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教材统编版高二历史选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重点归纳
《2022年新教材统编版高二历史选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重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教材统编版高二历史选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重点归纳(5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新教材高二历史选修新教材高二历史选修 1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重点归纳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重点归纳 (第(第 1 1 课至第课至第 1818 课)课) 第第 1 1 课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的内外服制 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3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对象:西周时期,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
2、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权利与义务: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4先秦时期国家制度中的原始民主传统 (1)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
3、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 (1)宗法分封制瓦解: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新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3)秦完成国家统一。 2.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 (1)皇帝制: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 统领众官, 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太尉是最高武官, 掌军事
4、;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类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3)地方郡县制 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3文书制度 (1)文书行政: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2)
5、邮传传送系统: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时间 中枢机构的变化 具体内容 意义 西汉 汉承秦制;汉武帝设立中朝 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东汉 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隋唐 确立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三省六部制体系完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
6、不同职能; 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宋朝 设中书门下省,设枢密院、三司分割相权 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元朝 实行中书省制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中枢权力再度集中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建立内阁制 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绵延 1000 多年的宰 相制度终结 清朝 清承明制;雍正帝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时间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意义 西汉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 实行郡、 县二级制 汉初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
7、,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郡县制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东汉 东汉晚期, 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形成州、 郡、 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 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州刺史和节度使权力的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隋唐 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 10 道,后增至 15 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唐中期以后, 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导致分裂割据局面 宋朝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
8、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 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设行中书省, 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 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朝 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明清时期地方分权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巩固国家统一 清朝 清承明制; 巡抚成为一省长官, 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明清时期,省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
9、县三级行政制度 本课小结 第第 2 2 课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城邦国家 政治制度 权力机构 产生及职能 雅典 民主制度 公民大会 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事会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官员 由选举产生, 大多一年一任, 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陪审法庭 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 6000 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斯巴达 寡头 政治 公民大会 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国王 世袭,
10、垄断军事统帅权 长老会 议员 30 人,终身任职 监察官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他们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因而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2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时期 权力机构 产生及职能 特征 罗马共和国 执政官 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所有官职均无薪金, 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元老院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
11、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罗马 帝国 皇帝 (元首) 公元前 1 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形成君主政治。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 又是最高法官。 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实行独 裁统治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建立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他死后,国家陷入分裂,形成后世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2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1)背景: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
12、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2)形成: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4 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3)意义: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3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1)大宪章 :13 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2)议会产生:13 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14 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
13、君主制时期。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建立: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2)发展:18 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2美国 1787 年宪法 (1)背景:1775 年,在北美的 13 个英国殖民地发起独立战争;次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2)内容: 1787 年, 美国制定了宪法, 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 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
14、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 3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历程 (1)1792 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 (2)1870 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 年通过新宪法。经过数年动荡,法国确立了共和制。 4评价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积极: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经过 1920 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2)局限: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 本课小结 第第 3 3 课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5、 1中华民国的诞生 (1)诞生: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随后,清帝逊位。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 年为民国元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 (1)政党政治 背景:
16、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经过 a1912 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 年春,宋教仁被刺杀。 b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而失败。 结果: 镇压二次革命后, 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军阀混战 袁世凯称帝: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以及筹安会,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1915 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
17、了皇帝。不久,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 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 北洋军阀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3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1928 年中国国民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1948 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的探索 (1)背景: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到 1930 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
18、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 (2)制度建设:1931 年 11 月 7 日至 20 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抗战时期的探索 (1)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 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 19 个根据地。 (2)政权建设 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
19、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3)意义: 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解放战争时期的探索 (1)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2)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3)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4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探索 (1)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
20、和国, 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实质: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
21、政权组织形式。 (3)核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4)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5)发展 正式建立: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曲折:1957 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22、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1982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6)评价:1982 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
23、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2)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发展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
24、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轨道。 4.深化 2013 年 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9 年 10 月 28 日至 31 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5
25、评价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第第 4 4 课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 (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2)变法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商鞅变法 内容 秦国废除井田制,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2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二 历史 选修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知识 重点 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6515.html