力和他们吃一顿饭,说:“你是先生,知书达礼,我张猛子是粗人,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 这话唐力很受用。 临走时,红军走下祠堂台阶,又踅回来,重重地说:“我张猛子看你是个好先生,以后有机会,我张猛子保你上省城,做个官怎样?当然喽,我张猛子这条命那时还在才行哇”说完,他大笑远去。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
16、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 十数年后,县里转来省城信函,正是那张猛子,邀唐力去省城发展。其时桑槐坪也是沧海桑田,祠堂里的私塾已被政府兴办的公立小学取代,唐力便是小学唯一的教师。 唐力拿着张猛子的信很是为难:去吧,当时公立小学师资奇缺,他实在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不去吧,不但拂了张猛子的美意,而且也错失了良机。 后来唐力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牧童唐力非常好学,经常偷偷摸摸在私塾外面听课,老学究也发现了这一点。 B老学究收唐力做了关门弟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土匪到来前,
17、唐力不但跑到祠堂给他报信,而后“再去缠一缠”土匪。 C虽然小说对张猛子着墨不多,但是透过他的言行,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威严直爽、爱护百姓、尊重人才、重诺守信的红军指挥官形象。 D唐力接到张猛子的信,很为难,但是他最终谢绝张猛子去省城发展的邀请,继续留在祠堂教书。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私塾先生一语双关,既指先前的老学究,又指后来的唐力。两人虽然时代不同,年龄迥异,但都不失为合格的“先生”。 B“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老学究年龄之大,“蠕动”一词写出了老学究的老迈之态。 C“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既指祠堂干净整洁,也
18、指私塾先生唐力品德高尚,心灵明净。 D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明写唐力,暗写红军,借写唐力的肖像描写,衬托出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8小说中的唐力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19、,不亦远乎? (泰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10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
2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12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
21、理想。 1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 “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 “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22、勇者不惧。 四、古代诗歌阅读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宛陵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 来鹄 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 官满便寻垂钓侣,家贫已用卖琴钱。 浪生湓浦千层雪,云起炉峰一炷烟。 倘见吾乡旧知己,为言憔悴过年年。 注释:宛陵,古县名,治所在今天的安徽宣城;明府,对县令的尊称:江州,今江西九江;来鹄,家贫,工诗,隐居山泽,举进士,屡试不第。湓浦,今龙开河,流经九江,北入长江。炉峰,庐山香炉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与友人都有着高洁的品行,所以在友人任满还乡后结伴到秋水边把酒赏菊。 B颈联用比喻的手法来写江浪汹涌雪白、庐山烟雾笼罩的景象,
23、如幽深的画境。 C尾联由实写转入虚写,以请友人向老乡故旧带话的口吻表露诗人安贫乐道的心迹。 D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生活的困顿愁苦、友人生计难以维系,给人以浑厚沉雄之感。 16请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_,_”。 (2)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 (3)大学之道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 (4)老子四章“_,_”
24、说一个有立身根本,不丢弃对事业的追求的人,就算肉体死去,精神也永远长青不亡。 六、选择题组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_。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_。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 1976 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 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
25、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_,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_,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 B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C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 D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 19下列
26、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B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D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B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
27、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D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七、选择七、选择 简答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的要脆弱, 。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从而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等问题,而频繁玩手机也会使他们视力下降。 中学生自制力比较弱,往往在上课、自习时也会发信息聊天,还有的同学晚上就寝时也在用手机与人长时间聊天、看电子小说、玩游戏等, ,而且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 因为
28、手机发信息简单、隐蔽,所以 。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考纪,败坏了考风,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22请用否定句形式概括上文中学生频繁使用手机的危害,不超过 30 个字。 八、材料作文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 “我不想跟你做朋友” , 学会了无情; 你说 “我不想读书了” , 学会了退缩对, 你可以说 “
29、不” ,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 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D 2D 3D 4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首先指明“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中华文明源远
30、流长的重要基础”,然后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阐发“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状况”,最后指出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 5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当作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在网络时代,利用好各种信息平台,把握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的历史责任;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 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 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31、。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偷换概念,“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错误,原文应是“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B概念表述错误,“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应为“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 C“文化繁荣兴盛之时一定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错,原文为“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原文中没有关于汉族服饰图案的论述,于文无据。并且仅仅从服饰图案的变化也得不出“显示了汉族人民的继承与创
