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甲卷地区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期末冲刺模拟新编训练卷(含答案)
《全国甲卷地区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期末冲刺模拟新编训练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甲卷地区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期末冲刺模拟新编训练卷(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全国全国甲卷地区甲卷地区 20222022 年高三毕业班语文期末冲刺模拟新编训练卷年高三毕业班语文期末冲刺模拟新编训练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因受其外国移民的影响,结合自身的饮食习惯,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拥有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饮食观念上,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让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不仅火遍大江南北,更是红遍海外。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的饮食强调的
2、是对“美”的体验和追求。这种“美”来自于食物的“色、香、味、型、器”,从嗅觉、视觉、味觉和触觉等体验来享受食物本身所带来的美好感受。西方的饮食则注重“实用性”,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有利于身体健康。在西方的饮食观念里,吃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与精神享受没有关系。 饮食结构上,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了在食材的选取上,主要以谷物为主,其次是蔬菜,肉类较少。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常看到的是米饭、馒头等主食配以鲜炒时令蔬菜。而西方国家多是游牧民族,在饮食上以肉食为主,配以蔬菜沙拉等生食。中国人和西方人虽然都吃肉类,但是除了中国在饮食上辅以肉类、西方在饮食上以肉类为主的差异外, 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 那
3、就是对动物内脏的态度。 中国人钟爱动物内脏, 无论是猪肝、羊肚,还是牛杂、鸭胗无不让中国人垂涎三尺。西方人很难接受这些食物,他们也吃动物内脏,比如法国的鹅肝,西班牙的血肠等,但跟中国人对于动物内脏的热爱程度相比就相差甚远,这主要是受其宗教信仰或是与对于食物营养价值的追求有关。 烹饪方式上,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烹饪方式达 20 余种,有八大菜系,不同地区同样的食材,经由不同厨师的加工会呈现出不同的味道, 所以中国的烹饪是一门艺术, 他结合了厨师的个人风格, 饱含 “艺术创作者”本身的认识和灵感,西方的烹任方式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厨师在烹任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莱谱中食材的配比、用量进行操作,
4、丝毫不敢懈怠。这样的烹任方式主要是与西方人着重强调饮食要科学和营养搭配要平衡有关系。 饮食器具上,中国人使用的餐具主要有夹莱的筷子、喝汤的汤匙、吃饭的饭碗、盛菜的盘子(深碟)、喝茶的茶杯、喝白酒的酒盅等。西方人就餐时使用的餐具则是盛食物的盘子、切割食物的刀子、取用食物的叉子、进食的汤匙、喝水的水杯、喝红酒的酒杯、喝白酒的酒杯等。筷子和刀叉是中西方饮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餐具,代表了中西方生活方式和饮食观念的不同,是中西方智慧的代表。 在餐桌礼仪上,中国是礼仪之邦,因而在就餐的时候也非常讲究饮食礼仪。中国就餐讲究用圆桌,宾客围桌 而坐是有讲究的,主要遵从长幼有序原则。而西方在餐桌上排座位时则以女士优
5、先为原则。西方就餐用长桌,一般男女主人各坐在长桌的两端, 男主人左右两边分别坐的是第一和第二重要客人的夫人, 女主人的左右两边则坐的是第一和第二重重要的男客人,依次类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不应该出现的失误,能够更好地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摘编自宋秀萍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饮食文化是在特定地域文化影响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B中国的饮食看重食物本身能带给人美好的感官体验,特别强调对“美”的追求。 C法国吃鹅肝、西班牙吃血肠
