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全册期末复习提纲
《2021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全册期末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全册期末复习提纲(4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期末复习提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第第 1 1 课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时期。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1.1.商朝内外服制度商朝内外服制度: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2.2.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 (1)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2、,同姓(姬)亲族是主体。 (2)内容: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分封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系列。 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 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贵族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世卿世禄(贵族政治) 。 (3)评价:分封制较商朝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前期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后期随着经济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分封制开始瓦解。 (4)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3.商周政体的共同特征: (1)君主权利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
3、主权利有制约作用; (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民”的意见; (3)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 (4)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1.背景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为适应社会变化,各国进行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3)秦统一结束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2.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 (1)核心:皇帝制 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中央:三公九卿制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
4、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首,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是最高监察官。 (3)地方: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推行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演变 其一其一 行政中枢的演变行政中枢的演变 1.汉朝 (1)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2)汉武帝为加强集权,设立中(内)朝,外朝丞相权力大大削弱。 (3)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4)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利受到削弱。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确立:中书省决策,
5、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共同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2)影响 体系完整,职权分明,有效履行国家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分割相权。特点:机构重叠 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特点:丞相权重 5.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明成祖时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 6.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听命于皇
6、帝一人。中央发展趋势:相权越来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其二其二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1.汉朝 (1)地方体制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2)主要内容:汉初沿袭秦朝郡县制,又分封王国和诸侯国,史称郡国并行。汉景帝武力削藩、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国权力不断被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东汉晚期,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行政权、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局面。 2.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3.隋唐 (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
7、用。 (2)唐把全国分为 10 道(后增至 15 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3)唐中期后,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4.宋朝:宋朝地方行政分州、县二级,后改道为路,形成路、府、县三级制。 5.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 ,作为中央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形成省、路、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6. 明清 (1)明朝废除行中书省,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2)清承明制,巡抚变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
8、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3)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府下设县,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地方发展趋势:地方越来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第第 2 2 课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前 8-前 6 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发展起来。 1.雅典:民主政治的代表 (1)表现 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大会 全体公民参加 讨论国家法律和政策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议事会 抽签产生 召集公民大会,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公民大会附属机构 陪审法庭 抽签产生 审理各种案件 日常司法机关 (2)特点:人
9、民主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轮流统治与被统治;直接民主公民直接行使权力 2.斯巴达:寡头政治的代表 (1)表现 公民大会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王位世袭,国王垄断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监察官由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 (2)特点:实权掌握在国王和长老会手中,公民大会权力较小。 3.罗马:古代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制到帝制的演变。 (1)罗马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 执政官,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等。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特点:实权
10、掌握在元老院和高级官员手中,公民大会的权力比较小。 (2)罗马帝国 前 2 世纪末(前 27 年) ,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统治。皇帝(元首)掌握国家权力,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 4.古代希腊罗马政体的共同点 形式上都实现了分权;都维护奴隶主利益,维护奴隶制度;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都没有资格参与政治。 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1.1.背景背景: (1)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2)法兰克帝国分裂,形成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2.2.特征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 (2)世俗王权
11、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互相利用又多次冲突。 3.3.类型类型: (1)法国:等级君主制 14 世纪初,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三级会议,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标志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2)英国:议会君主制 13 世纪初, (封建)贵族、骑士和市民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肯定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神圣不可侵犯,保障封建主的特权,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利益。 13 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14 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 方式:资产阶级革命、民族独立战争、改革、王朝统一战争。 1.1.英国君主立
12、宪制:英国君主立宪制: (1)17 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3)18 世纪,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4)19 世纪,英国进行三次议会改革,大部分成年男性公民获得选举权。 2.2.美国共和制美国共和制 (1)1775 年,北美独立战争,1776 年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松散的邦联) (2)1787 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 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政、经、军大权(中央集权),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制约平衡(立法国会 司法最高法院 行政
13、总统) ;民主性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3.3.法国共和制法国共和制 (1)1792 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巩固。 (2)1870 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 年通过新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3)法国民主政治确立的特点曲折性、艰难性 4.评价 (1)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2)仍有历史局限,如选举权问题,黑人奴隶制问题。 第第 3 3 课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1.政党政治的尝试政党政治的尝试 (1)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4、,辛亥革命的胜利,1912 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过程: 开始:1912 年 3 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发展:1912 年,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1913 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 失败: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1915 年,袁世凯称帝。 2.2.国民政府的“训政”国民政府的“训政” (1)背景:
15、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北洋政府统治结束。 (2)开始:1928 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 ,结束“军政” ,进入“训政”时期。 (3)内容:以党代政,国民党掌握实权,剥夺人民权利。 (4)实质: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5)结束:1948 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 ,进入“宪政”时期。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1.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各地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1931 年 11 月,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制定宪法大纲。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
16、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各抗日根据地积极进行政权建设。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内容:设立边区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实行三三制原则。 (3)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1)背景:战局的发展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2)内容: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 年 6 月)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三、中华人民
17、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949 年 9 月,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4 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3)1957 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 “文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1982 年,通过中华
18、人民共和国宪法 (82 年宪法)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这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制度 (1) 1949 年 9 月,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代行人大职能。 (2)1954 年,一届人大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提出“
19、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4)改革开放后,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6 字方针;进一步明确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3.3.新时代发展完善新时代发展完善 (1)2013 年 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2019 年 10 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20、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第第 4 4 课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一、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1.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动。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2)措施: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3)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使秦
21、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 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迅速瓦解;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前期(冯太后支持)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后期(亲政后) :迁都洛阳、易服饰、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3)影响: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3.北宋王安石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教训,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2、,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袭扰。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而失败。 (2) 内容: 针对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 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富国之法理财措施(农青免农青免 市方均市方均)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青 苗 法: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免 役 法: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市 易 法:政府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限制商人控制
23、市场,稳定物价。 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打击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均 输 法:按“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节省运费和购价,避免囤积居奇。 强国之法军事措施(保保将军)(保保将军) 保甲法: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 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政府支出。 将兵法: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保证武器的质量。 取士之法教育措施(改科举 整太学 择人才) 改革科举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有利于对现实的关心,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 整顿太学
24、 太学生中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设立律学和医学,健全武学,培养适应改革需要的人才。 唯才用人 对官员子弟择优录取,克服“恩荫”的弊病,选拔更多有才能的人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3)影响 王安石变法促进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壮大,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招致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 4.4.明朝张居正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措施: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剪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实行一条鞭法。 (3)评价: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
25、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他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1.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1)背景: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爱国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措施 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提倡西学,议论时政,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2021 年高 历史 统编 2019 选择性 必修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期末 复习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