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清单
《2021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清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清单(5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清单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清单 专题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解读:专题解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早期的分封制、 宗法制和从秦开始直至清末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可以从概念、形成条件、基本矛盾和演变历程及趋势等角度予以认识。 (一)概念(一)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对应的概念,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对应的概念,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2、,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二)形成条件(二)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加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秦灭东方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三)基本矛盾(三)基本矛盾 1、中央官僚制度: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官僚制度: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地方管理制度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管理制度: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三)演变演变历程及发展趋势历程及发展趋势 朝代朝代 中央官僚制度中央官僚制度 地方管理制度地方管理制度 发展趋势发展趋势 秦秦 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郡县制 皇权不断加强,相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丞相被废除; 中央集权不断加中央集权不断加汉汉 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中外朝)中外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设刺史设刺史,州郡县制,州郡县制 唐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道、州、县道、州、县 宋宋 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 路、州、县路、州、县 强,
4、地方权力不断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削弱。 元元 一省制一省制 行省制(路、府、州、县)行省制(路、府、州、县) 明明 明太祖废丞相, 权分六明太祖废丞相, 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部;明成祖设内阁 清清 雍正帝设雍正帝设军机处军机处 专题专题一一 第第一一课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 分封对象 (封国) 同姓王族(燕、鲁) ;异姓功臣(齐) ;先代贵族(宋) 诸侯权力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 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4、作
5、用: (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 (消极)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政治制度。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 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3、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4、影响 对当时:有利于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
6、结; 对后世: 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尊卑观念盛行,不利于现代法制国家建设)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史实:政治事务占卜决策)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史实: “家天下”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史实: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专题一第二课专题一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的统一一、秦的
7、统一 (一)统一六国 1、时间: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 2、策略:远交近攻 3、过程: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 (二)开拓疆域 区域 事件 意义 北方 公元前 215 年,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加强北部边防 岭南 公元前 214 年,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在岭南设郡 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西南 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 ,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同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三)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
8、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3、秦朝“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一)形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始皇帝” ,确立了皇帝制度。 (二)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三)认识: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 皇权带有独断性、 随意性的特点。 后来,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三三、地方管理制度:地方管理制度:秦秦郡县制的建立郡县制的建立 (一)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秦始皇采纳李
9、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二)内容 1、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2、 “县”隶属于“郡” 。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县级以下有“乡” 、 “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三)特点 1、与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四)意义(评价) 郡县制的建立,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加试)四(加试)四、中央官僚制度:、中央官僚制度:秦秦三公九卿制的建立三
10、公九卿制的建立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 。 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专题一第三课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1、设置: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首都周围所在地区,设司隶校尉。 2、作用: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对国家的政权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
11、部。 2、职能:三省职能有别,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3、发展: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三、宋朝分散相权的措施(二府三司制)三、宋朝分散相权的措施(二府三司制) 1、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 ,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简称“同平章事” ,职务相当于宰相。 2、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 ,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称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二府指“中书门
12、下”和“枢密院” ,三司指户部、度支和盐铁】【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三司指户部、度支和盐铁】 四、元朝行省制度四、元朝行省制度 1、设立 元代确立了以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 (浙江属于江浙行省) 。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依次为路、 府、州、县; 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特指今天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 :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等部分地区。 2、行省的职能 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 财政事务: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不能更改赋税征
13、收制度。 军政事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不得调动军队。 觐见监察: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 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五、 (加试)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五、 (加试)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朝代 机构或官员 职能 秦 中央: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系统 地方:郡监御史 掌管监察 汉朝 中央: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地方:十三州部刺史 监察地方政治 唐代 御史台 定期到京
14、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宋朝 提点刑狱司 专职监察刑狱 元朝 御史台 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评价: 1、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六、 (加试)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六、 (加试)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1、演进阶段: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体经过了“世官制” 、 “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2、对科举制的评价 (1)积极影响: (对统治者而言)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对统治
15、者而言)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对社会而言)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对社会而言)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2)消极影响: (对社会而言)科举考试的范围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对统治者而言)作为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3、选官制度的比较 选官制度 流行时间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主要特点 世官制 先秦 继承 家族血缘
16、 世代继承 察举制 汉武帝时代 推选 品行才学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推选 前期: 德才; 后期: 1、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 ,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2、 “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家世门第 授官的依据 科举制 隋朝至清末 公开考试 才学 ( 考 试 成绩) 考试选官 专题一专题一 第四课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1、废丞相
17、: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大大加强了皇权。丞相制度被永远废除。 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设立,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3、内阁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4、影响:皇帝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二、清朝军机处二、清朝军机处 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的需要而设。 2、性质: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
18、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官员职权: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 。 4、特点(简、精、速、密)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决策封闭性明显。 5、作用: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一)积极作用:积极作用: 1、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抵御外来侵略; 2、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文化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二)(二)消极作用:消极
19、作用: 1、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导致地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 2、 经济上,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尤其是明清时期,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3、文化上,八股取士等方式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从长远来看,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四四、 (加试)(加试)清朝的边疆政策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中央管理机构: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
20、等事务。 五五、 (加试)改土归流、 (加试)改土归流 1、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元代: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明代: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 清代: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 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 2、作用:、作用: 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专题二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解读:专题解读: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围绕国家主权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围绕国家主权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一是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一是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
21、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是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顽强抗击侵略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中国重新获二是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顽强抗击侵略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中国重新获得独立。得独立。 专题二第一课专题二第一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国际背景:19 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 2、国内背景:当时的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 二、二、18401900 年间西方列强
22、的主要侵华战争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国家 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 年 英 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年 英、法 战争期间及战后,英、法攫取了更多的在华利益,俄国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中法战争 1883-1885 年 法 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 年 日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马关条约 ,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年 德、奥、美、法 英、意、日、俄 中国被迫与德国等
23、11 国签订辛丑条约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三、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国民生活方面, 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方面,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方面,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偿、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总之,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国国门洞开,总之,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国国门洞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
24、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四四、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条约 签订时间 主要内容 危害 南京条约 1842 年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 年 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5、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 年 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合计 9.8 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演进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专题二第二课专题二第二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黄海海战一、黄海海战 (一)性质: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高 历史 人民 必修 一全册 知识点 清单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4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