6、,是因为其宗教信仰和食物所具有的营养价值。 D筷子和刀叉,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观念,是中西方智慧的代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分五个方面来论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层次清楚,条理清晰。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论证了二者的差异。 C文章论证中国的饮食结构,从传统农业大国的角度切入,很有说服力。 D结尾讨论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包含着对现实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食物营养价值的追求,不仅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观念,而且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方式。 B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深
7、厚,注重发挥厨师的个人风格和创造性,因此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多种菜系。 C中国是礼仪之邦,遵从长幼有序的原则,圆桌用餐,较之西方女士优先,围着长桌用餐,更重礼仪。 D中西方饮食风俗各异,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相互了解、彼此尊重,有助于文化交流的更好开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统一性的消失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开始: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 这一差别非常小, 但可以用精密的计时器测量出来, 如今这种计时器在网上花几千镑就可以买到。 经过练习,任何人都能观察到时间的延缓。 使用专业实验室里的计时器, 即使海拔只相差几厘米, 也
8、可以观测到时间的延缓:放在地板上的钟表走得要比桌上的钟表稍微慢一点。 这让人感到惊讶吗?也许吧。但世界运行的方式就是如此。在一些地方,时间流逝得慢一些,在另一些地方 则快一些。 也许真正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 在我们有足够精密的钟表来测量时间延缓之前的一个世纪, 就有人了解了这一切。这个人的名字,当然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先于观察就能理解某种事物的能力,是科学思想的核心。在古代,阿那克西曼德明白天空在我们脚下仍然延续,远早于轮船能够环游地球。现代伊始,哥白尼就明白地球在转动,远早于宇航员从月球上看到这一事实。与之类似,在钟表的发展精确到足以测量出时间以不同速度流逝之前,爱因斯坦就意识到,时间在
9、不同地方的流逝是不均匀的。 在进步的历程中,我们认识到,一些看似不证自明的事,实际上仅仅是偏见。天空在我们之上而非之下,这似乎显而易见,不然地球就会坠落。地球静止不动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否则它就会让一切都撞毁。时间在任何地方都以同样的速度流逝, 对我们来说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会长大, 发现小时候从四壁之家望出去看到的并不是世界的全貌,作为共同体的人类也是一样的。 爱因斯坦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在我们学习引力时, 这一问题也许同样困扰过我们: 太阳与地球没有相互接触,它们之间也没有任何东西可借助,那么它们是怎样相互“吸引”的呢? 他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猜想太阳和地球并没有直接相互吸引,而是分别对
10、它们之间的事物产生作用。既然在它们之间存在的只有空间与时间, 他猜想太阳和地球都改造了周围的空间和时间, 就像一个物体浸入水中会把周围的水排开。对时间结构的改造进而影响了物体的运动,使得它们“落”向彼此。 (这是广义相对论的精髓) “时间结构的改造”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时间的延缓”,物体会使它周围的时间变慢。地球是个庞然大物,会使其附近的时间变慢。这种效应在平原处更明显,在山上要弱一些,因为平原更近。 物体下落就是由于这一“时间的延缓”。在时间流逝一致的地方,比如星际空间,物体不会下落,它们会浮在空间中。而在我们的星球表面,物体会自然倾向于向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运动,就像当我们从
11、沙滩往大海奔跑时,腿上水的阻力会让我们向前方跌进海浪里一样。物体会下落,是由于在较低的位置,时间被地球减慢了。 因此,即便我们无法轻易观测到,时间的延缓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物体下落源于此,因此我们才可以坚实地站在地面上。 如果我们的双脚可以牢牢地站在地面上, 那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自然倾向于待在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并且与你的头部相比,你脚部的时间流逝得更慢。 这听起来很奇怪吧?这就像是观看日落,太阳缓慢地消失在遥远的云层背后时,我们猛然记起,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我们用错乱的眼神看着整个星球以及我们自己向后旋转,远离太阳。我们用“疯狂的”眼睛看世界,就像保罗麦卡特尼歌里那个山顶上的傻瓜(Th