32、新”的结论。 故选 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是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的。 AB 体现的是创新; C.是传承和创新。 D.乾隆的做法是拒绝接受创新,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 6B 7D 8(1)聪明好学,机智勇敢。放牛之余偷听上课,最终学有所成;土匪来了给村人报信后,自己“再去缠一缠”土匪。(2)责任心强,勇于担当。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勤学苦练;自己豁出命去也要保护学生。(3)忠于职守,甘于淡泊。不忍心弃下学生不管,谢绝张猛子去省城发展的邀请。 9第一次是真土匪,洗劫了村子,骂骂咧咧;第二处是被误认为“土匪”的工农红军,秋毫无犯,待人礼貌。两者形成了
33、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突出了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光辉形象,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唐力的形象。两次事件相互照应,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深化了小说主题。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B.“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错误,选项的说法太片面,从文中来看,主要是因为唐力好学,经常偷偷摸摸地听课。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可知,此时老学究就有意收他为徒了。 故选 B。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肖像描写”错误,“疑是梦幻”是心理,“目送”“泪湿”都是神情。 10C 11B 12D 13C 14(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
34、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聪明的人不会感到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子”为“曰”的主语,即“孔子说”的意思,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 “克己”与“复礼”为并列结构,二者是“天下归仁焉”的前提,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BD。 本句意思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故选 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敏:敏捷”错误。句
35、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敏”,勤勉。 故选 B。 1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意思是: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 D对“事君”的理解有误。这里的“事君”与“事父”强调的是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而非阐述“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故选 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理解错误。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故选 C。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质”,质朴;“文”,文采;“野”,粗
36、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2)“知者”,聪明的人;“不惑”,不会感到迷惑;“仁者”,仁德的人;“不惧”,没有畏惧。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学而)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里仁)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雍也)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
37、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泰伯)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颜渊) 孔子说: “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 可以提高观察力, 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阳货) 15D 16隐居田园的恬
38、淡闲适之情;对为官清廉的李明府的钦羡之意;依依惜别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屡试不第的遗憾;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能力。 D.“诗人生活的困顿愁苦,友人生计难以维系”与诗意无据。诗人虽生活不够如意,但也不至于“困顿愁苦”。 “浪生湓浦千层雪,云起炉峰一炷烟”一句,可见诗人喜爱隐居生活。 “家贫已用卖琴钱”是诗人叮嘱友人,若家贫就卖掉琴,并非“友人生计难以维系”,这是对友人为官清廉的赞美。 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写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 “菊花” “晚雁” “离殇”,让人联想陶渊明的隐逸之趣。
39、因此可以归纳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对友人的留恋。 颔联“官满便寻垂钓侣,家贫已用卖琴钱”,从友人的角度出发,劝慰友人,罢任之后可以找人钓钓鱼,没钱了就去卖掉琴啊。可见对友人的关心,反面写出友人做官清廉,诗人表示钦佩。 颈联“浪生湓浦千层雪,云起炉峰一炷烟”借眼前景与想象之景,用“千层雪”“一炷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尾联“倘见吾乡旧知己,为言憔悴过年年”,寄言友人,若你见到咱们以前的知己,就告诉他我还是无官无职,有点憔悴。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 综上分析, 可以归纳以下几方面的思想情感: 对朋友将要离别的依依惜别之情, 为官清廉的钦羡之意;对自己隐居生活的喜爱恬淡闲适
40、之情,还有屡试不第的遗憾之情。 17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庶,壹。 18B 19A 20D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易之论”,内容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和法律条文。结合语境,这里强调的是学术观点的正确性,应该填写“不易之论”。 第二空,“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硕果仅存”,指经过淘汰,留存下来的稀少珍贵的人或物。结合语境,没有淘汰的意思,应该填写“弥足珍贵”。 第三
41、空,“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异军突起”,指新的派别或新力量突然兴起。 结合语境, 这里强调的是研究历史的新方法、 新风格, 应该填写 “独辟蹊径” 。 第四空,“抽丝剥茧”,形容分析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结合语境,强调对疫情分析的条理性和清晰性,应该填写“抽丝剥茧”。 故选 B。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一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和“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之间的逻辑关系,先“出现”再“循着规律,变得成熟”,排除 BC。 二看后半部分是主动句式还是被动句式衔接更紧密,结合后文“这部书”可知,前一句也应该以“书”或“著作”为主语,这样才能与后文“这部书”衔接,排除 D。 故选 A。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个问题是语序不当,“因为”应移到“大概”后面,排除 AB。 第二个问题搭配不当,“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搭配不当,可以改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排除 AC。 第三个问题句式杂糅,“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可以改为“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或改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排除 B。 故选 D。 21他们更容易受手机辐射影响;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有同学用手机来作弊。 22不利于身体健康;不利于学习和休息;不利于严肃考风考纪。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4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