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桐乡市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桐乡市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桐乡市浙江省桐乡市 2021-2022 学年高一学年高一 12 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
2、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
3、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
4、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 300 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和塑造的过程。 记者: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 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
5、展提供有力支撑。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是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是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
6、的产品,即内容好、销售好,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 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
7、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 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 B花气力、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合口味、带有刺激,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C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而读书能让读者沉静下来,深度思考,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 D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
8、知识,改善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仍提倡人们阅读。 B王蒙认为庄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言文经典,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费劲,但却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世界。 C 读书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民阅读则为文化、 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D“好看”“有用”是读者评价书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出版者在出版图书时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话题的一项是( ) A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增加爱心与理解
9、,增加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减少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 B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阅读的指导和推动力度,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C许多学校致力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数字阅读平台,推进数字化阅读发展,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 D互联网时代,媒体要注重深度思考、理智讨论,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 二、现代诗歌阅读二、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10、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 年春 4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痛恨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在历经论染后曾长久地沉默过,但是并没有在沉默中沉沦下去。 C诗中的“我”有着炽烈情感和昂扬斗志,想要摧毁黑暗,在烈火中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热量,憧憬着光明前景的到来。 5下列有关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极其平易构成了本诗的外部形态。 B诗中发问者问话冷静,回答者回答炽热,两者强烈反差,激起本诗的情感波澜。 C诗歌语言有着独
11、特的感染力,通过细致地雕琢和修饰,把煤的形象细致化。 D诗人用拟人的写法把主人公煤写得活灵活现,不仅有着苦难,更有着企盼。 三、文学类阅读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1) 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 2014 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 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 “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 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2)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3)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
12、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膜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4)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5)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我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
13、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雨打树叶,空谷鸟鸣,小径明灭,时见草虫,我的心一下落入一片空灵。 (6)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是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
14、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7)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8)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
15、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光治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9)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
16、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韧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10)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头,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
17、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11)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和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B作者去看原始林,却先写林中石头,是因为石头历史更悠久、外形更野性,也因为石头阻挡了外来采伐者,是原始林不可缺少的部分
18、。 C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插入作者游览原始林时的感受和观点,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7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8文章的最后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四、文言文阅读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
19、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
21、八十七,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去世的前辈的敬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先烈”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
22、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 柳宗元痛恨流俗, 心存顾虑。 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 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颖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
23、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五、古代诗歌阅读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一) 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上(二)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上(一)中“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两句描写诗人江上行舟所见:江水在风中荡漾着粼粼的微波,江花纷
24、纷飘着落瓣,一股秋天肃杀的气息扑面而来。 B江上(二)中“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生。 C江上(二)中三、四两句写江行的特殊感受,景中有情,蕴深邃哲理于寻常景物中;陆游“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这两句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D江上(二)一诗意象丰富,有秋阴,有含雨的晚云,有青山和江上影影绰绰的风帆;诗人摄取了各种近景,为我们勾勒出秋江暮云图和青山帆影图,雄健豪迈。 14两首诗虽同题,但所表达的主旨与情感完全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六、情景默写六、情景默写 15默写。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
25、明诗人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的诗句是:“_,_。”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北魏太武帝的典故表达对国土沦丧、民心涣散的忧虑的诗句是:“可堪回首,_,_。” (3)琵琶行并序 中描写琵琶女在诗人的再三邀请之下终于羞怯着出场的诗句是:“_, _。 ” 七、选择题组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99 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 宁夏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桐乡市 2021 2022 学年 12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5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