12、e Fool on the Hill):比起我们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 (摘编自卡洛罗韦利的时间的秩序,杨光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爱因斯坦在 20 世纪就发现时间在不同地方流逝是不均匀的这一现象,比用精密的钟表测量“时间的延缓”早了许多。 B我们已经认识到,天空在我们之上而不是之下,地球静止不动这些看似不证自明的事其实是偏见,是不科学的。 C按照“时间的延缓”原理,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地方,平原上生活的人会比在高山上生活的人老得更快。 D“时间的延缓”可以用精密的计时器测量出来,如果仅凭我们的双眼,是无法轻易观察到“时间的延缓”这一
13、现象。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阿那克西曼德明白天空在我们脚下仍然延续,哥白尼明白地球在转动,充分说明他们具有先于观察就能理解某种事物的能力。 B我们也许都被太阳与地球之间是怎样相互“吸引”的这一问题困扰过,但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C“这让人感到惊讶吗?”“也许真正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D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时间的延缓”原理,作者使用了人们观看日落,太阳缓慢地消失在云层背后时才记起运动的是地球一事来进行说明。 6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归纳地球上“时间的延缓”现象产生的原理及其重要影响。(6 分)
14、(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看望老柴 冯骥才 对于身边的艺术界的朋友,我从不关心他们的隐私:但对于已故的艺术大师,我最关切的却是他们的私密。我知道那里埋藏着他的艺术之源,是他深刻的灵魂之所在。 从莫斯科到彼得堡有两条路。 我放弃了从一条路去瞻仰普希金家族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甚至谢绝了那里为欢迎我而准备好的一些活动,是因为我要经过另一条路去到克林看望老柴。 老柴就是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中国人亲切地称他为“老柴”。 我读过英国人杰拉德亚伯拉罕写的柴可夫斯基传。他说柴可夫斯基人生中最后一个居所在克林的房子二战中被德国人炸毁。
15、但我到了俄罗斯却听说那座房子完好如故。我就一定要去。因为柴可夫斯基生命最后的一年半住在这座房子里。在这一年半中,他已经完全失去了资助人梅克夫人的支持,并且在感情上遭到惨重的 打击。他到底是怎样生活的?是穷困潦倒、心灰意冷吗? 给人间留下无数绝妙之音的老柴,本人的人生并不幸福。他的精神超乎寻常的敏感,心情不定,心理异常,情感上似乎有些病态。他每次出国旅行,哪怕很短的时间,也会深深地陷入思乡之痛,无法自拔。他看到别人自杀,夜间自己会抱头痛哭。他几次患上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惧怕听一切声音,有可怕的幻觉与濒死感。当然,每一次他都是在精神错乱的边缘上又奇迹般地恢复过来。 然而到了 1890 年 9 月,梅
16、克夫人突然以自己将要破产为理由中断了老柴的年金。后来,老柴获知梅克夫人根本没有破产,而且还拒绝给老柴回信。此中的原因至今谁也不知。但老柴本人却感受到极大的伤害。他觉得往日珍贵的人间情谊都变得庸俗不堪。好像自己不过靠着一个贵妇人的恩赐活着罢了,而且人家只要不想答理他,就会断然中止。他从哪里收回这失去的尊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柴搬进了克林镇的这座房子。我对一百多年前老柴真正的状态一无所知,只能从这座故居求得回答。 这是一座带花园的两层木楼。楼梯很平缓也很宽大。老柴的工作室和卧室都在楼上。一走进去,就被一种静谧、优雅、舒适的气氛所笼罩。老柴已经走了一百多年,室内的一切几乎没有人动过。 工作室的
17、中央摆着一架德国人在彼得堡制造的黑色的“白伊克尔”牌钢琴。一边是书桌,桌上的文房器具并不规整,好像等待老柴回来自己再收拾一番。高顶的礼帽、白皮手套、出国时提在手中的旅行箱、外衣等,有的挂在衣架上,有的搭在椅背上,有的撂在墙角,都很生活化。老柴喜欢抽烟斗,他的一位善于雕刻的男佣给他刻了很多烟斗,摆在房子的各个地方,随时都可以拿起来抽。书柜里有许多格林卡的作品和莫扎特的全集,这两位前辈音乐家是他的偶像。书柜里的叔本华、斯宾诺莎的著作都是他经常读的。精神过敏的老柴在思维上却有着严谨与认真的一面。他在读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和契诃夫等作家的作品时,几乎每一页都有批注。 老柴身高一米七二,所以他的床很小
18、。他那双摆在床前的睡鞋很像中国的出品,绿色的绸面上绣着一双彩色小鸟。他每天清晨在楼上的小餐室里吃早点、看报纸,午餐在楼下,晚餐还在楼上,但只吃些小点心。小餐室位于工作室的东边,只有三米见方,三面有窗,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照在屋中。现在,餐桌上摆着一台录音机,轻轻地播放着一首钢琴曲。这首曲子正是 1893 年他在这座房里写的。这叫我们生动地感受到老柴的灵魂依然在这个空间里。 在略带伤感的音乐中,我看着他挂满四壁的照片。这些照片是老柴亲手挂在这里的。这之中,有演出他各种作品的音乐会,有他的老师鲁宾斯基,以及他一生最亲密的伙伴家人、父母、姐妹和弟弟,还有他最宠爱的外甥瓦洛佳。这些照片构成了他最珍爱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地区 2022 年高 毕业班 语文期末 冲刺 模拟 新编 训练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4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