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十堰市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十堰市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十堰市区湖北省十堰市区 2021-2022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本题共 5 小题,小题,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
2、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 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 背离的, 永远无法契合的。 如果坚持认为 “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
3、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
4、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 出塞 句句宣誓, 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
5、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 “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
7、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 玲珑剔透, 流光溢彩, 超越了空间, 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 2018 年 2 月 12 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 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 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
8、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 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 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
9、度,才能写出“历史的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B21 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
10、“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 背离、 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 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出塞中
1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B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C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6 分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题。 劳动的意义 路遥 安检员从岩壁上用肩膀接连扛开了两扇沉重的风门,把他们带进了一个拐巷。 一片寂静。一片黑暗。 接连跋涉一百米左右的四道很陡的绞车坡,人已经不能直立了。不时有沙沙的岩土煤渣从头顶上漏下来。整个大地似乎都摇摇欲坠。 现在,他们终于到了掌子面上。这里刚放完头茬炮,硝烟还没有散尽。煤溜子隆隆地转动着。斧子工和攉煤工正在挣命般地操作。 他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四肢着地爬过柱林横立的掌子面。许多人丢盔撂甲 在正式下井之前,全矿招收的新工人中跑了二十多人。少平宿舍里也跑了一个。 但大部分人没有跑。到了这个年龄,人就有了自尊心;再艰
13、难,也得强打起精神,准备承受人生最初的考验。 每当一茬炮放完,就要赶紧挂荐支棚。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动作要闪电般快,否则引起冒顶,后果就会不堪设想!班长一声呼喊,人们就从回风巷冲进了掌子面。头上矸石岩土哗哗跌落着,斧子工抱起沉重的钢梁,迅速挂在旧茬上;同时,攉煤工像手术室给主刀大夫递器械的护士,紧张而飞快地把绷顶的荆笆和搪采棍递给师傅,还要腾出手见缝插针刨开煤堆,寻找底板,扣住梁茬,以便让师傅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柱子“叭”一斧头锁住所有这一切都在紧张而无声地进行, 气氛的确像抢救垂危病人的手术室不同的只是他们手中的器械都在一百斤以上!在紧张、快速、沉重的劳动中,人们在低矮的巷道里连腰也直不起来,东躲
14、西避倒腾一百多斤重的钢铁家伙,而且稍有不慎,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 只有将破碎的空棚架好,安全才有了保障。攉煤工这才操起大铁锨,把炸下来的煤往溜子上推。一班三茬炮,每茬炮过后,都要进行这样一番拼命,一天的时光就在这样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中缓慢地流过。 今天, 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要第一次领工资了。只有他和另外两个新工人在月中上了满班,月工资能领一百三十元。好大一笔钱哪! 前面有两个新工人,一个领了十八元,一个领了二十元。蹲在旁边的雷区长对他们说:“不好好下井,裤衩都要卖得吃了!甭看矿井是黑口口,很公正!钻得多了钱就多,不上工,就是你爸当矿长,也是这两个钱!” 那两个新工人垂着脑袋悄悄退出了
15、人群。 一晃眼,孙少平已经来这里半年了。半年来,他几乎不误一天工,月月都上满班。 半年之中,新工人又逃跑了不少。跑了的人当然也被矿上除了名,有些没走的人,也不好好下井。他们磨蹭着,等待自己的父亲四处寻找关系,以便调出煤矿。 少平当然没这种靠山。 他也不企图再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 这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只要下井劳动,不仅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 钱对他是极其重要的。他要给父亲寄钱,好让他买化肥和日常油盐酱醋。他还要给妹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另外,他还有个梦想,就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他要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这将是他个人在双水村立的一块纪念碑! 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
16、工;他才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 少平揣着一摞硬铮铮的票子回到宿舍,看见其他人都在床上躺着。大家的情绪不好。今天发工资,每个人都没领到几个钱。 在这样一个时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这孔窑洞里互为映照。 为不刺激同屋的人,少平尽量克制着自己的愉快心情,悄悄钻进了自己的蚊帐。蚊帐把他和另外的人隔成了两个世界。 他刚躺下不久,就听见前边一个说:“孙少平,你要不要我的那只箱子?” 这时, 另外一个同样吃不开的人, 指了指他胳膊腕上的手表, 问: “这块表你要不要?” 而同屋的另外几个人, 也分别问他买不买他们的某件东西几乎都是各自最值钱的家当。 所有这
17、些东西都是少平计划要买的。现在这些人用很便宜的价钱出售他需要的东西时,他却有点不忍心了。但他又看出,这些人需要解决起码的吃饭问题。他如果买了他们的东西,反倒是帮助他们度难关哩! 少平只好怀着复杂的情绪,把这些人要出售的东西全买下了。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极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是的,孙少平用劳动“掠夺”了这些人的财富。他成了征服者。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的被占领。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 在以后的日
18、子里,其中的两三个人便开始上班了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项是(3 分)( ) A、节选部分写出了孙少平顾家庭、重亲情、精神上有追求等性格特征。 B、作者描写第一次下井的人们四肢着地的狼狈模样,既是在表现巷道的低矮狭窄,也是在暗示他们内心的慌乱不安。 C、孙少平无法找人把他调出煤矿,只能被迫接受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为了家人,他不得不从事牛马般沉重的劳动。 D、选段内容虽不多,却告诉我们“劳动改变命运”这一道理,孙少平辛苦的劳动终于在半年后得到了回报“生活毫不客气地置换了他们的位置”,不仅给“他们”上了课,也给每个读者好好
19、地上了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 分)( ) A、小说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塑造了如孙少平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热情讴歌了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B、文中写矿工宿舍环境的混乱,与少平用最漂亮的蚊帐隔离开的“小世界”形成对比,从而凸显孙少平即使在混乱的环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精神追求。C、小说的语言朴实厚重,富有生活气息,偶尔出现的陕北方言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D、文中的“征服”是指物质上的“征服”,即通过辛勤劳动赚取的钱换取了那些不愿意付出劳动的其他矿工的财富(物件)。 8.小说是如何塑造孙少平这一劳动者形象的?请结
20、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9.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劳动对平凡人有何意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 (一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小题,小题,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 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 轼于其间, 每因法以便
21、民, 民赖以安。徒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 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 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 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明年春, 又减价粜常平米, 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
22、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 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 雄视百代, 有文章以来, 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裒:p u,聚集。羡缗:指羡钱,即多余的钱。常指赋税的盈余。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
23、举子/且持暖味/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本人亲自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十堰 市区 2021 2022 学年 上期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5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